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1-25册) 彭定求 中华书局 9787101006384

全唐诗(1-25册) 彭定求 中华书局 97871010063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全唐诗
  • 诗歌
  • 古典文学
  • 中华书局
  • 彭定求
  • 古诗词
  • 文学典籍
  • 唐代文学
  • 诗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6384
商品编码:2997990954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全唐诗(1-25册)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004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006384
定价:1180 元 本店价:955.8 元
折扣:【81】 节省:224.2 元
分类:  →  
货号:1750761
图书简介 《全唐诗(套装全25册)》共九百卷,是清康熙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奉康熙皇帝之命,起用当时已退居扬州的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的。该书共收整个唐五代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多、影响的一种,它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无疑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在编纂上还是存在着诸如误收、漏收、作家作品重出、编次不当、文字舛误等问题。为满足读者阅读与研究的需要,对这部清人编的《全唐诗》做一定的修订增补,加以重印,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全唐诗》:一卷盛世华章,千年文脉传承 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有几部能够穿越千年时光,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全唐诗》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这部巨著,以其包罗万象的体例、详尽考究的编纂、集大成的学术价值,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学、历史、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宝库。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百年,依然为后世所敬仰、所珍视。 《全唐诗》的编纂,是一项何其宏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其问世之前,唐诗的散落与失传,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大难题。虽然历代不乏搜集整理唐诗的努力,但往往零散不成系统,或有遗珠之憾。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由彭定求等一批饱学之士,倾尽心力,才得以将散落在各处的唐代诗歌,汇聚成这部规模空前的总集。历时数载,数易其稿,最终编成《全唐诗》二百余卷,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余人,诗歌近五万首。这不仅仅是对唐代文学的全面收录,更是对那个伟大时代的一次深度凝望。 这部巨著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完备的文学格局。它收录的诗歌,涵盖了从唐初王勃、杨炯、卢照初、骆宾王“初唐四杰”的清新俊逸,到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的辉煌磅礴,再到中晚唐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的各具风貌,直至唐末的悲凉苍凉。从宫廷到民间,从边塞到江南,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地域的吟咏唱叹。这些诗歌,如同无数面镜子,映照出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朝堂上的金戈铁马,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塞外士兵的思乡之苦,江南女子的闺阁情思,文人雅士的饮酒赋诗,乃至市井小民的辛勤劳作。通过《全唐诗》,我们能够立体地感知那个辉煌时代的呼吸与脉搏。 在文学体裁和艺术风格方面,《全唐诗》也展现出极高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诗、绝句、律诗等各种体裁应有尽有。风格上,既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飘逸,也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既有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画意境,也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平实质朴。这种丰富性,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滋养,也为我们理解唐诗发展的脉络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全唐诗》的编纂,也体现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和精湛的考订功夫。在收集过程中,编纂者们不辞辛劳,广泛搜罗,对诗歌的作者、出处、年代等都力求准确。尽管受限于当时的条件,一些疏漏难以避免,但其整体的严谨性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例如,对于一些失传的诗篇,他们会通过引述、抄本等方式尽力恢复其原貌。这种对文本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是《全唐诗》能够成为权威版本的基础。 此外,《全唐诗》的文化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唐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唐代士人的价值追求,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例如,边塞诗中充斥着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战士英勇的赞颂;田园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咏史怀古诗中则寄托着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思考。阅读《全唐诗》,不仅是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是与千年前的灵魂对话,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全唐诗》的传承与影响,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自问世以来,它便是文人学士案头必备的典籍,是无数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无数后世诗人,或模仿其风格,或学习其技巧,或在其中汲取情感共鸣。无数文论家、史学家,以《全唐诗》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考证、评论和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它所蕴含的语言艺术、审美情趣、哲学思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现代读者而言,《全唐诗》依旧具有巨大的阅读价值和精神滋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读《全唐诗》,能够让我们放慢脚步,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体悟深刻的人生哲理,欣赏语言的精妙绝伦。它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阅读《全唐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也更能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 《全唐诗》(1-25册),作为这部鸿篇巨制的精选或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它如同一个敞开的大门,邀请每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人,走进去,细细品味,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华,领略唐诗的无穷魅力。这部书,不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它是历史的回声,是时代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传承。细细研读,必将收获匪浅,感悟深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开本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庄重感。中华书局的出品,质量自然不用多说,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印刷的字体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意翻阅了几卷,发现校勘工作做得极其严谨,注释详尽而不冗余,对于一些生僻的词句,总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解释,让初学者也能轻松领略唐诗的韵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并非简单地将诗篇堆砌在一起,而是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编排体系,即便是对唐代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深的人,也能通过这部书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它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向导,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唐诗的世界,去感受那个辉煌时代的文化脉搏。可以说,从收藏价值到阅读体验,这套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是案头常备的佳作。

评分

当我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那些千年前的吟咏,经过岁月的淘洗,依然能精准地击中我此刻的心弦。阅读这套书,就像与李白对饮,与杜甫共悲,与白居易同乐。诗人们笔下的山川河流、风花雪月,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描述,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和情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诗人的收录和侧重,使得唐诗的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再是少数几位巨匠的独角戏。每读完一篇,我都忍不住想去查阅更多关于作者生平的资料,这种由阅读引发的探索欲,正是优秀文学作品所具备的魔力。它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扇通往大唐精神世界的窗口,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如此浩大的工程抱持着一丝敬畏,担心内容太过艰深晦涩,难以消化。然而,实际接触后发现,这套书的编纂思路非常贴合现代读者的需求。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了阅读的流畅性。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典美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有着一种亲切的感染力。我注意到,在一些关键的篇章旁,编者似乎巧妙地嵌入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的简要说明,这些“小抄”般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顺畅和愉悦。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细致考证需求,也能让普通爱好者在闲暇时,随手翻开便能品味到唐诗的精髓,兼顾了深度与广度,实属不易。

评分

说实话,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面对一套如此鸿篇巨制,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奢侈。但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你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沉浸于墨香之中。我特别喜欢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编者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整理和考订,使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检验。当我对比阅读不同版本的细微差异时,更能体会到整理者付出的巨大心力。这不仅仅是一部文献的汇编,更像是一次对唐代文学遗产的精细修复工作。它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完整地勾勒出了唐代诗歌从兴起到鼎盛,再到转折的完整图景。它的气势磅礴,体量巨大,但同时又有着极高的可读性。我曾尝试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心境下去阅读同一首诗,惊奇地发现,随着我自身阅历的增加,对诗句的理解总能产生新的共鸣和更深层次的体会。这套书就像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人生的不同侧面。编排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对唐代社会生活、政治风貌、哲学思想的立体展现。读完这套书,你会发现,唐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它是一部浓缩的唐代百科全书,是中华文明史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