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谈文学 朱光潜 文化发展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美学
  • 朱光潜
  • 文化
  • 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理论
  • 散文
  • 随笔
  • 文化发展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暗香盈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朱光潜
ISBN:9787514219395
商品编码:30078995654
丛书名: 谈文学(增订本)

具体描述

产品展示
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谈文学 
作 者:  朱光潜  
定价:  48.00
ISBN号:  9787514219395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开本:  16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8-3-1
印刷日期:  2018-3-1
编辑推荐
 
内容介绍
本书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阐发文学思想的经典著作,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学原理,是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让读者欣赏文学之美,探求文学的奥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中国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目录

谈文学

序 _002

文学与人生 _003

资禀与修养 _010

文学的趣味 _017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_023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_031

写作练习 _039

作文与运思 _048

选择与安排 _052

咬文嚼字 _059

散文的声音节奏 _064

文学与语文(上):内容、形式与表现 _071

文学与语文(中):体裁与风格 _079

文学与语文(下):文言、白话与欧化 _086

作者与读者 _096

具体与抽象 _105

情与辞 _112

想象与写实 _118

精进的程序 _123

谈翻译 _128

我与文学及其他

《孟实文钞》序 _142

增订版自序 _144

序( 叶绍钧) _145

我与文学 _147

谈学文艺的甘苦 _150

谈趣味 _155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_159

诗的隐与显 _165

——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诗的主观与客观 _174

从生理学观点谈诗的“气势”与“神韵” _177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_183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_187

柏拉图的诗人罪状 _194

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 _208

论小品文(一封公开信) _231

—给《天地人》编辑徐先生

理想的文艺刊物 _237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_245

诗人的孤寂 _256

文学杂谈

中国文坛缺乏什么? _262

文学与民众 _265

谈文学选本 _270

现代中国文学 _274

谈报章文学 _281

日 记 _285

—小品文略谈之一

随感录(上)_291

—小品文略谈之二

随感录(下)_297

—小品文略谈之二

怎样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_301

漫谈说理文 _305

编后记_31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些短文都是在抗战中几年陆续写成的,在几个不同的刊物上发表过,因为都是谈文学,所以我把它们结集成为这个小册子。

文学是谈不尽的,坊间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实在太多。这类书籍没有多大用处,人人都知道。学文学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到了这步,文学的修养就大体算成功了。如果不在这上面做功夫,读完任何数量的讨论文学的书籍,也无济于事。

这个小册子说浅一点不能算是文学入门,说深一点不能算是文学理论。它有时也为初入门者说法,有时也牵涉到理论,但是主要的是我自己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文学是我的个嗜好,这二十多年以来,很少有日子我不看到它,想到它。这些短文就是随时看和随时想所得到的一点收获。在写它们的时候,我一不敢凭空乱构,二不敢道听途说,我想努力做到“切实”二字。在这一点,我希望这个小册子和坊间一般文学入门之类书籍微有不同。我愿与肯用心的爱好文学的读者们印证经验。

......


