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古法今观 温疫论
定价:65.00元
售价:48.8元,便宜16.2元,折扣75
作者: 吴有性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3778150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其实,这是世界科学对中医的肯定,也是对《温疫论》的肯定,因为在这本古籍中,将青蒿(茵陈)作为有效治疗瘟疫的一种草药,屠呦呦只是撷取了《温疫论》一点点神韵而已,不难想象,这本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瘟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的古籍中,还会有多少秘密。
《温疫论》蕴藏的秘密让医学研究者去挖掘,对大众来说,能从中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愈传染疾病的办法就够了!今天,我们将其编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作者吴又可开创的达原饮,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的,可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其使用达原饮力图直捣膜原、驱邪外出的治疗思想,一直影响后人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书译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注释,汇集大量药草图片,方便了今天的医学研究者对外感热病的研究,是中医药研究者、学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郭丽娜,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在古代文学和历史方面有着深入的阅读和研究,基础知识扎实,曾精研《战国策》《资治通鉴》《水经注》《茶经》《酒经》《洗冤录》《考工记》《红楼梦》《梦溪笔谈》《闲情偶寄》等古代历史、科技与文化类经典。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现代医学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它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限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的营养。
《温疫论》为明代瘟病学家吴有性(字又可)所著,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部瘟病学专著,对中医瘟病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
《温疫论》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瘟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征的治疗方案。此书中记载的治疗方法在数百年的瘟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直至今天,我国仍在应用其中瘟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某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中华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全人类的健康,功不可没。《温疫论》是中华医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之一。从古至今,它都在人类预防和治疗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抗疟作出巨大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世界医学对中医的肯定,对《温疫论》的肯定,因为早在这本古籍中,就有将青蒿(茵陈)作为有效治疗瘟疫的一种草药的记载,而青蒿里就含有青蒿素。我们有理由相信,《温疫论》一书中还蕴藏着诸多的医学秘密等待研究者们去挖掘。对普通读者而言,仔细研读本书,也一定能够从中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传染疾病的办法,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今天,我们将这部著作编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古代医学文化与现代人的距离,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部传世经典。
由于编译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足和妥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传统中医核心思想的书籍,朋友推荐了这本《古法今观 温疫论》。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读完之后,我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古代经典的复述,更是一种深刻的“再创造”。作者巧妙地将古典智慧与现代医学的观察相结合,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里的理论重新焕发出生机。我尤其欣赏它在论述“热邪”传变过程时的那种细腻和层次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会发生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深度解读,让原本复杂的病机变得井然有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然后又会心地一笑,因为作者总能在那一刻提供一个极其精妙的切入点,让你豁然开朗。对于一个既敬畏传统又注重逻辑思维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与读者交流,这点非常难得。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是能够穿越时空的,能够与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古法今观 温疫论》无疑具备这种特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没有刻意去“翻新”理论,而是以一种谦逊而自信的态度去“解读”经典。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辨证的动态性”时,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强调了疾病在不同阶段,治疗原则也必须随之调整,这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尤其重要。书中对一些古籍原文的注释和白话解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温病的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医学思维”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待疾病的复杂性,如何保持审慎和灵活的临床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也更加坚定了对传统医学的信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这本《古法今观 温疫论》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本来对古代医书有些望而生畏,觉得那些文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作者真是有一套,把那些经典的温病学说讲得清晰明了。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还担心会不会读不下去,结果一读就停不下来。它没有那种刻板的说教,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现代生活的例子来阐释古代的理论,让人感觉仿佛是老祖宗亲身在给我们讲课。比如,它对“卫气营血”的辨析,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这些概念很玄乎,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对人体不同层次反应的精妙总结。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美感。尤其是它对一些经典医案的剖析,简直是活生生的教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不再是停留在皮毛,而是开始触及到其精髓。这本书对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温病学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传统医学心怀敬意又渴望深入探索的朋友们。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者,我发现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以至于曲高和寡,要么过于通俗化而失了内涵。这本书《古法今观 温疫论》却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对于温病学派的核心论点,如“邪之所凑,气必为之夺”等,都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历史文献的引用和考证,非常扎实,这为全书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病理时,非常注重“人”这个整体的概念,强调了个体差异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这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古法,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医学思想。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学术探讨,他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你如何“思考”问题。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点,更在于培养一种严谨的临床思维。
评分说实话,我不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养生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古法今观 温疫论》的初印象,是它的名字“温疫论”听起来就挺严肃的。但翻开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简直是为像我这样的“小白”准备的“入门圣经”。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腔调。他把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伏邪”和“余邪”的区别,讲得就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他会用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比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重要的知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清热”和“解毒”的区分,以前我常常混淆,这本书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让我彻底明白了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细微差别和重要性。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可操作性强”,它让你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它真的让中医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