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影响世界亿万母亲的早教经典:蒙台梭利早教全书
定价:28.80元
作者: 玛利亚·蒙台梭利,杜福林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38570885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被译成20多种文字,幼儿教育的实用教材。 n
享誉全球的“儿童之家”的创建者的代表作集锦。 n
取“特殊教育”的精髓以奉献给中国的父母。 n
附有子栏目:典型的“案例连连看”、精辟的“专家解读”,以及科学的“教育要点”。 n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操作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全面,非常适合初为人父人母、随同宝宝一起成长的中国家长阅读。 n
内容提要
《影响世界亿万母亲的早教经典:蒙台梭利早教全书》就是针对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家庭教育部分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重新编写,并引入了现代家庭教育中会出现的问题,结各位家长参考。
目录
前言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章 蒙氏教育之路
第二章 孩子们的理想家园
第三章 自由是纪律的前提
第四章 适应生活
第五章 孩子的饮食
第六章 体操练习
第七章 亲近自然
第八章 增强感知力
第九章 感觉和智力
第十章 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章 豪台梭利系统的发展
第二章 观察产生的方法
第三章 全新的教育
第四章 帮助孩子做运动
第五章 引导藏子准确地使用语言
第六章 充满热情的书写
第七章 开心算算术
第八章 蒙台梭利教育大纲
童年的秘密
章 成年人应该反省
第二章 换个心态迎接新生命
第三章 儿童敏感期的心理发展
第四章 神秘的秩序感
第五章 儿童的智慧
第六章 理解儿童的需要
第七章 学会走路
第八章 让孩子动手
第九章 尊重儿童的节奏
第十章 不可小视儿童所受的暗示
第十一章 运动和感知同样重要
第十二章 爱是孩子的天性
第十三章 偏离正轨的表现
……
发现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
作者介绍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又被称为“幼儿园的改革家”。她于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的一位女医学博士。
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建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将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培养成了有才华、有教养的英才少年。儿童的心智发生了超人想象的变化之后,这一惊人的成果使“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火一样迅速蔓延”。于是,模仿蒙台梭利的教育模式建立的“儿童之家”在欧美如雨后舂笋般地多了起来。
蒙台梭利结合“儿童之家”的实践经验,形成《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著作。她的教育学说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氏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文摘
我全天都在这所学校里上课。这所学校里的孩子杖认为是头脑愚钝、无可救药的学生。后来,在慈善机构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一个弱智儿童医学教育学院。我们除r接收公共学校的儿童外,还接纳罗马所有疯人院的所有弱智儿童。
在同事的帮助下,我花了两年时间为罗马老师们设计了一种特殊方法,用以观察和数育弱智儿童。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为了钻研一种教育弱智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我在巴黎待了一阵子,此后我本人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儿童教育的实际丁作巾来了。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从上午8点一直到晚上7点,我要连续给孩子们上课。这两年的实践,我在教育学方而拿到了个学位,这也是我的个真正的学位。初从事缺陷儿童教育时,我就认为我使用的方法在教育弱智儿童方面确实很有特点。与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相比,我的教育原理比他们的更科学、更合理。我可以凭借这个方法让智力低下的儿童发展和进步。
我对这样的工作怀着深厚的感情,它已经深入我的内心,后来因为耍寻求更好的弱智儿童教育方法,我离开了学校,但它仍然紧紧控制着我的思想。我逐渐确信,如果把我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正常儿童身上,也会产生神奇的效果,这个教育方法将会不可思议地促进儿童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打那以后,我开始真正详尽地研究矫正教育学,希望可以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学及其原理的研究。当时我注册成为一名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不知道能不能验证我的思想,可是我被一种的信念鼓舞。我毅然放弃了其他一切工作,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来承担这项未知的任务
我发现,应用在弱智儿童身上的教育方法,或多或少能应用到正常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德国,尽管弱智儿童学校四处摆放着各种特殊的教学仪器,但老师却很少使用这些仪器。这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用教育正常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弱智儿童。
……
序言
★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西方教育史》
★玛利亚·蒙台梭利已经成为我们期望教育和世界和平的象征。
——贾米·托里斯·博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的科学家之一。
——英国教育家
★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
——美国教育家
★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
——德国教育家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早教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或者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游戏。但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蒙台梭利方法的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作者对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着深刻的洞察,并且将这些理论与蒙台梭利教育的实践完美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自我教育”和“内在秩序”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孩子本身就拥有学习和成长的动力,而父母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书中强调了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们犯错和学习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观念转变。我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虽然一开始会有些慢,甚至会出一些小错误,但看着他们脸上那种自豪和满足的表情,我更加确信这是正确的方向。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我的孩子,从而找到最适合我们家庭的育儿方式。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价格。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份关于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尊重儿童、如何培养儿童的深邃思考。书中提到的“三岁看老”并不是一种宿命论,而是强调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秩序感”的讨论,它让我明白,良好的秩序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条条框框,更是孩子内心世界稳定和发展的基础。通过这本书,我学习到了如何观察孩子的内在节奏,如何为他们提供结构化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和有序中自由成长。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更加专注于培养孩子内在的品质,让他们拥有学习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指引我在育儿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更加人性化、更加科学的路径。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孩子成长而努力的父母们,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改变。我一直认为,早教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让他们学习各种技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早教,是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专注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之前可能过于注重结果,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过程的重要性。比如,书中关于“工作”的阐释,让我理解了孩子在进行“工作”时所表现出的专注和投入,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品质。我开始改变自己与孩子互动的模式,从“我来教你”变成了“你来试试看”,从“你做得不对”变成了“我们一起想办法”。我发现,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时,他们所展现出的潜能是惊人的。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在跟你分享经验。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摸索,而是有这本书作为坚实的后盾,让我更有勇气去尝试和实践。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认识的书,尤其是在0-6岁这个关键时期。我之前也看过一些育儿书籍,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空泛,或者操作性不强。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蒙台梭利博士的核心理念娓娓道来,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切实感受到这些方法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比如,书中关于“环境的准备”这一部分,我学到了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有序、充满探索乐趣的空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布置,更是精神上的引导。它强调了让孩子自主选择和探索的重要性,而不是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一些育儿方式,是不是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书中关于“敏感期”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孩子在某个阶段会异常执着于某件事,以及如何在这个时期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强制打断。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教会我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并与他们建立更深厚的连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手足无措的父母,而是更有信心、更有方向地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学习就是知识的灌输,是按照既定步骤的重复。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自我构建的过程。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生命本身就是学习”的理念,让我深感共鸣。书中关于“吸收性心智”的描述,让我对孩子学习的惊人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就像一块海绵,能够毫不费力地吸收周围的一切。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接触各种有趣的材料,而不是局限于枯燥的课本。我发现,当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深度是远超想象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儿童教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热爱学习的个体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从一个“施予者”转变为一个“陪伴者”和“引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