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建筑
定价:38.9元
作者:刘丹,赵锋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4063487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记载着城市的历 史,更反映着城市在某个时期的文化和品味,反映那 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取向。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 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 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贝聿铭先生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 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 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 这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探 寻与追求,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
笔者刘丹、赵锋所以提笔挑战《民国建筑》这个 大题目,一是想探索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二是痛心 于屡屡发生的“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事件。希望 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到我们周围这些先人留下的遗产 和财富。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丹: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就职于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老照片研究。
文摘
序言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它不仅记载着城市的历史,更反映着城市在某个时期的文化和品味,反映那个时代特殊的审美取向。我们如今能一眼从高楼大厦中判断出哪个是清代建筑,哪个是民国建筑,哪个又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道理就在于此。对国家而言更是这样,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贝聿铭先生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种努力,从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我们看到在国门打开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和外国建筑师们在中国的种种尝试:“以中国固有形式”建造起来的传统民族建筑,如南京栖霞寺、燕京大学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如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折中主义建筑如北京饭店、扬子饭店等;新民族形式建筑如按“首都计划”所拟定建造的建筑群、中央体育场等;西方现代派建筑如宋子文公馆等。这些尝试有的在今天看来成为经典,有的又有点不伦不类。其实,这条艰难的探索之路就如同整个清末民国社会:在西方文化涌入后,深感不能继续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但摒弃旧的秩序文化全盘学习西方,又觉得本国历史文化值得骄傲弃之可惜。他们努力结合西方先进之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试图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为之努力奋斗不息,这种探索精神与所走过的路不管体现于社会的哪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尊重。
笔者所以提笔挑战《民国建筑》这个大题目,一是想探索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二是痛心于屡屡发生的“拆真古董,建假古董”的事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关注到我们周围这些先人留下的遗产和财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沉浸式的体验。作者在文字的编排上别出心裁,有时候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和历史事件巧妙地穿插起来,让故事线索更加丰富,读起来一点也不单调。我还喜欢作者在书中加入的一些“小故事”或者“趣闻轶事”。比如,关于某位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来源,或者某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插曲。这些生动有趣的细节,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觉得眼前的这些建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遗迹”,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过去”。这本书也让我对“风格”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西式建筑的模仿,更多的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建筑理念的融合和创新。书中对这种融合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对历史的敬畏。它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每一处建筑,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一段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有意思,它并没有局限于宏伟的纪念性建筑,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比如,书中对一些民居、学校、甚至是一些老式商店的描写,都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和惊喜。我一直觉得,真正能够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往往是那些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对这些建筑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城市建筑风格的比较分析。比如,上海的法租界建筑与北京的胡同民居,虽然都属于民国建筑,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和韵味。这种对比让我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建筑是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外来文化影响的。书中对于一些建筑的改造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也十分生动,展现了历史的流动性和建筑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一个建筑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本身也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一本关于时代、关于人、关于生活的故事集,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确实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民国建筑就是那种有点欧式风格的老洋房,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得多。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建筑本身的美学价值与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文化思潮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建筑的图片和结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那些曾经作为外交使馆的建筑,它们不仅仅是宏伟的建筑本身,更是那个时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承载了无数的外交博弈与文化碰撞。又比如,那些曾经的银行、报社,它们代表着当时新兴的商业文明和信息传播的力量,建筑的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业主阶层的品味和追求。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他对于建筑细节的观察入微,对于历史背景的梳理清晰,都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主题深厚的热爱和扎实的功底。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相似的建筑,在细节上也有着惊人的差异,反映了当时不同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精美,图片清晰,排版舒适,非常适合作为案头读物,随时翻阅。
评分我一直认为,阅读一本关于历史建筑的书,最重要的是能够清晰地理解建筑的风格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介绍每一处建筑时,都力求做到详实而准确,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到门窗的装饰细节,再到屋顶的造型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配以大量高质量的图片,让人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建筑的“外在美”的展现,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内在价值”。他会讲解某个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思潮,某个装饰细节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象征意义,某个建筑的选址又如何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在欣赏建筑美感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脉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公共建筑的分析,比如图书馆、剧院、医院等,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功能,直接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在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进步和追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生动的民国建筑史的洗礼,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本来对这类历史建筑题材的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候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导览,带领读者漫步在那个曾经繁华的街区,感受着不同建筑风格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候又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访谈,通过对建筑的剖析,展现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我特别被书中对一些历史建筑的“拟人化”处理所打动。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砖石瓦木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仿佛它们也经历过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它让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些老建筑,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我发现,书中提及的一些建筑,其实就在我日常生活的附近,只是我以前从未注意到它们的美。这本书点燃了我对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的热情,我甚至开始主动去查找更多关于这些建筑的信息,去实地探访,去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