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

满28包邮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永晨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摄影
  • 环境科学
  • 生态保护
  • 摄影集
  • 科普
  • 纪录片
  • 地球
  • 环保
  • 视觉盛宴
  • 科普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0338
商品编码:299711119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

定价:69.00元

作者:汪永晨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08020338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用照片和叙事,娓娓讲述自然和人类的故事。触目惊心的照片,记录环境恶化的痛心事实;沉静朴质的文字,告知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长江源头曾经是冰川博物馆,到处是高原草甸和网状水系,现在冰川没了,牦牛啃着地皮,砾石滩遍布各处;被人们誉为香格里拉的云南,现在虽然有美丽的高山杜鹃,但还有被得只剩下根的大树和埋掉整个村庄的泥石流。这此变化只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甚至几年间,记录下这些的是汪永晨的镜头和文字。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同时又是“一位狂热的环保人士“。她从1993年起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4年前,她拿起了照相机,开始有意识地让事实说话,让镜头说话。汪永晨虽非摄影专业科班出身,但作为记者,她曾3次获得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的大奖。她的经验和洞察力,加上数十万公里的环保考察,造就了这本直指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绿镜头”。

内容提要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作者的足迹几乎踏遍的祖国的东西南北,她用她镜头在记录自然之壮观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令国人触目惊心的画面,作者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录


自述
序言 为了大自然的明天
1、走进长江源头
2、啼血的高山杜鹃
3、仙鹤的诉说
4、桫椤,曾与恐龙同生共荣
5、阿尔金山的野骆驼
6、可怜的“淇淇”
7、冰川的魅力
8、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
9、沙地云杉
10、沙漠荒山种树去
11、武夷山,中国人的骄傲
12、童话世界——九寨沟
13、人间瑶池——黄龙彩池
14、充满生机的珠穆朗玛锋
15、被鸡追着跑的华南虎
16、高黎贡山上的遇险
17、芬兰的树中湖,湖中树
18、科罗拉多大峡谷
19、黄石公园里,狼与我们同行
20、指南针与北极
后记 请留下后的生态河

作者介绍


汪永晨,女,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跑遍中国各省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几个国家。
制作的广播特写《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长江源的家书》、《百岁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获亚洲太平洋广播节目大奖;
1999年获中国环境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6年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耕种营地、绿色讲座“周三课堂”和环境记者沙龙。目前参加绿家园志

文摘


序言



穿梭时空的史诗: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变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自然界的微观细节,亦非专注于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生态记录。它是一部横跨数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宏大叙事,探讨的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地球环境之间错综复杂、时而和谐共生、时而尖锐冲突的关系。全书以“文明的足迹”为主线,串联起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转变,以及技术革命如何重塑我们的生存图景。 第一部分:失落的序章——地球的远古回响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溯到人类出现之前那段漫长而壮丽的地球史诗。我们不着眼于记录已有的动植物物种名录,而是侧重于探讨驱动地质变迁的巨大力量:板块运动如何塑造了大陆的轮廓,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如何影响了全球气候,以及冰期的周期性更替如何为后来的生命繁盛奠定了基础。 我们将深入研究生物大灭绝事件的驱动机制,分析这些灾难性事件如何为新的优势物种腾出生态位。重点在于理解,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环境变化并非线性的,而是充满了突变和不连续性。这里会详细描绘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生态动力学,以及二叠纪末期那场几乎“清空”了海洋的浩劫,从而为理解后世物种的脆弱性提供历史参照。 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将引入“深时”的概念。通过解读岩层、化石和古气候数据,我们试图重建一个没有人类干预的地球系统是如何自我调节和运行的。这为后续章节中讨论人类活动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的背景,让我们得以衡量现代人类活动在地球历史长河中的真正分量。 第二部分:工具与心智——人类的黎明与第一次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智人(Homo sapiens)的崛起,但重点并非是生物学上的演化分支,而是认知革命和文化传播的爆发。我们探讨的“昨天”是人类如何从非洲稀树草原走向全球,以及他们是如何发展出抽象思维、语言和复杂社会结构的。 书中将详细解析旧石器时代的生存策略。这不仅仅是关于制造石器工具,而是关于知识的积累、火的控制以及对季节性迁徙路线的记忆——这些非物质的“工具”是如何使人类得以在不同的气候带生存。我们会分析早期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例如游群结构、性别分工的演化,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初次影响”,比如对大型哺乳动物群落的影响(探讨“巨型动物群灭绝”的争议,将其视为一种早期的人地关系模型)。 我们还将审视艺术与符号的诞生。洞穴壁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早期人类试图理解和控制世界的尝试。本部分将这种认知飞跃视为人类文明的真正起点,是人类开始“解释”自然,而非仅仅“适应”自然的标志。 第三部分:定居的悖论——农业革命的深层代价 农业革命被传统叙事视为人类进步的必然阶梯,但本书将从一个更批判的角度审视这次“革命”。我们不会简单地赞美定居带来的粮食盈余,而是深入剖析定居生活对生态系统的首次系统性、大规模改造。 详细分析单作物的出现如何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如何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我们会对比狩猎采集者的多样化食谱与早期农耕文明对谷物的高度依赖,探讨这种选择的长期环境风险。 本部分将重点探讨水利系统的发展与环境反馈。古老的灌溉系统(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沙淤积、黄河流域的盐碱化)如何成为早期文明崩溃的重要环境诱因。这部分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稳定性的同时,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播下了未来环境危机的种子。我们关注的是环境承载力的极限,以及早期帝国在扩张其领土和人口时,如何与当地生态资源达到危险的平衡点。 第四部分:工业的黎明与地球的加速器 我们将时间推进到近现代,重点分析工业革命如何标志着人类与自然界能量流的耦合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里不侧重于技术发明本身(如蒸汽机或纺织机的具体参数),而是分析能源获取方式的转变对全球物质循环造成的影响。 本部分会系统梳理化石燃料的开采如何释放出被地质封存的碳,以及大规模的冶金和化学工业如何向大气和水体排放新的污染物。我们将探讨“全球化”的生态含义:原材料的跨洋运输、殖民地生态系统的重构(例如橡胶、棉花种植园的扩张对原生地环境的不可逆影响)。 重点讨论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科学认识的进步如何开始揭示这些活动对地球系统的长期影响。我们将审视早期生态学家和地质学家们关于资源枯竭和污染的警告,并分析这些警告是如何在经济增长的狂热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 第五部分:当代挑战与未来视野——时间尺度的再校准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讨论人类活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驱动着地球系统的变化,即人类世(Anthropocene)的特征。 本书将不局限于讨论气候变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第六次大灭绝的特征)、全球氮磷循环的失衡、塑料污染对海洋和土壤的影响等。我们强调的是“速率”:自然过程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完成的地质变化,现在被压缩到数百年甚至数十年内完成。 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时间尺度的错位:人类的决策周期(季度报告、选举周期)与地球系统的反馈周期(数十年到数千年)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探讨的“今天”是如何被“明天”的后果所定义的。 总结部分将提出对现有模式的反思:真正的可持续性并非在于更高效地利用资源,而在于重新校准人类社会对“足够”的定义,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地球系统内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文明形态。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度历史视角,使读者能以一种更具敬畏和审慎的态度,审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和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用一种温和而深邃的目光,向我们讲述地球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最震撼的影像,勾勒出大自然从远古到当下的轨迹。我被书中那些关于地球演化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几亿年前的原始景象,虽然遥远,却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最本初的脉动。当看到书中一些关于地质构造和生命进化的图像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隧道,亲眼目睹着星球的诞生与生命的繁衍。而当它将目光转向今天,那些关于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的画面,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现实。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地方,在于它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它不像是一个简单的摄影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地球史诗,让我们在惊叹于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反思我们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拿到这本《满28包邮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后,我第一时间就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一种沉静的绿色调,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的深邃。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鼻而来,这在如今充斥着电子书的时代,是一种难得的触感享受。书中选用的纸张质量非常好,厚实且有质感,照片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种层次感和细节感,完全超越了手机或电脑屏幕的体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捕捉,比如一片枯叶上的纹路,一块岩石上风化的痕迹,或者是一只昆虫微小的触角。摄影师的镜头仿佛有着魔力,能够将这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微观世界放大,展现出它们独有的生命力和美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大自然的宏观演变,更在于它对生命细节的关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自然”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细小的生命组成的、充满活力的整体。

