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国学概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 口述,曹聚仁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经典
  • 中华文化
  • 精装
  • 入门
  • 大师讲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8032
商品编码:2998052910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概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定价:20.00元

作者:章太炎 口述,曹聚仁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01118032

字数: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作家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本书多次再版,深受广大国学爱好者的喜爱。为使读者对太炎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太炎先生《论诸子学》一文。

目录


章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章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章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一
一、志疑 邵力子
二、讨论白话诗 曹聚仁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裘可桴
四、新诗管见(一) 曹聚仁
五、新诗管见(二) 曹聚仁
附录二
论诸子学 章太炎

作者介绍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等,著述宏富。
  曹聚仁(1900—1972) ,民国时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战爆发后,曾任战地记者。50年代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文摘


小识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因此可以说:学者是青年们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饲育和扶持两种责任的。太炎先生是当代的学者,我们读他所著的《文始》、《国故论衡》、《齐物论释》、《新方言》、《小学问答》等书,就可明白他辟出多少灿烂的境地!先生以前在东京、北京,这次在上海,把国学为系统的讲明,更可见他对于青年们扶掖的热忱。我在听了讲演以后,心里自然有无限的感激;所以不计工拙,把先生的话记出。并且看到青年们有求知的热狂,而因时地关系,没能亲聆这次讲演的很多,所以又把记录的稿印出,希望传播得比较的普遍些。
在下文还申述些浅薄的见解。
学术界近来颇有研究国学的倾向,确是好的现状。但是大部分对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这个先决问题,还是持迷离混沌的态度,或者竟是盲从的。在讲演会中,次,就听到两种可怪的论调;在他们原以为是妥适的理由哩。
这两种论调是:
一、西洋人研究中国国学的很多,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学,哪可不研究?
二、当代有太炎先生这么淹博的国学学者,我们哪可不赶快去研究?
持这般论调去研究国学,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地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替青年造成进化的障壁!中国数千年来,不是没有讲论国学的人,却很少真正研究国学的人;所以国学愈讲愈失其真,荆棘蔽途,苦煞后生小子!在现在不研究国学也罢,否则非了解研究国学的主因,便不能得着效果。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呢?可把他分做四层讲明:
国学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过去的智识,和他发生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急要明白:国学的精华何在?他以后还有存在的价值没有?如果国学是腐败的骸骨,不该容他存留着,我们可赶快荡除净尽;如其中尚包藏着精金,也应从速发掘;决不可彷徨歧路,靡所适从。在取舍问题急待解决当中,非研究国学,别无解决的途径。这是层原因。
在我们以前,既没人曾把国学整理一下,到现在还仿佛一大堆乱书:政治、哲学、伦理、宗教,以及其他各种科学都包含着。我们既要明白其中究竟是怎样的,非坐待可以得到;及今用精力把他系统地整理起来,或者能够观察明白,使后人也得着好处。所以谋学术界的共同便利,也非将国学研究一下不可。这是第二层原因。
大部分青年感受着无限的苦痛:因为心里极明白适合人生真义的“新”,要想接受他;但社会上“旧”的势力膨涨到极点,稍一,灵肉两方面都得着痛苦。那旧的也不过借国学做护符——军阀和老顽固都把孔老夫子来撑门面——国学经过他们手里,已变成“糟粕形式、呆板教条”了。我们如不把国学的真面目抬出,他们决不敛形息声的;要找出国学的真面目,自然须下一番研究工夫。这是第三层原因。
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固当合理的迎纳,但自己背后还有国学站着;这两种文化究竟如何使他沟通,也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于国学所含的原子不明白分析出来,如何能叫彼和别种化合?所以要先研究国学,才找得出沟通方法。这是第四层原因。
可见我们研究国学,决不是盲目的,原含着以上四种急迫的需求。太炎先生讲国学,的确是使我们满足求知欲望,并且是适应这四种需求的;且细看他讲的话,自然明白了。
但是,我们一方面完全承受先生的讲演,一方面却须用批评的眼光去观察,要记牢“我爱先生,我更爱真理”一语。
后,我更对邵仲辉先生表示谢忱;因为稿中许多地方都承先生指正。
一九二二年六月一日聚仁识于上海。

