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
定价:58.00元
作者:黄卓 王海明 沈艳 谢绚丽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3002466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及金融改革等领域的研究,并陆续推出了数字金融系列图书。继《互联网金融12讲》获得良好反响后,中心在北大《互联网金融讲座课》和清华《中国金融实务课堂3——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基础上推出了《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本书收录了万建华、纪志宏、李文红、姚前等12位来自业界、学界及的专家的观点,从数字金融的实践与创新、发展与监管,以及大数据征信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地分析了中国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特别探讨了“智能投顾”、“数字货币”、 “区块链”、“消费金融”等热门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机遇以及风险和挑战。
目录
目录
讲 万建华:金融业的科技进化历程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几点认识/ 00
二、科技变革金融的历史必然/ 0
第2讲 纪志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探讨
一、深刻理解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产生的特殊背景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及业态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其在定价机制和风控能力上能否更进一步
四、探索适应互联网金融业态和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监管体系
五、数字货币的应用及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有待
第3讲 李文红、蒋则沈: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一个监管者的视角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与分类
二、金融科技的发展背景和潜在影响
三、国际监管动态与趋势
四、对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的几点思考
第4讲 黄金老:互联网金融的特色、挑战与发展使命
一、互联网金融会颠覆传统金融吗?
二、互联网金融有何特色
三、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转变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有力地支持了居民消费升级
五、互联网金融面临三大挑战
六、回归互联网金融的使命
七、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
第5讲 姚前: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思考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与特性
二、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构建思路
三、区块链技术
第6讲 肖风:区块链与金融业应用前景
一、区块链的背景
二、区块链是什么?
三、数字货币
四、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
第7讲 张家林:证券投资人工智能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二、中国的财富管理“蓝海”
三、人工智能的标准模型
四、人工智能与证券投资理论
五、资配易的人工智能投顾实践
第8讲 李铭:“大数据”和“市场化”潮流中的中国信贷征信行业
一、什么是征信
二、大数据和征信
三、征信市场化意味着什么?
第9讲 胡滔:芝麻信用的探索与实践
一、征信的基本概念
二、外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
三、大数据风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四、芝麻信用的实践
五、行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0讲 杨子君:征信体系与大数据的发展
一、引子——信用与经济周期
二、 中美信用数据结构
三、征信与信用
四、征信和大数据
五、征信大数据的相关性、边界效应和价值
六、征信大数据模型及其构建
七、征信与消费者
1讲 张适时:网络借贷的发展与未来
一、什么是P2P
二、人人贷的故事
三、多元化角度看P2P
四、P2P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展望
2讲 徐红伟:网络借贷及外围生态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技术为数字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P2P崛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交易结构
三、P2P的发展历程及其平台分类
四、P2P当前发展概况
五、P2P平台新业务情况
六、P2P外围生态服务发展趋势
七、总结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Finance, Peking University)原为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2015年10月经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研究机构,中心目前挂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中心致力于开展对数字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金融改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社会提供的科研成果,为行业发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中心施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长由北京大学社科调查中心主任李强教授担任。中心主任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担任,上海新金融执行院长王海明、国发院教授黄卓、沈艳担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在常务理事会授权下负责中心学术管理工作。中心目前已有二十余名全职、研究人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金融科技既好奇又感到一丝迷茫的普通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手机支付、移动理财这些便利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但深层次的原理、背后的技术、以及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却鲜少触及。偶然翻开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讲解着数字金融的方方面面。从什么是金融科技,到它在中国这个神奇土地上是如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再到它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书中都有深入浅出的阐述。特别是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前我只觉得是高科技的代名词,现在读来,才明白它们是如何驱动着风险评估、信贷审批,甚至个性化金融服务的。这本书让我对“数字金融”这个词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更深的理解,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而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点点滴滴,重塑着金融的未来。
评分我是一名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都充满兴趣的读者,一直关注着全球金融科技的最新动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数字金融生态的绝佳窗口。书中对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当下主要模式的深度解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赋能”这个概念的强调,数字金融不仅仅是提供新的工具,更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并且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如小额信贷的普及、保险科技的应用等,都生动地展示了金融科技如何解决现实中的痛点,提升社会福祉。同时,这本书也并未回避数字金融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数据安全、合规监管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客观的讨论。这使得我对中国数字金融的认知更加全面和立体,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我走进了纷繁复杂的金融科技世界。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金融科技”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一些非常表面的东西,比如移动支付有多方便,网购有多快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不仅仅是在讲“用”金融科技,更是在讲“为什么”以及“如何”金融科技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把一个个复杂的概念,比如人工智能在风控中的作用,大数据如何帮助银行更了解客户,以及去中心化技术如何影响未来的金融体系,都讲得非常透彻,但又一点都不枯燥。特别是书中对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读物,它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对未来的金融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数字很敏感,但对金融概念又有点头疼的人。平时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APP,扫码支付、在线理财,这些操作我都非常熟练,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觉得背后原理我并不真正理解。这本《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简直像一本“数字金融百科全书”,但又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作者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金融科技概念拆解开来,用我能理解的语言娓娓道来。比如,它讲到区块链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堆砌技术术语,而是用通俗的比喻来解释它的不可篡改性,以及它在金融领域的潜在应用。再比如,在讲到支付系统时,它会分析不同支付方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市场普及开来。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终于能把那些日常使用的金融科技产品,和背后的逻辑联系起来了,不再是被动的使用者,而是能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数字金融时代。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脉络,离不开对金融体系的深入洞察。而如今,金融科技无疑是驱动这一切变革的核心力量。这本《金融科技的中国时代:数字金融12讲》恰恰抓住了这个时代脉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如何赋能金融的书,更是一份关于中国在数字金融浪潮中如何扮演主角的生动报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式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的剖析,它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了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以及监管特点,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道路。从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到普惠金融的实践案例,再到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这本书都给出了详实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正在日益提升,而这种提升背后,是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协同作用。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的金融科技实力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对它在未来国际金融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