评分

我最近对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特别关注,所以当看到《满28包邮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并没有像很多宣传片那样,用煽情的语言去呼吁,而是用一种非常冷静、客观,但又极具冲击力的影像语言,来展现大自然的过去和现在。它像是一部无声的纪录片,通过对比今昔的景象,无声地诉说着地球正在经历的巨大变化。我看到书中一些关于冰川融化的图片,曾经壮丽的冰川如今只剩下斑驳的痕迹,那种视觉上的落差,让人心头一紧。还有一些因为环境污染而逐渐消失的物种,它们曾经活跃在地球上,如今却只存在于化石和这些照片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数据和环保理念,具象化为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展示,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读完这本书,你很难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一种更深沉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太有巧思了!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来展现大自然的变迁,而是巧妙地运用“绿镜头”这个概念,将“昨天”与“今天”的景象进行对比,这种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看到有些章节,会把几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和如今极度相似的现代生物并列,那种跨越时空的相似性,真的会让你惊叹于生命的顽强和演化的奇妙。又比如,书中会展示曾经繁茂的雨林,紧接着就是如今被砍伐殆尽的景象,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任何文字的描述都要来得深刻。这本书的摄影风格也很有特色,不是那种流水线式的“美景图”,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深入到大自然的肌理之中,去捕捉那些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美”的定义,原来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那些最原始、最朴素、甚至带着一丝伤痕的景象中。我喜欢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它让我们看到自然既有辉煌灿烂的一面,也有脆弱不堪的一面。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然,也照见了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评分

哇,拿到这本《满28包邮 绿镜头:大自然的昨天与今天》真的是太惊喜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全部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就被其中扑面而来的生命力所震撼。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科普读物,也不是故弄玄虚的艺术鉴赏,而是真正地将摄影的魅力与对自然深刻的理解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它对光影的运用,那是一种能够穿透时间、触及灵魂的光。书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像是凝固了一段生命史,有的展现了地球最初的脉动,那种原始而磅礴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有的则记录了濒危物种最后的挣扎,那种悲壮又带着希望的眼神,让人心疼却又充满敬意。我甚至想象着摄影师在拍摄那些古老森林的时候,一定是被那里沉睡了亿万年的气息所感染,才得以捕捉到如此震撼的画面。而当翻到后面,看到那些正在改变的、甚至已经消失的生境,又不禁让人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生存、关于演化、关于时间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坐下来,一杯咖啡,慢慢地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无声的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