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经典常谈
定价:39.80元
售价:29.9元,便宜9.9元,折扣75
作者:朱自清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3910996
字数:
页码:19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前有朱子注四书,后有“朱子”解经典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注四书,作用之一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朱自清谈经典,其意亦在普及经典文化。
★鲁迅、叶圣陶、杨振声共同推荐
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鲁迅
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叶圣陶
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叶圣陶
★国学经典,统统囊括
《周易》《尚书》《说文解字》 《诗经》《春秋》《史记》《汉书》……
诗书经典,自有体系;经史子集,各有述列。
★触得到的文化积淀,与朱自清的直接对话
五千年的文化积累,留下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朱自清先生亲自挑选,苦心编撰。从《经典常谈》中看经典,自如高山观云海。
★精装小开本,轻巧便携
精装典藏版,带来更有质感的阅读体验;便携小开本,随时随地领悟经典文化。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撰写的一部讲述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我国经典浩繁艰晦,往往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朱自清作《经典常谈》,意在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去。 n
《经典常谈》共十三篇文章,书中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延以《周易》《尚书》《诗经》等经部,《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后加诸子、辞赋、诗、文,脉络清晰条理,对于读者了解中国国学经典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n
n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著作有《新诗杂谈》《诗言志辨》《经典常谈》等。
《说文解字》 n
朱自清 n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n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功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是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罢了。 n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做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n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做了《仓颉篇》七章,赵高做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做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做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n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做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n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做,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1300年)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 。古代用竹、木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n
n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初次在书店看到它,就被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配色和字体所吸引。内页的纸张手感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卷边的纸,而是带有一点点微黄的米白色,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动或脱页的情况。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章节标题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清晰度,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阅读氛围。这样的书拿在手里,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坐下来,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去。它的实体书质量,绝对值回票价,那种厚重感和质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非常适合放在书架上,随时取阅,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逻辑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似乎对如何引导读者的思路有着非凡的洞察力。通读下来,你会发现所有的观点和论据都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没有丝毫的跳跃感或突兀之处。一开始,作者会铺陈一个宏大的背景,然后逐步聚焦到一个具体的观察点,最后用精妙的论证将所有线索收拢,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总能保持一种清晰的脉络感,不会迷失在复杂的信息洪流里。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回顾前文的铺垫,然后恍然大悟地理解当前段落的深意,这种智力上的“顿悟”体验,是阅读高质量非虚构作品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这种扎实的内在骨架,远比华丽的辞藻堆砌来得更有力量和持久的影响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融入了大量作者个人的观察和微妙的情感色彩。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与一位见识广博、思考深入的长者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下午茶对谈。他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生硬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历史的侧影,甚至是生活中的细微片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认知。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妙,时而幽默风趣,让人会心一笑;时而又变得深沉凝重,引发深刻的反思。这种人情味的渗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主题变得鲜活有趣,让人欲罢不能。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神态,那种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和审慎的姿态,极大地感染了我。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涉及的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感到由衷的佩服。作者显然在这方面做了极其详尽的前期研究,很多细节的考证和跨学科的引用,都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比如,在探讨某个社会现象时,他不仅引用了经典的理论模型,还引入了人类学的最新发现,甚至对比了不同文明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差异。这种多维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复杂交织的结构。对于那些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不是肤浅地介绍概念,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问题的本质,提供了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于“时间”和“变化”的理解方式。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超然的视角,能够跳出眼前的喧嚣,去审视事物在漫长历史河流中的演变轨迹。他处理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追溯其源头,探究其深层根基,而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这种时间观的引入,让许多原本看似紧迫或新颖的问题,瞬间变得有了参照系,从而减少了焦虑感,增添了一份历史的从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慨,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都只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种对历史纵深的把握,让全书充满了哲思的重量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沉浸于对“永恒”与“变迁”的思考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