序言



华夏文脉,智慧之源:一段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 在中国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思想瑰宝,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塑造了民族的精神气质。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统称为“国学”。它并非僵化的古籍堆砌,而是活生生、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本书将为您开启一段沉浸式的国学探索之旅,带领您走进那些影响深远的古代先哲的智慧世界,领略他们洞察世事人心的深刻见解,感受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我们不会停留于冰冷的学术考据,而是致力于将那些历经风霜、熠熠生辉的思想,以一种易于理解、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您。 一、 追溯文明的源头:思想的奠基与流变 中华文明的起点,是一片充满神话与哲思的沃土。从神秘的“天命观”,到早期关于宇宙生成与万物运转的朴素认识,再到“阴阳五行”等概念的萌芽,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世界本源的孜孜探求。这些早期思想,如同孕育万物的母体,为后世的哲学体系提供了最初的养分。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诸子百家竞相涌现,他们提出的学说,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中国思想史的天空。 儒家: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关注人伦道德、社会秩序与个体修养。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治理国家、安顿人心的根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至今仍是我们道德建设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我们将剖析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其如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发展与演变。 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崇尚“道”,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淡泊名利。“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回归心灵宁静的途径。我们将探讨道家思想的神秘与深刻,理解其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艺术审美乃至养生之道。 法家: 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法家以其务实的态度,强调法治、君权与功利。商鞅、韩非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为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我们将审视法家思想的局限性,同时理解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墨家: 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以其独特的逻辑和组织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其学说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但其对平民的关怀和对战争的批判,依然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名家、阴阳家、兵家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触及那些虽不似儒道法墨那样影响深远,却同样展现了古人智慧的学派。名家的逻辑思辨,阴阳家的宇宙观,兵家的战略智慧,都构成了国学丰富多彩的版图。 通过对这些主要学派的梳理,我们将勾勒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宏大图景,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碰撞与融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 思想的精髓:核心概念与价值体系 国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陈迹,它蕴含着一套深刻的价值体系和一套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本书将重点解读那些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帮助您深入理解国学的精髓。 “道”与“德”: 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终极实在。“德”则是遵循“道”而形成的个体品德和行为准则。理解“道”与“德”的关系,是理解中国哲学智慧的钥匙。 “仁”与“义”: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代表了人与人之间和谐亲爱的情感,“义”则代表了公正无私的道德准则。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强调了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而生活。它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思考。 “中庸”: “过犹不及”的智慧,强调了在任何事物中都应寻求平衡与适度。这是一种成熟的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处事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冷静与理性。 “孝”与“忠”: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奉养,“忠”则强调了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我们将探讨这些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礼”与“乐”: “礼”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乐”则是调节人们情感、促进和谐的艺术形式。二者相结合,共同构建了古代中国社会和谐有序的理想。 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解读,您将逐渐认识到国学所构建的独特价值体系,以及它如何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 文化的瑰宝:文学、艺术与人生智慧 国学的影响力并非仅限于哲学思辨,它还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历史、医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传承: 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思想史的生动写照。我们将探寻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人生情感与哲学思考。无论是屈原的爱国情怀,李白的豪放不羁,还是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凝聚着古代文人的深刻洞察。 艺术的灵魂: 中国的山水画、书法、京剧等传统艺术,无不体现着国学思想的独特韵味。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京剧中的“程式化”表演,都蕴含着对“道”的追求和对“意境”的营造。 历史的镜鉴: 中国的历史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不仅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蕴含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反思和对治乱兴衰的经验总结。这些历史智慧,是指导我们认识当下、预见未来的宝贵财富。 养生与医学: 中医的“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理论,以及各种养生术,都深深植根于国学思想。它们关注人体的整体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生哲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国学智慧的影子。无论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还是“吃亏是福”的达观,亦或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品格,都源自于国学对人生处世的深刻体悟。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人物故事,以及精炼的语言,带领您领略国学在各个文化领域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感受其对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 结语: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民族智慧的宝库。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古老传说,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国学,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智慧的汲取,是对人生的升华。 在这本书中,我们希望为您打开一扇了解国学的大门,激发您对这片古老智慧的兴趣。我们相信,通过这段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丰富您的人生,更好地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的旅程,更是一次发现自我、认识世界、安顿心灵的契机。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国学、领悟智慧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比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原文和进行评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而又批判”的态度。他不像某些注释者那样,对古人言听计从,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现代的伦理观和逻辑来审视传统思想的合理性,这种态度让年轻一代的读者更容易亲近,也更愿意去思考。例如,在探讨古代政治哲学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圣君贤臣”,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下的制衡之道,这使得书中的内容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具备了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结晶。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过去是什么”,更是在探讨“过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与不同时代的智者进行深度交流,他们提出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阅读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精装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非常大气和沉稳,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地挑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版,字迹清晰,间距适中,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即便是面对相对深奥的国学概念,也能让人保持专注。作者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这一点非常难得。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初入国学殿堂的求知者,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脉络,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经典篇章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字面翻译,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剖析,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捧读时,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暂时隔绝的知识圣殿,非常适合需要沉下心来静心阅读的读者。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系统入门书籍的人。市面上很多国学读物要么过于侧重某一个朝代,要么就是对经典进行碎片化的解读,读完后总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全局观。直到我接触到这本,才算真正找到了主心骨。它的结构设计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开篇便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让你明白国学涵盖的范围之广,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再到唐宋理学,每一个阶段的承接和发展脉络都交代得井井有条,如同看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思想发展长卷。更关键的是,作者在引入每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时,都会配以简短却精准的人物小传,让你能快速建立起“这个人”与“这个学说”之间的联系,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上一些关键的文化冲突和思想演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曾经困惑我的历史现象,在结合了当时的国学思潮后,都变得顺理成章。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国学知识框架,实在是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无可挑剔,体现了出版方的匠人精神。首先,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普及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其次,书中穿插的一些古籍插图和历史地图的引用,质量非常高,且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往往在读者对某一地理概念或历史场景感到模糊时,一张图恰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辅助了理解。此外,书末的“延伸阅读推荐”部分,也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他并没有止步于自己的阐述,而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路径,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终点,更像是一个广阔知识海洋的起点。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在“使用价值”上的完善度,这本书在索引、术语解释、参考文献标注等方面都做得非常规范和人性化,即便是将它作为工具书查阅某个特定概念,也能高效地找到所需信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从内容深度到外在呈现都力求完美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绝非那种堆砌事实的流水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思想时的那种精妙平衡。比如,在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他能够迅速抓住“仁”与“礼”的辩证统一,不偏不倚,既肯定了其入世的积极意义,也点明了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随后转向道家,笔锋一转,又变得飘逸洒脱,将“无为”和“自然”的哲学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野间的清风。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很擅长用现代的视角去“翻译”古代的语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立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连接。读到关于《易经》的部分时,我原本以为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符号和占卜学,结果作者将其上升到了认识世界和辩证思维的高度,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对变化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绝不卖弄文采,它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漫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国学体系的一次高效而深刻的巡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