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本全 精装典藏版中国文化概论读本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大全集要略传统书

三联-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本全 精装典藏版中国文化概论读本不可不知的3000个文化常识大全集要略传统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常识
  • 传统文化
  • 文化典籍
  • 知识读本
  • 精装
  • 三联书店
  • 文化普及
  • 历史文化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5726
商品编码:29915458812
丛书名: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98.9
价格
¥476.00
折扣
2.08折
节省
¥377.1
抢购结束
06 23 59

 
 
     
     
     
 
优惠 必须搭配
 
  搭配套餐  
RMB 39.90
原总价:127.00
为你节省: 87.10元
 
 
 

 

目录

 


 

 

哲学·史书·历史·人物 
哲学 
天人之辩 
义利之辨 
阴阳五行学说 
列子“贵虚” 
南华真人庄子 
墨子的“兼爱”与“攻” 
孟子的“仁政” 
性善论 
性恶论 
韩子的法、术、势 
董仲舒设计“大一统” 
玄学 
理学 
朱熹 
“二程”的洛学 
张载的关学 
陆九渊创“心学” 
王守仁 
史书 
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春秋》 
《左传》 
二十四史 
“太史公”马迁 
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出自“御撰”的《晋书》 
“八书”与“二史” 
《旧唐书》与《新唐书》 
马光与《资治通鉴》 
辽、金、宋三史仓促成书 
《元史》与《新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先秦 
三皇五帝 
大禹治水 
父死子继家天下 
兄终弟及 
牧野之战 
国人暴动 
春秋五霸 
尊王攘夷 
卧薪尝胆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合纵”与“连横” 
远交近攻 
荆轲刺秦 
秦灭六国 
秦汉 
泰山封禅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 
鸿门宴 
垓下之围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霍去病“封狼居胥” 
罢黜家,独尊儒术 
王莽改制 
汉明帝迎佛 
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乐不思蜀”论阿斗 
八王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东山再起”论谢安 
淝水之战 
隋唐五代 
开皇之治 
瓦岗军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武则天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牛李党争 
甘露之变 
幽云十六州 
周世宗柴荣 
宋辽金 
宋太祖 
耶律阿保机 
“杯酒释兵权” 
澶渊之盟 
承天太后萧燕燕 
宋夏战争 
夭折的庆历新政 
熙宁新法 
海上之盟 
靖康之变 
绍兴和议 
南宋的一次抵抗 
元明清 
成吉思汗 
靖难之役 
郑和七下西洋 
土木堡之变 
张居正改革 
东林党 
锦衣卫和东西厂 
袁崇焕保卫宁远 
“闯王”李自成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藩之乱 
乾隆的“十全武功” 
鸦片战争 
天京事变 
洋务运动 
公车上书 
辛亥革命 
文体·文学·帝王·职官 
文体 
原始型二言诗 
四言体诗 
楚辞体 
赋 
乐府体诗 
古体诗 
骈文 
近体诗 
笔记 
小说 
词与词牌 
曲 
散曲 
杂剧 
文学 
先秦 
《诗经》 
《尚书》 
孔子 
《战国策》 
《论语》 
墨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屈原与《楚辞》 
两汉 
《垓下歌》与《大风歌》 
《子虚赋》与《上林赋》 
《过秦论》 
阿娇与《长门赋》 
中国部叙事长诗 
《论衡》 
《四愁诗》 
《古诗十九首》 
三国两晋 
建安文学 
曹氏一门三文豪 
狂生嵇康 
“竹林七贤”称名始于何时 
“洛阳纸贵”话左思 
…… 
学校·家教·察举·科举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0123456789

 

 

 

