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的烦恼
定价:28.00元
作者:李子勋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504350183
字数:
页码:2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CCTV《心理访谈》特约婚姻问题专家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换个视角给你看不一样的生活,《婚姻的烦恼(修订版)》是一本实用的婚姻生活心理指导书。用心理医生独特的视角,帮你打开一扇扇家庭的窗口,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家庭的形态,看到其中的因果互动、矛盾纠结。在不经意间,你会被他带到一个新鲜、奇妙的境界里,轻松、开放、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周围的一切。
内容提要
婚姻和爱情一样是谁也说不清的东西,本书试图用男女两个人的角度去解读婚姻,《婚姻的烦恼(修订版)》中把婚姻男女一律以东东、西西来指代名字,来表达婚姻关系情景。而作者采用双层身份——一个用男性视觉,一个用女性视觉,把一样的东西作不一样的解读,以这种形式增加读者对婚姻多样化的理解。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n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n 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实话实说》、《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文摘
主持人: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一上来我要问一个问题,您觉得婚姻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问十个人就有十个不同答案的问题,不管是未婚、已婚还是打不打算结婚,婚姻都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如果婚姻出现了一些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今天请到了心理医生李子勋。
主持人:您好,您是从1990年开始关注婚姻当中的心理问题的?
李子勋:因为前来接受咨询的人婚姻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主持人:所以您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这个范畴?
李子勋:的确做了一些思考。
主持人:您对婚姻家庭问题思考得多,研究得多。是不是可以假设一个人对婚姻家庭问题这么了解,跟他结婚肯定会幸福?
李子勋:那倒不!对婚姻了解太多,他对婚姻就没有太多的期待,彼此和谐的生活容易达成,但是婚姻中那种愉悦感、激情与享受的东西相应就少。
主持人:婚姻究竟是应该追求激情,追求这种强烈的愉悦感,还是应该追求平稳的安全感?
李子勋:其实,婚姻从心理深层讲是一个归属需求。婚姻不等于爱情,爱情是种子撒到地里,互相辛勤浇灌,种子发芽了,结出来的果实就是婚姻。但果实(婚姻)不等于种子,它比种子(爱情)要多。因此,只有爱情是不够的,婚姻更是一个生存的方式。
主持人:那就是说爱情仅仅是一个起点。人们对于婚姻的种种表现,跟人们对婚姻本身的理解正确与否,关系大不大?
李子勋:相当大!在不同的文化构架下,我们对婚姻的解读不一样。对婚姻的感觉来源于我们头脑里对婚姻的观念,如果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爱情不是两个人的,是自己的。
主持人:自己的?
李子勋:比如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主持人:我爱你关你什么事?
李子勋:对。假设你内心没有爱的能力,不管你跟谁在一块,不管对方多么在意你,你都感觉不到爱。
主持人:如果有爱的能力,你不理我,我也可以去爱?
李子勋:这很简单。你看那些“粉丝”,喜欢周杰伦或者喜欢谁,他们只要知道他在唱歌,活着,看到他的相片,听他的歌,自己就是幸福的。“粉丝”只是在关注,这种关注与被关注者没有关系。
爱别人时,我们内心洋溢着愉悦感,觉得我们的生命得到了价值,觉得活着有意义。所以婚姻也是这样,假如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他去爱,爱对方,他得到的是一个幸福感,假设他怀疑对方,不爱他,或者认为对方爱着别人,这个感觉就没有了,他就失去了。
主持人:您对婚姻的定义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的定义,婚姻是没有好坏的,只有彼此适应不适应?还是说,时代发展到今天,各种各样的婚姻状况出现了。找到这样一个解释,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婚姻?
李子勋:应该是1990年的时候,我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关于婚姻幸福度的调查表,发现它提出十几条婚姻幸福度的测查标准,恰恰没有爱情这项,没有问你爱不爱你先生,或你先生爱不爱你。
主持人:爱不算是一个指标?
李子勋:它不算一个指标,因为它很难有一致性的描述。爱是一个内心的东西,你觉得这个男人爱着你,你就能从他的行为里看出他在爱你,当你觉得他不爱你,你又会从所有行为上都读出他不爱你,这是自我内心世界的一个重现。
主持人:婚姻当中,像您刚才说的一些评定指标,没有爱情,有些什么呢?
……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略带复古的米白色纸张,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种沉静、内敛的阅读氛围中。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我泡了一杯浓郁的伯爵茶,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考究,每一个分句的停顿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使得初读时的体验极其流畅且富有韵律感。书中对场景的描摹,特别是对那个南方小镇湿热夏夜的刻画,细致入微,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栀子花香和泥土被雨水打湿后的清新气息。故事情节的铺陈并不急躁,而是像老式留声机缓缓转动的唱片,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引出下一段情绪的酝酿。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心理侧写上的功力,那些微妙的情绪波动,那些欲言又止的对白,都通过精妙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余韵久久不散。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享受慢节奏阅读,注重文字质感的读者准备的珍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它并非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推进方式,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由无数碎片拼凑而成的记忆网。开篇几章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因为时间点不断地跳跃,角色的身份和关系也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和理解。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极大的乐趣。特别是当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章节,在中间部分突然通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比如一枚旧的胸针、一句重复出现的歌谣——猛烈地撞击在一起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考验了读者的专注度,如果你仅仅是浮光掠影地翻阅,很可能会错过那些精心埋设的伏笔和线索。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作者对读者的“信任”,他相信读者有能力去重构故事的完整面貌,这种智力上的互动,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过瘾。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多次重读后,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连接点和更深层次的寓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装帧吸引的,但真正让我坚持读完,并在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是它那股子“克制”的温柔力量。全书的情感表达非常内敛,没有歇斯底里的冲突或夸张的浪漫桥段,一切的爆发都隐藏在平静的对话和细微的动作之下。比如,一方在寒冷中为另一方添了一杯热茶的举动,其背后蕴含的关怀和歉意,比任何山盟海誓都来得更有分量。这种“少即是多”的叙事哲学,让情感的浓度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我需要不断地“翻译”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这种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取的情感回报,让最终的触动变得更加真挚和持久。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不是通过高声呐喊,而是通过安静的凝视来传递的,这本书,就是这种沉默力量的最佳体现。
评分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对“空间感”的营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地点,而是让那个地方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角色。例如,书中反复出现的那个被遗忘的图书馆,它的潮湿霉味、书页泛黄的角度、阳光穿过高窗投下的光柱,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色彩。作者运用了大量感官细节的交叉描写,让你能“听见”墙壁的呼吸声,“触摸”到历史留下的尘埃。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使得故事的背景环境不再是人物行为的附庸,而是直接影响并塑造了人物性格的决定性力量。我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如果故事发生在另一个城市,甚至只是同一个城市中不同的街道,人物的命运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热爱地域文化和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范本,它展示了环境如何无声地刻画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部分,简直像是一次思想的深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选择的悖论”那一章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任何结论性的答案,而是通过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进行对比,引导读者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决定命运的转折点。他探讨了“已知”的舒适区与“未知”的可能性之间的永恒拉扯,那段关于“如果当初向左走,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的内心独白,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对“未竟人生”的隐秘好奇和些许遗憾。语言风格在这里变得更为凝练和抽象,充满了排比和反问,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仿佛是在听一场激烈的辩论。读完这一部分,我花了很长时间盯着天花板发呆,反思自己过往那些“勇敢”或“懦弱”的决定,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性,更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审视的契机,非常适合在深夜,心绪平静时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