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代与幸福
定价:28.00元
作者:董崇山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1791095
字数:248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三篇17章。时代篇,揭示了时代的本质与特征,揭示了幸福与时代的关系;幸福篇,提出了幸福五定律:福因转折律、福财相关律、福欲相关律、欲望转折律和幸福转折律,揭示了幸福的秘密;修养篇,阐述了新时代实现幸福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首先在发达国家、继而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而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随之提高呢?怎样才能使人们更幸福呢?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的时代课题。看了本书之后,这个时代课题从理论上就能基本上得到解决了,阐明了。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经开始跨入一个的历史新时代,我们把这个新时代称为民明时代。
人类所以已经跨入到的民明时代,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的时代特征。
,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具有了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基本生活条件。
第二,同时,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具有了基本民主自由权利,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基本民主自由权利。
第三,资本主义已经由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
第四,从总体上说,世界已经由战争时代跨入到和平时代。
第五,世界已经跨入到经济全球化阶段。
第六,人类社会已经由生存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
第七,人类社会进入到德时代。
第八,人类社会进入到才时代。
于是,人类社会跨入到民明时代。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跨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所以,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才转折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精神幸福阶段。而且,精神幸福阶段又成为民明时代的重要的基本时代特征。
民明时代和精神幸福阶段是同一条“根”——基本生活条件。
基本生活条件,这是人类历*的革命者。它使人类跨入到新的历史时代——民明时代;它使人类跨入到新的幸福阶段——精神幸福阶段;同时,它还决定了人类通向新的幸福——精神幸福的基本途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接着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出现的关于幸福的种种问题,都是进入民明时代的过程中和之后的时代现象。
人类跨入民明时代,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这是导致出现幸福五定律的决定性因素。
幸福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生理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精神幸福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差级幸福(差级精神幸福)、人际幸福(人际精神幸福)和价值幸福(价值精神幸福)。
幸福定律——福因转折律是说,随着人们从贫困状态过渡到有了基本生活条件,决定幸福的主要因素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从客观物质因素转折为主观精神因素。
福因转折律是幸福五定律中的根本规律,是决定其他幸福规律的规律。
幸福第二定律——福财相关律是说,在人们具有基本生活条件之前,人们幸福感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增加成正比;在人们具有基本生活条件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就与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相脱节。
幸福第三定律——福欲相关律,包括福欲相关律(A)和福欲相关律(B)。
福欲相关律(A)是说,人的欲望有一个度,在这个度之前,幸福与欲望的增加成正比;在这个度之后,幸福与欲望的增加成反比。
在这里,欲望是指物质欲望和差级欲望。
因此,欲望(物质欲望和差级欲望)要有度,要有节制。否则,就不会幸福。
福欲相关律(B)是说,人们的价值幸福的程度与价值欲望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对价值欲望不仅不应限制,而且还应当通过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价值幸福。
幸福第四定律——欲望转折律是说,人们的欲望区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生理欲望阶段和精神欲望阶段。生理欲望阶段是以生理欲望为主的阶段,精神欲望阶段是以精神欲望为主的阶段。当人们从贫困状态过渡到有了基本生活条件,人们的主要欲望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从生理欲望阶段过渡到精神欲望阶段。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转折律是说,人的幸福区分为两个基本阶段——阶段和第二阶段。阶段(低级阶段)是生理幸福阶段,第二阶段(高级阶段)是精神幸福阶段。随着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人们追求的主要幸福就发生划时代的重大转折,从生理幸福阶段跨越到精神幸福阶段。
物质条件能够满足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精神条件能够满足精神欲望、心理欲望。因此,物质条件决定着物质幸福、生理幸福,精神条件决定着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在人们的生理欲福阶段,即以生理欲望和生理幸福为主的阶段,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从而达到人们的生理幸福。
在人们的精神欲福阶段,即以精神欲望和精神幸福为主的阶段,国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应当追求精神文明的提高,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人们的精神幸福。
由于人类跨入到民明时代,由于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由于进入到精神欲福阶段,于是,人类社会就同时进入到德时代——品德修养时代,进入到才时代——才能修养时代。
在精神欲福阶段,在德时代,在才时代,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生价值——提高品德、才能和性格修养,这是获得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价值因素——德、才、格,这是决定价值幸福的三大基本因素。随着人的价值因素的不断提高,人的价值幸福就会不断提高。
同时,价值因素也是决定人的人际幸福和差级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在精神幸福阶段,价值幸福是主要精神幸福。
美好心态是由优良的品德体系、优良的才智体系和优良的性格体系构成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在民明时代,只要有了美好心态,就必然会有精神幸福。
在民明时代,在基本生活条件下,幸福就在你心中,美好心态是幸福之源。
目录
作者介绍
董崇山的主要著作: 《政体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股份制与企业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成才方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主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劳动社会主义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摘
序言
