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
定价:35.00元
作者:刘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09705827
字数:220000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对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人口数据,得出了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规律性结论,并从全国、省、地(市)、县四级剖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对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及其人口后果的量化分析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对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性别偏好”做出了理论阐释,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独到之处;对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探讨。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爽,人口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国别项目专家组成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一丝沉稳的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严肃的学术探讨。我一开始是被这个直白的标题吸引的,它没有故弄玄虚,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拿起书来翻阅,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那种精准和克制,完全没有那种煽情或夸大的语调,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铺陈出复杂的社会现象。我特别留意了开篇关于历史背景的梳理部分,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构建一个宏大的时间框架,从古代的某些生育观念谈起,一直延伸到近现代的社会经济变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选择。这种由远及近的叙事策略,使得后文的数据分析看起来更有说服力,仿佛是水到渠成,而非生硬的堆砌论点。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触感良好,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这本书的厚度摆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内容充实、经得起推敲的信赖感。我还没有深入到具体章节,但仅仅是初步的翻阅,就已经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重量和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注重逻辑的清晰性,这一点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像一个清晰的路标,指引着阅读的走向,让人在庞杂的论述中也能迅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侧重点。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每一个观点时,似乎都会引用大量的跨学科的理论支撑,比如社会学的人口流动理论、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甚至是心理学中关于偏好形成的机制,这些都使得“性别偏好”这个概念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被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之中进行审视。我注意到书中有不少图表和统计数据的展示,它们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论述之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数字变得具象化,比如某个特定年份的人口结构变化曲线,那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是纯文字难以比拟的。虽然数据分析部分初看可能略显枯燥,但深入进去后,你会发现那是支撑整个论点的坚实地基。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明显是为那些希望深挖问题本质的读者量身定做的。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带着一种审视的态度的,毕竟关于“性别比”的研究,市面上不乏许多观点过于激进或结论过于简单化的作品。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极其的审慎和平衡。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那种道德批判的陷阱,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客观立场。在描述那些由性别偏好引发的社会后果时,语言是克制的,充满了对复杂人性的理解与同情,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规避”的讨论,这部分分析提供了理解个体行为决策的全新视角,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是文化顽固性的选择,背后其实是基于有限信息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精明计算。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社会评论,更像是一份深刻的社会病理学报告。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良心。
评分这本书在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程度。它没有将“中国”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区分了沿海发达地区、内陆省份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下的差异化表现。这种精细化的剖析,使得结论更具地域性和历史针对性,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暴概括。比如,作者在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偏好强度的关系时,所引用的地方统计年鉴数据之详尽,让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中窥见每一个角落普通家庭的挣扎与权衡。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相关政策效果的评估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宣称政策的成功或失败,而是深入分析了政策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执行偏差和实际作用,这体现了作者批判性思维的深度。阅读到这个阶段,我越来越确信,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细细咀嚼的工具书,而不是可以快速翻阅消遣的读物。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流畅性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偏向于严谨的学术论述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晦涩难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论据支撑来构建论证链条,使得读者在跟随其思路前进时,会有一种步步为营、坚实可靠的感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偶尔会穿插的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社会学观察片段,这些小插曲如同在严肃的论证间隙的一杯清茶,既调剂了阅读的节奏,又巧妙地印证了核心观点。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厚重的题材也能被相对轻松地消化。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去价值判断化的分析框架,去看待人口结构背后的深层驱动力。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谈论“好”与“坏”,而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逻辑链条,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