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概论/跟大师学国学 精装版
定价:20.00元
作者:章太炎 口述,曹聚仁 整理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01118032
字数:
页码:13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作家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本书多次再版,深受广大国学爱好者的喜爱。为使读者对太炎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太炎先生《论诸子学》一文。
目录
章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章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章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一
一、志疑 邵力子
二、讨论白话诗 曹聚仁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 裘可桴
四、新诗管见(一) 曹聚仁
五、新诗管见(二) 曹聚仁
附录二
论诸子学 章太炎
作者介绍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佛学、医学等等,著述宏富。
曹聚仁(1900—1972) ,民国时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战爆发后,曾任战地记者。50年代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著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万里行记》、《现代中国通鉴》等。
文摘
小识
任在何时何地的学者,对于青年们有两种恩赐:,他运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给人们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径,使人们随着在轨道上走。因此可以说:学者是青年们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饲育和扶持两种责任的。太炎先生是当代的学者,我们读他所著的《文始》、《国故论衡》、《齐物论释》、《新方言》、《小学问答》等书,就可明白他辟出多少灿烂的境地!先生以前在东京、北京,这次在上海,把国学为系统的讲明,更可见他对于青年们扶掖的热忱。我在听了讲演以后,心里自然有无限的感激;所以不计工拙,把先生的话记出。并且看到青年们有求知的热狂,而因时地关系,没能亲聆这次讲演的很多,所以又把记录的稿印出,希望传播得比较的普遍些。
在下文还申述些浅薄的见解。
学术界近来颇有研究国学的倾向,确是好的现状。但是大部分对于为什么要研究国学这个先决问题,还是持迷离混沌的态度,或者竟是盲从的。在讲演会中,次,就听到两种可怪的论调;在他们原以为是妥适的理由哩。
这两种论调是:
一、西洋人研究中国国学的很多,我们对于自己的国学,哪可不研究?
二、当代有太炎先生这么淹博的国学学者,我们哪可不赶快去研究?
持这般论调去研究国学,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地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替青年造成进化的障壁!中国数千年来,不是没有讲论国学的人,却很少真正研究国学的人;所以国学愈讲愈失其真,荆棘蔽途,苦煞后生小子!在现在不研究国学也罢,否则非了解研究国学的主因,便不能得着效果。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呢?可把他分做四层讲明:
国学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我们过去的智识,和他发生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急要明白:国学的精华何在?他以后还有存在的价值没有?如果国学是腐败的骸骨,不该容他存留着,我们可赶快荡除净尽;如其中尚包藏着精金,也应从速发掘;决不可彷徨歧路,靡所适从。在取舍问题急待解决当中,非研究国学,别无解决的途径。这是层原因。
在我们以前,既没人曾把国学整理一下,到现在还仿佛一大堆乱书:政治、哲学、伦理、宗教,以及其他各种科学都包含着。我们既要明白其中究竟是怎样的,非坐待可以得到;及今用精力把他系统地整理起来,或者能够观察明白,使后人也得着好处。所以谋学术界的共同便利,也非将国学研究一下不可。这是第二层原因。
大部分青年感受着无限的苦痛:因为心里极明白适合人生真义的“新”,要想接受他;但社会上“旧”的势力膨涨到极点,稍一,灵肉两方面都得着痛苦。那旧的也不过借国学做护符——军阀和老顽固都把孔老夫子来撑门面——国学经过他们手里,已变成“糟粕形式、呆板教条”了。我们如不把国学的真面目抬出,他们决不敛形息声的;要找出国学的真面目,自然须下一番研究工夫。这是第三层原因。
我们对于西方文化固当合理的迎纳,但自己背后还有国学站着;这两种文化究竟如何使他沟通,也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对于国学所含的原子不明白分析出来,如何能叫彼和别种化合?所以要先研究国学,才找得出沟通方法。这是第四层原因。
可见我们研究国学,决不是盲目的,原含着以上四种急迫的需求。太炎先生讲国学,的确是使我们满足求知欲望,并且是适应这四种需求的;且细看他讲的话,自然明白了。
但是,我们一方面完全承受先生的讲演,一方面却须用批评的眼光去观察,要记牢“我爱先生,我更爱真理”一语。
后,我更对邵仲辉先生表示谢忱;因为稿中许多地方都承先生指正。
一九二二年六月一日聚仁识于上海。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比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原文和进行评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而又批判”的态度。他不像某些注释者那样,对古人言听计从,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现代的伦理观和逻辑来审视传统思想的合理性,这种态度让年轻一代的读者更容易亲近,也更愿意去思考。例如,在探讨古代政治哲学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歌颂“圣君贤臣”,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下的制衡之道,这使得书中的内容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具备了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结晶。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过去是什么”,更是在探讨“过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与不同时代的智者进行深度交流,他们提出的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即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这种能够激发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的阅读过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递。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精装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非常大气和沉稳,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韵味,那种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地挑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版,字迹清晰,间距适中,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即便是面对相对深奥的国学概念,也能让人保持专注。作者在行文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这一点非常难得。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初入国学殿堂的求知者,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脉络,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经典篇章的解读,不再是枯燥的字面翻译,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剖析,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捧读时,仿佛进入了一个与外界暂时隔绝的知识圣殿,非常适合需要沉下心来静心阅读的读者。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系统入门书籍的人。市面上很多国学读物要么过于侧重某一个朝代,要么就是对经典进行碎片化的解读,读完后总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全局观。直到我接触到这本,才算真正找到了主心骨。它的结构设计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开篇便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让你明白国学涵盖的范围之广,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再到唐宋理学,每一个阶段的承接和发展脉络都交代得井井有条,如同看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思想发展长卷。更关键的是,作者在引入每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时,都会配以简短却精准的人物小传,让你能快速建立起“这个人”与“这个学说”之间的联系,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历史上一些关键的文化冲突和思想演变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曾经困惑我的历史现象,在结合了当时的国学思潮后,都变得顺理成章。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国学知识框架,实在是功不可没。
评分这本书的细节处理简直无可挑剔,体现了出版方的匠人精神。首先,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普及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其次,书中穿插的一些古籍插图和历史地图的引用,质量非常高,且位置安排得恰到好处,往往在读者对某一地理概念或历史场景感到模糊时,一张图恰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辅助了理解。此外,书末的“延伸阅读推荐”部分,也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心。他并没有止步于自己的阐述,而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指明了进一步探索的路径,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终点,更像是一个广阔知识海洋的起点。我个人非常看重一本书在“使用价值”上的完善度,这本书在索引、术语解释、参考文献标注等方面都做得非常规范和人性化,即便是将它作为工具书查阅某个特定概念,也能高效地找到所需信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从内容深度到外在呈现都力求完美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准,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绝非那种堆砌事实的流水账。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思想时的那种精妙平衡。比如,在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时,他能够迅速抓住“仁”与“礼”的辩证统一,不偏不倚,既肯定了其入世的积极意义,也点明了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随后转向道家,笔锋一转,又变得飘逸洒脱,将“无为”和“自然”的哲学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野间的清风。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很擅长用现代的视角去“翻译”古代的语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使得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立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连接。读到关于《易经》的部分时,我原本以为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符号和占卜学,结果作者将其上升到了认识世界和辩证思维的高度,讲解得清晰透彻,让我对变化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绝不卖弄文采,它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漫谈,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国学体系的一次高效而深刻的巡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