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李望平,冼爱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李望平,冼爱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院士传记
  • 李薰
  • 科学史
  • 人物传记
  • 中国科学院
  • 科学工作者
  • 传记文学
  • 历史人物
  • 近代科学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0134
商品编码:29914150926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薰传

原书定价:59元

售价:47.20元,

作者:李望平,冼爱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030390134

字数:520000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李薰院士是国际的冶金和金属物理学家。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谢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以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开拓了钢中氢研究领域: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他因此成为自1923年设立该学位以来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邀,李薰回国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事30年,成绩卓著,蜚声中外。他坚持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以翔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记述了李薰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贡献,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特别是通过李薰回国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在新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的奋斗史。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适合大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阅读。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序(师昌绪)
篇 成长之路
章 动荡的中国
第二章 家庭环境
一、李家溯源
二、祖父与父
三、父是任老师
第三章 求学之路
一、风云变幻的长沙
二、长郡中学与周铁珊先生
三、意外的转折
四、湖大才子
第四章 结婚成家
一、席家之女
二、长沙结婚
第五章 公费留学
一、应考公费留学生
二、金榜题名
三、漂洋过海

第二篇 英伦十四年
第六章 英国钢都
一、谢菲尔德市
二、谢菲尔德大学
三、冶金博士的摇篮
四、安德鲁教授
第七章 白朗顿奖
一、次面试
二、获得白朗顿奖
三、1938年的暑假
第八章 金属的塑性与加工硬化之谜
一、金属的冷加工硬化现象
二、安德鲁教授的猜测
三、相变的判据
四、科研要做老祖宗的工作
五、1939年的巴黎之行
六、博士毕业
第九章 一架喷火战斗机坠落引发的基础研究
一、二战前夕英德之间的军备竞赛
二、一架战斗机失事引发的基础研究
三、氢致发裂的证明和孕育期的发现
四、追踪飘忽不定的氢
五、影响钢材发裂的多种因素
六、白色富氢相
七、氢脆敏感指数
第十章 海外成名
一、高度的学术评价
二、中国留学生的骄傲
三、摘得冶金科学的皇冠
……
第三篇 创建金属研究所
第四篇 大国的脊梁
第五篇 润物细无声
第六篇 科学的春天

内容提要


李薰院士是国际的冶金和金属物理学家。李薰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英国;1940年获谢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40年代,以研究发现钢中氢导致发裂及去氢规律,开拓了钢中氢研究领域:1951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他因此成为自1923年设立该学位以来世界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新中国成立伊始,应郭沫若院长之邀,李薰回国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主事30年,成绩卓著,蜚声中外。他坚持科学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以翔实的史实和丰富的图片,记述了李薰自强、自立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强国事业做出的贡献,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特别是通过李薰回国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历史脉络,介绍了在新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一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强国事业的奋斗史。
  《科学文化系列·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适合大众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阅读。

文摘


李薰的祖父李增效是晚清的举人,曾任湖南资东书院主讲,后来退居乡间,依靠祖上分得的田地,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仁风乡处于湖南的丘陵山地,风景优美而宁静。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外出全靠步行。因而,乡间的风俗封建守旧,文化落后,风气闭塞,有钱人家的子弟一般也都游手好闲,能读书考取“功名”的人很少。乡人对读书中科举的人非常敬仰。李增效由于有了“举人”这个头衔,一生在乡间都受到族人的尊敬。
  李薰的父李本深是李增效的长子,13岁就中了秀才,15岁举拔贡(考中清优廪贡生)。李本深小时候曾与蔡锷将军在乡间一所私塾同窗六载,后来城里办“时务学堂”招生,蔡锷家里很穷,对乡间没有什么留恋,就上“时务学堂”去了。李本深没有去上“时务学堂”,主要原因是父李增效坚决反对当时的所谓“洋学堂”。那时乡间都叫日本人“东洋鬼子”,他教训儿子说:“不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由此可见李增效当时封建守旧的思想。数年后,蔡锷邀李本深一同赴日留学,李本深又由于岳母的坚决阻扰未能成行,从此便与大革命洪流失之交臂。
  中华民国成立后,李本深从湖南官立法校毕业。
  李本深11岁时母因病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弟弟:9岁的本淞和7岁的本湘。不久,父李增效续弦,继母生了四个儿子。从此,李本深兄弟三人便沦落到与家里的长工同吃同住的境地,受尽继母的欺凌和歧视,两个弟弟本淞和本湘由于从小营养不良,身体虚弱,20岁左右便相继病逝了。李本深结婚成家后,父为了缓和矛盾,分给他一部分财产让他自立门户。尽管这样,他仍然受到继母的排挤。
  随着孩子们的相继出生,家中人口多起来了,李本深不得不外出谋生。1915年,李本深到北京投考县知事(县长),考取四届知事,民国初年先后任江西省安远、定南两地知县。
  李薰的母刘箴修没念过书,但心灵手巧,是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
  李本深夫妇生有四子,李薰排行第三。
  大哥李萼年长李薰十几岁,很早就外出求学,毕业于国立北京法政大学,大学毕业后结婚成家,在外自立门户。
  ……