《跨越时空的对话:古典诗词的现代性解读》 作者: 许文清 出版社: 翰墨书轩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传统文学经典的简单梳理与复述,而是一次深入当代语境的“再发现”之旅。作者许文清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养和敏锐的现代意识,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中那些被时间磨砺却愈发闪耀的“精神原质”。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意象的嬗变”、“哲思的流淌”、“情感的共振”和“形式的张力”四个主要部分,力求揭示古典美学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契合点。 第一部分:意象的嬗变——从自然景观到心灵图景 古典诗词中,山川草木从来不是单纯的客观描摹,而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投射。本章着重分析了“月”、“水”、“柳”等核心意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编码变化,并探讨它们如何被当代艺术家和普通民众重新阐释。 例如,在唐代,“月”常象征团圆与思乡,但在宋代词中,其内涵则被拉伸至更复杂的个体体验,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时间流逝感。许文清教授通过对比唐诗、宋词乃至元曲中同一意象的用法差异,论证了审美范式的潜移默化。他特别指出,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自然意象的渴望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对一种失落的“整体性”的追寻。他引述了当代一些先锋诗人的作品,展示了古典意象如何在解构与重组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将“山水”意象从描绘外部风景转向构建内在的“心理山水”。 第二部分:哲思的流淌——道禅入诗的认知边界 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底蕴。本书的第二部分旨在剥离那些僵化的教条标签,直抵诗歌背后关于“存在”、“时间”与“虚无”的深刻追问。 作者细致梳理了魏晋玄学对盛唐诗歌的影响,尤其关注了庄子哲学中“逍遥游”思想如何转化为诗歌中的“旷达”情怀。他认为,诗歌中的“空”并非宗教意义上的虚无,而是一种认知上的开放性,它为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探讨宋代理学对诗词的渗透时,许文清教授并未采取批判态度,而是着重分析了“格物致知”如何促使诗人更加精微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使得晚唐和宋代的诗歌在细节描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腻。通过对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分析,作者阐释了古代哲思如何帮助个体在动荡的现实中建立起一种强大的精神定力。 第三部分:情感的共振——个体经验的普遍性张力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常常被误解为过于含蓄或遁入集体主义。本书反驳了这一观点,主张古典诗词恰恰是高度个体化情感体验的记录。本部分聚焦于“别离”、“忧患”、“爱恋”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 作者特别深入分析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原则,认为这并非压抑情感,而是将强烈的情感置于一种高度自律的艺术形式中进行提纯。例如,对于唐代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许文清教授指出,这份情怀建立在个体对亲情、乡愁的深切体悟之上,是“小我”对“大我”的自觉升华。在解读李清照的作品时,作者着重分析了女性经验在男性主导的文学史中如何被刻画和珍藏,并强调了其词作中那种细腻、直抵人心的孤独感,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情感穿透力。情感的共振,在于古典诗人以最精炼的语言,触及了人类经验中最本质、最难以言说的部分。 第四部分:形式的张力——格律与自由的永恒辩证 古典诗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其精妙的格律和音韵之美。本章从音韵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格律在限制中如何激发创造力。 作者详细剖析了近体诗的对仗、平仄与粘对规则,指出这些看似束缚的规则,实则是声音美学和意义逻辑的完美结合。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炼字”的艺术,如一字之差如何导致全诗意境的崩塌或升华。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格律形式在面对激烈的时代变革时所承受的“张力”。从古体诗的自由奔放,到近体诗的精雕细琢,再到词体的婉转流变,作者认为这种形式上的不断调整,正体现了中国文人在艺术表达上的不懈探索精神。这种对形式极限的反复试探与突破,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关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深刻启示。 总结: 《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本旨在激活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的学术随笔集。它拒绝将古典文学视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将其视为一座永恒的精神矿藏。作者通过严谨的文本分析和富有洞察力的文化联想,引导读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何以能够穿越千年,依然与我们当下的生命经验产生深沉的回响。本书适合古典文学研究者、当代文艺批评家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热情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架构设计得如同一个精密的迷宫,入口清晰,但内部的转折和连接却充满了惊喜。作者对于古典艺术的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延展出关于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宏大叙事。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暂停阅读,转而去查阅他提到的那些古代作品或历史事件,这种“链式反应”的求知欲,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网络的热情。更让人欣赏的是,作者在严肃的论述中,偶尔会穿插一些非常个人化、却又极富洞察力的观察,这些点缀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小,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这些“留白”之处,恰恰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反思空间。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那些艺术品和文化现象的视角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赞叹,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逻辑与情感动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质感,那种沉稳的米黄色调,配上字体那份恰到好处的书卷气,初见便让人心生敬意。拿到手里,那种纸张的微哑触感,仿佛能嗅到知识沉淀下来的气息。我翻开扉页,立刻被那种行文的节奏感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并非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如同溪水潺潺,自然而然地引人深入。他总能在看似寻常的描述中,一语道破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在探讨某种艺术形式的根源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灌输,而是在一位智者身边,进行一场深入的、无拘无束的思维漫步。他对于“真”与“美”的追寻,那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对生活和艺术保持敬畏之心的宣言。书中的一些小段落,我甚至会反复品读,不是因为难以理解,而是因为那种韵味需要时间去慢慢咂摸,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初尝的苦涩过后,才是回甘无穷的清甜。整体而言,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作者那种略显沉静、不带太多激情的叙述腔调。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夸张的语气或戏剧性的转折来抓住眼球。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让自己的呼吸与文字的节奏同步,那种内在的力量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本书更像是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高峰,山顶的风景,绝对值得你付出的汗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而是倾向于展示多面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很多“标准答案”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复杂和微妙的真相。每一次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都会留下一连串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良性的阅读体验——它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探索的起点。这本著作,无疑是一剂对抗浮躁的良药,它教导我们慢下来,去真正地“看”世界,而不是匆匆“扫过”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审视世界的独特“滤镜”。作者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他似乎能听到时间深处传来的回响,并将之清晰地转译给我们。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韵味”和“境界”的描绘,那些词句如同画家挥洒的浓墨重彩,将难以言喻的东方美学精髓,描摹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早已预知了我心中对于某些文化现象的困惑,并用他精妙的文字给予了温柔而有力的解答。这本书不是那种读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良师益友。每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发现新的光芒。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仅是文学的奥秘,更是我们自身对于美的渴望与局限。这种深刻而持久的陪伴感,使得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出一种老派而扎实的匠人精神,这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风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内页的字号选择和行距处理,都极为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他从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步步为营,用大量的观察和历史的参照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使得即便是涉及一些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心服口服。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审美差异的比较分析,那份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着实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他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读到一些关于“意境”的阐述时,我仿佛身临其境,脑海中自动构建出了那些诗意的画面。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努力挖掘隐藏在事物深处的结构和规律,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