我手里这本书,名为《山野间的低语:芬兰森林的千年秘密》,与“幸福”或者“包邮”这样的词汇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它简直就是一本献给寂静和寒冷的情书。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如同芬兰的冬季一样缓慢而深邃。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向你灌输知识,而是邀请你一起,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进那片广袤无垠的泰加林深处。他描写的不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而是那些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生态互动:苔藓如何在冰雪覆盖下维持生命,云杉的根系如何在大地上无声地交流,以及那些世代居住在林区的人们,如何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复杂的情感。全书的语言极为克制,充满了一种东方哲学般的留白感,许多关键的洞察都隐藏在对光影、气味和温度的精确捕捉之中。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清晨薄雾中,猎人如何通过观察一只鸟的起飞角度来判断风向和动物的踪迹,这段描写冗长却充满仪式感,让我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共生关系。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满足”,或许根本不需要物质的堆砌,只需要与环境达成一种和谐的共振。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具匠心,大片留白,字体小巧,让人仿佛捧着一本古老的、需要屏息凝视的手抄本。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旧时光的褶皱里跳舞》这本书中,它与主题的差异性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本更像是一部私人化的、充满感官体验的口述史。这本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中叶某个欧洲小镇上,不同阶层女性的访谈记录,但作者的整理方式非常具有艺术性,她不是简单地罗列问答,而是将她们的记忆片段、信件内容、食谱甚至缝纫图样,编织成了一幅立体的记忆挂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极度的“真实感”和“碎片化”的结构。你不会看到一个完整、线性的故事,而是被抛入到无数个充满生活细节的瞬间:一个裁缝店里,老式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一次秘密舞会前,少女紧张地涂口红的场景;或是战争时期,邻居之间互相分享一块黑面包时的眼神交流。作者的文字功力体现在,她能用极其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勾勒出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日常英雄”。特别是关于“食物记忆”的那几章,通过对一种传统酱料制作方法的反复描述,展现了女性如何通过食物的传承来维持家庭和社群的凝聚力。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翻阅一本充满着旧照片和手写批注的相册,充满着温度、气味和未被言说的情感张力,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会联想到自己家族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旧事。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最近读的这本《算法的诗意与陷阱》,那一定是“令人不安的迷人”。这本书探讨的并非是光鲜亮丽的AI科技前沿,而是深入到算法如何重塑我们认知和情感的底层逻辑。作者的叙事风格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析着推荐系统、社交媒体推送以及信用评分机制的冰冷内核。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技术原理的层面,而是哲学性地追问:当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地被“优化”时,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随机性”带来的惊喜和成长的空间?书中举了一个关于“信息茧房”的案例,描述了一个原本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因为算法的持续推送,逐渐只能听到同一种风格的变奏,最终丧失了探索新领域的好奇心。这种“被喂养”的确定性,在书中被描绘成一种优雅的囚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审视自己手机上的通知栏,心里涌起一股寒意:那些看似便捷的服务,背后是以牺牲多少自由意志为代价换来的?这本书的语言结构非常跳跃,时而引用康德的理性批判,时而穿插最新的数据安全案例,强迫读者的大脑始终保持高速运转,去消化那些既专业又极富思辨性的内容。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时代与幸福》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了烟火气和生活的智慧,但我手头这本其实是另一本让我心神荡漾的作品,它叫《失落的文明回响》。这本书完全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包邮”调性,它深沉、厚重,像是一部由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谱写的史诗。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梭回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古老帝国,比如克里特文明的迷宫,或者安第斯山脉深处的印加遗迹。我尤其佩服作者那种旁征博引的能力,他能将最新的地质学发现和晦涩难懂的楔形文字记录巧妙地结合起来,构建出一个个令人信服又充满悬念的叙事场景。读到关于苏美尔城邦衰落的那一章时,我简直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干燥和绝望,那种文明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所珍视的一切是否也终将成为历史的脚注。书中对那些失传的技艺——比如如何烧制出那种坚固到难以置信的罗马混凝土,或者古埃及人精确测量的天文知识——的还原,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饕餮盛宴,让人在惊叹之余,也生出一种对人类智慧源远流长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厚实的纸张,配上那些发黄的、充满年代感的插图,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神圣的触摸。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那种名字里带着“时代变迁”之类的宏大叙事的书是有点敬而远之的,总觉得内容会过于空泛,缺乏人情味。结果,我手里这本书,名叫《霓虹灯下的城市脉搏》,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聚焦于战后到二十世纪末的都市生活变迁,但它完全没有采用枯燥的社会学分析框架,反而像是一部由无数个鲜活个体故事串联起来的流光溢彩的万花筒。作者的文笔极具画面感,他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拥挤的电车里,一个疲惫的白领偷偷打开随身听听着刚发行的摇滚乐时的那种微小的叛逆;或者,第一批电脑进入家庭时,一家人围着那台笨重机器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既兴奋又迷茫的神情。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让你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宏大的“时代”是如何渗透到一粥一饭、一次约会、一次失业的细节之中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公共空间消亡史”的章节,描述了咖啡馆如何被连锁快餐店取代,社区图书馆如何逐渐失去它作为非正式社交中心的地位。读完后,我走出家门,望着街边的招牌和匆匆而过的人群,突然对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有了全新的感触,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巨轮上的一粒微尘,清晰地感受到了每一次转动带来的摩擦和声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