作者介绍


李望平,1955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科技处处长,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早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与开发,1987年以来先后从事科研重大项目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所的科研管理工作,负责或参与组织实施完成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曾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篇,主编《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论文集》第三至第十一集。
  
  冼爱平,195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薰研究员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中氢;1989年攻读该所斯重遥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与陶瓷的焊接,毕业后留所工作;199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冶金及材料科学系学习;1998年回国。目前主要从事微电子互连材料及材料失效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2年获国际焊接学会首届格兰让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


史海钩沉:近代中国科学精英群像录 一卷凝固的时代记忆,一群矢志报国的灵魂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科学巨匠,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遴选了二十世纪以来,在中华民族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杰出科学家的群像。它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石,以细腻的人物刻画为笔触,旨在重现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在内忧外患中,以科学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历程。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篇章,每一篇章都以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或历史阶段为核心,勾勒出彼时中国科学界的风貌与挑战。 --- 第一篇:西学东渐的拓荒者——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与挣扎 本篇聚焦于中国现代科学体系建立初期,那些冒着巨大风险,远渡重洋求学,并将西方前沿科学理论带回古老国度的先行者。 我们细致梳理了“两弹一星”元勋早期留洋的经历。例如,从清末留学日本,到二战期间坚守西南联大讲台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如何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坚持基础研究的火种不灭。重点描绘了数次国际科学会议上,中国学人如何用流利的西语和深刻的洞见,第一次让世界正视中国科学的力量。 其中,特别深入探讨了中国早期加速器和核物理研究的起步阶段。本书不回避早期的技术瓶颈和体制困境,通过大量档案资料还原了在“一五”计划期间,专家组如何夜以继日地进行方案设计,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复杂路径,最终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这部分内容着重展现了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制定者。 --- 第二篇:扎根大地——中国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走出去”与“走回来” 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便是对自身土地的认知不足,这直接关系到资源开发与国防安全。本篇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年跋涉在戈壁、高原与深山之中的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 本书详细记录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几代人如何顶着军阀混战的威胁,利用最原始的测绘工具,绘制了中国第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区域地质图。我们探究了他们如何将西方岩石学、构造学理论与中国独特的板块构造特征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学说。 此外,本篇还专题剖析了中国海洋科学的萌芽。在几乎没有大型科考船的年代,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小型渔船或改装的轮船,进行浅海沉积物采样和海洋生物普查。通过多位海洋科学家的日记和信件,展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对海洋资源潜力的早期预估和保护意识的萌芽。 --- 第三篇:生命之光——现代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生物学研究的特性决定了它与农业、医学的紧密关系。本篇关注那些致力于解决国民生存问题的生物学家们。 详细介绍了杂交育种技术在水稻和小麦上的早期应用。书中描绘了一批农业科学家,他们放弃了在国外舒适的实验室环境,回到相对贫瘠的乡村,进行田间试验。本书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他们如何克服地方方言、交通不便和农民对新技术的疑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粮食增产,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 在医学领域,本篇重点关注了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在那个传染病横行的年代,几位医学专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疫区进行样本采集和细菌分离工作。他们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专家,更是冲在抗击霍乱、鼠疫一线的战士。通过对他们学术生涯的梳理,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是如何在战火中艰难地建立起来的。 --- 第四篇:工程的脊梁——从桥梁到水利的国家建设者 现代工业的标志在于宏大工程的建设能力。本篇聚焦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先驱者。 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第一批大型水坝和跨江大桥的设计理念。重点阐述了在没有成熟的本国设计规范可循时,几位著名的桥梁工程师如何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中国的地理水文特点,自主完成复杂结构的力学计算与模型试验。书中详述了他们如何应对地基处理、洪水预警等一系列“中国式”工程难题。 此外,本篇还对早期中国机械制造工厂的建立过程进行了考察。记录了几位留学欧洲的机械工程师,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中国第一批标准件生产线和机床维修体系,为后续的重工业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 --- 第五篇:学术的孤岛与灯塔——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选择与坚守 这一篇章将视角从具体学科转向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责任。它探讨了在国家剧烈动荡时期,科学家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生存抉择。 书中通过多位学者的生平侧面,刻画了他们在政治运动和国际冲突中如何保护学术独立性。例如,某些学者如何在被要求中断与海外的联系时,仍秘密维持着学术通信,以确保知识链条不被割断。我们探讨了“学成报国”的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高压之间的张力。 本篇还收录了数位致力于科学普及和教育改革的学者的事迹。他们坚信只有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国家才有未来。通过他们创办的科学刊物、编写的启蒙读物,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为现代科学精神的扎根而进行的无声斗争。 --- 第六篇:薪火相传——两代人的跨越与科技的持续发展 尾声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了建国后第一批依靠自己培养起来的科研工作者。 详细记录了科研院所体制的初步构建过程,以及第一代院士们对青年人才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培养。通过对比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的经历和新一代本土成长起来的科学家的成长道路,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科学事业是如何实现从“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关键性跨越。 本书通过对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群像描绘,意在揭示一个核心主题: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史,本质上是一部关于“责任”与“坚韧”的史诗。 这些先驱们用毕生的心血,不仅为中国赢得了科学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的未来,铺设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坚实轨道。本书力求还原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奉献,使得这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亦有人性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科技发展历程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深深吸引。李薰院士是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泰斗,他的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着智慧、创新与奉献。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的科学家形象。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详细了解他的人生轨迹,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投身科研,再到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以及他对中国材料科学发展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想知道,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他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中国的材料科学推向世界前沿的。作者李望平、冼爱平的署名,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为我们呈现一部内容详实、感人至深的院士传记,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作为一名对中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群像深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李薰院士的事迹一直充满好奇。这部传记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绝佳契机。在尚未阅读之前,我已经被传记所展现的时代背景所吸引。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科学从萌芽走向腾飞的关键阶段。李薰院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为中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特别期待传记中能够详细描绘他求学、科研、教学以及为国家建设呕心沥血的历程,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群像,感受他们所经历的挑战与荣耀,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承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一个时代的缩影。