0123456789
《中华文明的源流与演进:一部纵览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深入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我们不侧重于对文化常识的碎片化罗列,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从上古肇始到秦汉大一统,再至魏晋风骨与隋唐盛世的宏大历史进程。全书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变迁、核心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辅以考古新发现和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力求展现一个立体而富有生命力的古代中国形象。 第一编:文明的曙光与先秦的奠基(约 400 字) 本篇追溯了中华文明的地理起源,重点考察黄河与长江流域早期聚落的形态及其相互影响。我们详细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痕迹,特别是商代的甲骨文作为直接史料,如何揭示了早期王权、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 核心内容集中于西周“封建”制度的构建及其核心的“礼乐文明”思想。这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的文化基石。随后,我们深入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变——“礼崩乐坏”背景下,思想的空前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格局。 重点阐述: 思想的源头: 重点分析儒家“仁”“礼”思想的初步构建,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辨,以及法家对于中央集权治理模式的早期探索。这些思想如何在乱世中应运而生,并为后续两千年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思想蓝图。 早期技术成就: 青铜器铸造技术在商周时期的巅峰表现,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权力象征意义。同时,简要介绍井田制和宗法制的运作机制。 第二编:秦汉的统一与帝国模式的定型(约 450 字)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由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主导的帝国时代。本篇着重分析秦朝在制度上的开创性贡献,如郡县制的推广、度量衡的统一和文字的规范化,这些措施是如何奠定中国大一统格局的稳固性的。 随后,笔锋转向汉代。汉承秦制,但更注重“休养生息”与文化融合。我们着重探讨汉代社会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成就。 重点阐述: 儒学的官方化: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提出及其对儒家学说的改造,使之成为维护皇权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独尊儒术)。这标志着中国政治哲学的重大转折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 这一全球性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不仅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流通,更带来了佛教等外来思想的初次大规模传入,为后世的文化多元性埋下了伏笔。 史学传统的成熟: 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学成就,确立了后世史家叙事的基本范式,体现了汉代士人对历史功业的深刻反思。 第三编:分裂时代的重塑与文化融合的高峰(约 400 字)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解放的时期。本书不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衰落,而是视为中华文化深度重组与转化的关键阶段。 重点阐述: 玄学的兴起: 在政治高压和个体生命关怀的背景下,士大夫们对“有无”“本体”的探讨,体现了对儒家入世哲学的反思与超越。竹林七贤等群体的审美趣味,塑造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佛教的本土化进程: 佛教思想在这一时期大规模传播,并与本土玄学、儒学进行深刻的对话与融合,形成了天台宗、禅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从石窟艺术到僧侣的社会参与,佛教成为维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 书法与绘画的自觉: 艺术开始脱离纯粹的实用或宗教依附,向着独立审美的方向发展,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画论,展现了士人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极致追求。 第四编:隋唐的气象与包容的帝国(约 250 字)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视野达到顶峰的阶段。我们分析了隋朝在制度上的“再造”,特别是科举制的完善,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新的可能。 唐代盛世的特点在于其空前的开放性与活力。 重点阐述: 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不仅是文学的巅峰,更是社会风貌、边塞气象与个体情感表达的完美结合。 三教并行与文化自信: 儒释道三家并立,文化上兼容并蓄,长安城成为世界性的都会,这体现在对外来文化(如波斯、印度文化)的吸收与再创造上。 本书着力于梳理这些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思想的传承与断裂,提供一个宏观且富有洞察力的古代中国文化发展史观。它不是知识点的汇编,而是对文明生成机制的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绝对是那种可以传家的典藏级别。我本来只是想找本轻松的读物,没想到被这厚实的精装本给镇住了。翻开之后,文字的排版也挺讲究,不是那种小家子气的字体,看得出来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目录就能看出内容的广博,从古代哲学到民间习俗,似乎涵盖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大部分脉络。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概览”的姿态,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更像是请了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梳理那些你似是而非的文化印象。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门外汉”来说,这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宏大命题有了一个初步而系统的印象。

评分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泡着新买的龙井茶,才开始正式接触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3000个常识大全集”这种标题有点抗拒,总觉得是那种拼凑出来的快餐知识。但读进去之后,发现远不止于此。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名词解释,而是将那些孤立的文化点串联了起来。比如,讲到某一朝代的服饰制度时,它会顺带提及当时与之配套的礼仪规范,再引申到当时的社会结构。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时间线,而是充满了人文的厚度和色彩。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的成语典故,书里会追溯其源头,揭示其背后深藏的哲学意蕴,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已经超越了“常识”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文化解码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要略”韵味,不拖泥带水,直指核心。它没有过多渲染那种煽情的民族自豪感,而是用一种非常克制、近乎学术的笔触去描摹那些光辉灿烂的篇章。对于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中庸之道”或者“天人合一”的境界,它能用相对简练的篇幅进行精准的概括,既保证了准确性,又避免了过度阐释导致的枯燥。我发现自己以前听起来云里雾里的很多文化概念,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它更像是一份优秀的学习导图,你可以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决定下一步深入研究哪个领域。对于时间有限的现代读者而言,这种高效的知识传递方式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我通常晚上睡前会阅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但很多时候,读完后内心反而会充满焦虑,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太零散,无法消化。然而,翻阅这本《中国文化知识精华一本全》,却带来了一种奇妙的平静感。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完整和自洽,让我感觉仿佛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来整理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文化碎片。书中对于一些传统艺术门类的介绍,比如书法中的“骨法用笔”或是绘画中的“气韵生动”,那种描述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笔尖的力度与墨色的变化。这种审美层面的熏陶,比起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触动人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

评分

从一个追求实用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上。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使用着古人的智慧和习俗,却不知道它们的出处。比如,对于传统节日习俗背后的“礼”的含义,这本书给出了清晰的解析。这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被淡化的传统仪式,不再觉得它们是老旧的规矩,而是对我们祖先生活智慧的一种继承。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文化根基的钥匙。这本书的出现,让“文化自信”不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内化为一种对自身文化渊源的扎实了解和由衷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