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供养
定价:28.60元
作者:倾蓝紫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057299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04kg
编辑推荐
请赐予我 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
让我 能安心在菩提下静静地观想
内容提要
仓央嘉措、辩机、唐僧、一休、顺治……
他们写下爱的诗篇,字字泣血,他们留给尘世的背影,了然寂静……
他们有些,被称为世间*美的情郎,有些是佛*播的本源……
而爱,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
在他们脚下,如莲花般次第绽放……
目录
前言:爱是一场美的修行
辩机:来生爱在未剃时
就像每一场梦都回不到昨夜的梦乡,每一朵花都回不到豆蔻的梢头,我们每一个人都回不到当初。当初,我在那个无名的草庵里遇见了你,遇见了你,从此魔就以爱为道路住进了我的心中,当我心中住下这个魔的时候,我已不是我……
唐僧:回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在我大半生的时间里,我遇到了会说话的猴子,遇到了会飞的猪,遇到了会吃人的女人,观音姐姐让我遇到了所有的不平凡,可是唯独没有让我遇见平凡的你。在她以为她已把我锻炼成一个不沾身的金刚身而放任我遇见你的时候,我却只想把十生十世修炼的上果抛弃,要在你面前化作熔岩,熔化此生金刚身……
一休:三生同听一楼钟
象有齿而遭焚身,翠以羽而致殃身, 人有情而遭破身,为你佛前五百年的修行,都被情粉身。
顺治:瞥尔情生 万劫羁锁
那一天,我的大婚之日,遇见你,却是倾城之时,心中的皇位被爱情篡夺,从此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仓央嘉措:只负如来不负卿
你给了我如此广大的王土,而今生我要以爱情覆盖我的疆域。仓央嘉措,这个抚摸着红结的孩子露出微微的一笑,他这一笑,日后倾城倾国……
作者介绍
倾蓝紫,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云南人,长于澜沧江边。现居北京,自由写作者。作品有:《不如不遇倾城色》、《人闲桂花落》、《锦瑟无端五十弦》、《衣上酒痕诗中字》、《浣花纸里水墨词》、《我是人间惆怅客——李商隐诗传》、《林徽因诗传》、《柳永词传》等。
其文字淡雅,美如青花,亦如工笔绘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和主题布局,简直像是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我尝试去总结它的核心思想,但每一次都失败了。它似乎游走在艺术与生活的边缘,时而像一本艺术理论的入门读物,充斥着大量对色彩、光影和形式的抽象描述;时而又骤然坠入最粗粝的现实,描绘城市角落里被遗忘的角落和人物。这种极端的反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刺激性。特别是其中关于“现代都市人的孤独”的描绘,作者没有使用那些陈词滥调,而是通过对空间感的把握来体现疏离——比如,如何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依然能感受到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密度”,每一页都承载了过多的信息量和情绪负载。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反复阅读前一页的某个段落,以确保我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或转折。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如果你只是想轻松地打发时间,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和困惑。但如果你愿意沉浸其中,它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精神伴侣。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会是“破碎的美感”。它不像是一块完整的玉石,而更像是用无数块打磨得极其光滑的玻璃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画。每一块碎片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记录着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但当试图将它们拼凑成一个清晰的画面时,你会发现接缝处总是存在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处理时间线上表现得极为大胆,他毫不犹豫地打乱了线性逻辑,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随意地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本身在他笔下就是一种流动的、可塑的材料。这种手法非常适合表现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碎片化和多线程处理的思维模式。但有一点让我耿耿于怀,那就是书中对一些边缘人物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异常生动,让人期待后续发展,但作者往往在铺垫最浓烈时戛然而止,留下一个令人抓狂的开放式结局。这或许是作者追求的“意犹未尽”,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叙事上的不负责任。它适合那些不追求明确结局、享受过程和氛围的读者,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漫游,而不是一次明确的目的地旅行。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完全是被那个封面吸引的,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复古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讲述某个特定年代的家族秘辛,或者至少是一部探讨某种深刻社会议题的严肃文学作品。然而,翻开第一页,我才意识到自己完全误判了。它更像是一部散文集,或者说,是一系列关于“失去”与“寻找”的片段化思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比如,有一章节专门描写了作者在雨天等公交车时的心境,那种混合着潮湿空气和焦躁不安的感觉,几乎要从纸页中溢出来。我特别欣赏他叙事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将选择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自己去品味那些未完成的对话和悬而未决的情感。虽然有些段落的跳跃性比较大,前一秒还在回忆童年,后一秒就跳到了对宇宙的哲学思辨,但这反而形成了一种迷人的、非线性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整理旧日相册时,脑海中自然而然发生的联想。它不是那种会让你拍案叫绝的“故事”,而是那种会让你在深夜里,泡一杯茶,轻轻合上书页,然后若有所思地凝视窗外良久的“体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错位感”。我期待的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交织的叙事张力,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的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最隐秘、最不愿意面对的自洽与矛盾。文风上,它展现出一种近乎刻意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总是在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但这层疏离感反而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冷静力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通过描绘一次看似寻常的家庭聚餐,揭示了亲人之间因为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每个人记住的“事实”都不一样,而我们往往固执地相信自己版本的故事。这种对人际关系微妙裂痕的捕捉,极为精准到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理练习册”,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工具,让你去解构自己过去的人际互动模式。说实话,它并不“好读”,需要反复咀嚼,有些句子晦涩难懂,但正因为这种阅读的“阻力”,才让最终领悟到的东西显得更加珍贵。它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写的,它的野心在于挑战读者的既有认知框架。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性毋庸置疑,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的“可进入性”确实偏低。它仿佛是作者写给一小群圈内人士的密语,充满了只有特定文化背景才能心领神会的指涉和典故。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其中提及的那些晦涩的哲学概念和冷门的文学流派,这打断了我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华丽,堆砌的辞藻如同精美的蕾丝,层层叠叠,美则美矣,却也让人感到一丝窒息。它似乎在刻意避免任何直接、坦诚的表达,所有情感都被包裹在无数层的比喻和象征之下。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某些章节的叙事声音会突然发生变化,从第一人称的亲密絮语,瞬间切换到一种全知全能、近乎神祇的俯视视角,这种切换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作者对文本控制力的展现,但在实际阅读体验中,却显得非常突兀,让人难以保持情感的连贯。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研究”的艺术品,而非一本供人“享受”的故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