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薰传
原书定价:59元
售价:47.20元,
作者:李望平,冼爱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030390134
字数:52000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师昌绪)
篇 成长之路
章 动荡的中国
第二章 家庭环境
一、李家溯源
二、祖父与父
三、父是任老师
第三章 求学之路
一、风云变幻的长沙
二、长郡中学与周铁珊先生
三、意外的转折
四、湖大才子
第四章 结婚成家
一、席家之女
二、长沙结婚
第五章 公费留学
一、应考公费留学生
二、金榜题名
三、漂洋过海
第二篇 英伦十四年
第六章 英国钢都
一、谢菲尔德市
二、谢菲尔德大学
三、冶金博士的摇篮
四、安德鲁教授
第七章 白朗顿奖
一、次面试
二、获得白朗顿奖
三、1938年的暑假
第八章 金属的塑性与加工硬化之谜
一、金属的冷加工硬化现象
二、安德鲁教授的猜测
三、相变的判据
四、科研要做老祖宗的工作
五、1939年的巴黎之行
六、博士毕业
第九章 一架喷火战斗机坠落引发的基础研究
一、二战前夕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
二、一架战斗机失事引发的基础研究
三、氢致发裂的证明和孕育期的发现
四、追踪飘忽不定的氢
五、影响钢材发裂的多种因素
六、白色富氢相
七、氢脆敏感指数
第十章 海外成名
一、高度的学术评价
二、中国留学生的骄傲
三、摘得冶金科学的皇冠
……
第三篇 创建金属研究所
第四篇 大国的脊梁
第五篇 润物细无声
第六篇 科学的春天
内容提要
李薰院士是国际的冶金和金属物理学家。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谢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以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开拓了钢中氢研究领域: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他因此成为自1923年设立该学位以来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邀,李薰回国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事30年,成绩卓著,蜚声中外。他坚持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以翔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记述了李薰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贡献,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特别是通过李薰回国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在新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的奋斗史。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适合大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阅读。
文摘
李薰的祖父李增效是晚清的举人,曾任湖南资东书院主讲,后来退居乡间,依靠祖上分得的田地,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仁风乡处于湖南的丘陵山地,风景优美而宁静。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外出全靠步行。因而,乡间的风俗封建守旧,文化落后,风气闭塞,有钱人家的子弟一般也都游手好闲,能读书考取“功名”的人很少。乡人对读书中科举的人非常敬仰。李增效由于有了“举人”这个头衔,一生在乡间都受到族人的尊敬。
李薰的父李本深是李增效的长子,13岁就中了秀才,15岁举拔贡(考中清优廪贡生)。李本深小时候曾与蔡锷将军在乡间一所私塾同窗六载,后来城里办“时务学堂”招生,蔡锷家里很穷,对乡间没有什么留恋,就上“时务学堂”去了。李本深没有去上“时务学堂”,主要原因是父李增效坚决反对当时的所谓“洋学堂”。那时乡间都叫日本人“东洋鬼子”,他教训儿子说:“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由此可见李增效当时封建守旧的思想。数年后,蔡锷邀李本深一同赴日留学,李本深又由于岳母的坚决阻扰未能成行,从此便与大革命洪流失之交臂。
中华民国成立后,李本深从湖南官立法校毕业。
李本深11岁时母因病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弟弟:9岁的本淞和7岁的本湘。不久,父李增效续弦,继母生了四个儿子。从此,李本深兄弟三人便沦落到与家里的长工同吃同住的境地,受尽继母的欺凌和歧视,两个弟弟本淞和本湘由于从小营养不良,身体虚弱,20岁左右便相继病逝了。李本深结婚成家后,父为了缓和矛盾,分给他一部分财产让他自立门户。尽管这样,他仍然受到继母的排挤。
随着孩子们的相继出生,家中人口多起来了,李本深不得不外出谋生。1915年,李本深到北京投考县知事(县长),考取四届知事,民国初年先后任江西省安远、定南两地知县。
李薰的母刘箴修没念过书,但心灵手巧,是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
李本深夫妇生有四子,李薰排行第三。
大哥李萼年长李薰十几岁,很早就外出求学,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结婚成家,在外自立门户。
……
作者介绍
李望平,1955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科技处处长,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早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与开发,1987年以来先后从事科研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负责或参与组织实施完成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篇,主编《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第三至第十一集。
冼爱平,195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薰研究员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中氢;1989年攻读该所斯重遥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与陶瓷的焊接,毕业后留所工作;199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冶金及材料科学系学习;1998年回国。目前主要从事微电子互连材料及材料失效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2年获国际焊接学会首届格兰让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
作为一名对国家科技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李薰院士是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泰斗,他的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着智慧、创新与奉献。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科学家形象。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详细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投身科研,再到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材料科学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他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中国的材料科学推向世界前沿的。作者李望平、冼爱平的署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为我们呈现一部内容详实、感人至深的院士传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不懈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作为一名对中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群像深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李薰院士的事迹一直充满好奇。这部传记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绝佳契机。在尚未阅读之前,我已经被传记所展现的时代背景所吸引。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科学从萌芽走向腾飞的关键阶段。李薰院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为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特别期待传记中能够详细描绘他求学、科研、教学以及为国家建设呕心沥血的历程,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群像,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挑战与荣耀,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承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科学史重要篇章的大门。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国家建设背后科技力量的读者,李薰院士的名字早已在我的认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代表着中国在某个关键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位科学家的生活细节、学术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李薰院士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求学者,成长为影响深远的科学巨匠,他的每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每一次关键性的突破,以及他为国家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同时,我也期待能够通过传记,了解当时中国科研环境的真实写照,感受那一代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发展而付出的艰辛与智慧。作者李望平、冼爱平的组合,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相信他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一位立体而生动的科学巨匠。
评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庄重与厚重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知传记类书籍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物精神。对于李薰院士,我所知甚少,但我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非凡,它象征着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走进李薰院士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哲学,感受他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面对未知挑战时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传记的作者团队,李望平、冼爱平,他们的署名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相信,他们一定深入挖掘了大量史料,采访了相关人士,才得以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李薰院士形象。
评分从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个人传记,它承载着的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份荣誉和一段历史。李薰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和贡献。在未读之前,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形象。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对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传记的作者们——李望平、冼爱平,他们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有了更深的期待,相信他们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将李薰院士丰富的人生轨迹和科研成就 meticulously 梳理和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李薰院士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思路是怎样的?他对后辈学者的影响又有多大?这本书无疑是一个了解这些问题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