评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科学史重要篇章的大门。作为一名热衷于探索国家建设背后科技力量的读者,李薰院士的名字早已在我的认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代表着中国在某个关键科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这位科学家的生活细节、学术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李薰院士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求学者,成长为影响深远的科学巨匠,他的每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每一次关键性的突破,以及他为国家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同时,我也期待能够通过传记,了解当时中国科研环境的真实写照,感受那一代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发展而付出的艰辛与智慧。作者李望平、冼爱平的组合,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相信他们能够以严谨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一位立体而生动的科学巨匠。

评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庄重与厚重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深知传记类书籍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物精神。对于李薰院士,我所知甚少,但我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非凡,它象征着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走进李薰院士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人生哲学,感受他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在面对未知挑战时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传记的作者团队,李望平、冼爱平,他们的署名让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可信度有了初步的信心。我相信,他们一定深入挖掘了大量史料,采访了相关人士,才得以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李薰院士形象。

评分

从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李薰传》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个人传记,它承载着的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份荣誉和一段历史。李薰院士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中国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和贡献。在未读之前,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严谨治学、淡泊名利、勇于探索的科学家形象。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对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传记的作者们——李望平、冼爱平,他们的名字也让我对内容有了更深的期待,相信他们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得以将李薰院士丰富的人生轨迹和科研成就 meticulously 梳理和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李薰院士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学研究的?他的科研思路是怎样的?他对后辈学者的影响又有多大?这本书无疑是一个了解这些问题的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