基本信息
书名:茶风系列-铁观音
定价:20.00元
作者:池宗宪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5-06-01
ISBN:97875057209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茶既博大精深,又平凡朴素。它在儒,在道,在禅;在宫廷雅室,也在草庐柴舍。
中国古人称喝茶为吃茶、饮茶、用茶,或品茶,那时对茶的谦卑的珍惜,说到底,是寄品格禀赋于茶,寄哲思与情爱于茶。我们对茶的认识与热爱,其实是对生命本体和大自然的认识与热爱,同时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达观。仿佛一位谦谦君子,一位从容恬淡的智者,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本质。因而茶的高尚,也是人的高尚;茶的淡泊,也是人的淡泊。人沉浸在茶中,也即沉浸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铁观音是中国负盛名的一种茶。这部长达70万字并与铁观音同名的长篇小说,时而宫廷,时而民间,为我们娓娓讲述的,是这种名茶的兴衰沉浮和沧桑流变,以及寄托在它身上的人生历练和精神诉求。作品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就像一株铁观音伸展开来的枝枝叶叶,既千姿百态,又韵味深长。当你打开它来细细品味,或许会发现,这里多多少少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目录
章 铁观音的身世
第二章 绿色悬案
第三章 铁观音的品种
第四章 天时·地利·人和
第五章 茶人合一
第六章 铁观音的全球化
第七章 命运轮转
第八章 香火和着茶香
第九章 “妙”手制观音
第十章 麻雀变凤凰
第十一章 选购铁观音的功法
第十二章 鉴赏铁观音有“撇步”
附录一 茶叶中的重要成分及其功能
附录二 铁观音茶诗茶歌
作者介绍
池宗宪,就叫他茶人! 幼时,他在贵德街亭仔脚跟着捡茶的母亲认识了茶! 及长,他在茶艺馆,茶山,茶的史料堆里的找茶;茶给了他无穷灵感,写了《台湾茶街》、《铁观音》《武夷茶》《普洱茶》《我的本泡茶专辑》以及《一杯茶的生活哲学》等,他延伸茶趣,收藏历代茶器写
文摘
序言
这本《茶风系列-铁观音》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人心啊!那种墨绿与金色的搭配,透着一股沉稳又不失高贵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几笔写意的山水留白,感觉就像是刚刚从云雾缭绕的武夷山间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带着一丝清冽的湿气和泥土的芬芳。光是看着封面,我就仿佛能闻到那股特有的“观音韵”,那种花香、果香交织在一起的复合型香气,简直是嗅觉上的极致享受。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与其他那些花里胡哨的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当时决定购买,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封面所吸引,它成功地在我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乌龙茶世界入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探寻这片神奇的茶园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秘密。从排版来看,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整体的古典美学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气质,让人在翻阅前就已然心神安定。
评分读完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巧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主角的个人成长史、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铁观音茶艺的传承与创新,三者编织得密不透风,却又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在讲述制作工艺的部分,作者没有使用那种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其融入到具体的场景描写中,比如描写萎凋时,那种阳光、微风和茶叶在竹篾上缓慢翻滚的动态感,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看一出慢镜头下的田园诗剧。尤其欣赏的是,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作者总能精准地把握住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选择,那些细腻的情感波动,让人感同身受,甚至能体会到制茶人面对天灾人祸时那种无可奈何却又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整个故事的张力控制得非常好,该舒缓时如春日暖阳般和煦,该紧张时又如雷雨将至般蓄势待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适度的紧张感和期待感,这种对情绪的精准调动,实在令人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充满了古典韵味却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读起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韵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经常能从一些不经意的比喻中,挖掘出茶文化中那种深层次的哲理。比如,当描述老一辈茶农面对失传技艺时的那种心痛时,作者用了一个“如饮隔夜苦茶,涩喉却回甘”的比喻,一下子就将那种失落感和对未来的期盼融合在了一起,非常有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自然环境时所使用的那些充满感官细节的词汇,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翠绿欲滴”,更是听觉上的“竹叶筛风的沙沙声”,嗅觉上的“雨后山林的泥土芬芳”,甚至是触觉上的“手掌接触到粗粝石板的温度”。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让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被云雾环绕的茶山上,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温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这种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超越普通叙事文学的艺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化信息密度极高,但处理得却非常高明,绝不是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它巧妙地将铁观音的历史沿革、不同年份和产区的口感差异、乃至与福建当地民俗风情的关联,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之中。我本来对乌龙茶的了解仅限于知道“绿叶红镶边”这个概念,但读完后,我对“摇青”的每一个步骤、不同火候对香气转化的微妙影响,都有了一个非常具象的理解。更棒的是,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道精神和待客之道的讨论,这些内容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来展现其深刻内涵,比如如何在待客时通过茶汤的温度来暗示心意,这种文化层面的挖掘,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充实和有价值。每读完一章,我都会忍不住放下书,去泡一杯茶,试着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辨识和品味,这种“知行合一”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从整体结构和立意来看,这本书成功地超越了一部单纯的“地方风情小说”,它探讨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关于坚守与变通的永恒哲学命题。铁观音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走钢丝的艺术,而书中人物的命运也是如此。他们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传统技艺可能失传的危机,以及家族内部对于是否应该“现代化”的激烈争论。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传统即是美德”的结论,而是展现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代价和收获。尤其是最后关于“回归初心”的那一段描写,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平静,处理得极其到位,让人感受到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用一撮茶叶的故事,折射出了时代变迁下个体精神世界的坚守与重塑,读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反思自身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时,有哪些是真正值得我们紧紧抓住不放的“核心风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