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
原书定价:248元
售价:198.40元,
作者:王扬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1日
ISBN:9787030259530
字数:
页码:1291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2.8 Kg
内容提要: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2卷)(套装上下册)》编辑推荐:中国科学院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1949年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对中国科技事业贡献巨大。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史,是中国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史丛书”,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以“本求真之精神,为后世存信史”为指导思想,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在充分调查、收集史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的。包括综合史、人物传系列、院属单位史志,以及专题研究论著等。
“中国科学院院史丛书”对中国科学院的自身发展和创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代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并将推进中国现当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目录
第二卷(上册)
前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第二卷(下册)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原中国科学院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科学时报社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国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中科资源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插图:
![]()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给全党、全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造成了严重破坏,使科研和管理工作受到了巨大冲击。
1966年下半年,受“红卫兵”运动的影响,华东分院及各研究所相继出现了所谓的“革命造反组织”。1967年1月,在上海反革命“一月风暴”的推动下,分院系统的“造反派”非法夺取华东分院党政领导权,1967年12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革委会”(筹),造成华东分院党委工作的全面瘫痪。
随后,在开展“抓叛徒”、“清理阶级队伍”、“清查五·一六分子”及“一打三反”等阶段中,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高达79人。其中为突出的是所谓“‘两线一会’特务集团”的大冤案(“两线”一是指日伪时期的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二是指国民党时期的中央研究院;“一会”是指解放前夕,上海各单位为反对迁台而组织的护所、护校、迎解放的“应变会”),涉及分院系统14个单位,受到迫害、株连的达639人,有244人遭到殴打,其中2人被打致死、4人被迫自杀身亡。一些老科学家、老工作人员被打成“线上人”、“会中人”,或被诬陷为“特务”、“间谍”、“反动学术”,被揪斗、隔离审查。“斗、批、改”和“四个面向”下达后,大批干部和科技人员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工厂、农村和边疆劳动。
1970年5月开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对上海地区单位进行体制调整。
一是将华东昆虫所、生理所、植物生理所、实验生物所、生物实验中心、药物所、上海新沪玻璃厂、复旦大学光源室、中国科学器材公司上海分公司9个单位移交上海市。
二是对上海光机所、有机所、硅酸盐所、冶金所、华东技术物理所、上海天文台、生物化学所7个单位实行中国科学院归口、地方为主的双重领导。实行双重领导的单位,承担的国防、国民经济重大任务不变。中国科学院除协助地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外,凡国防和重大的国民经济方面的科研任务,由中国科学院通过市“革委会”下达;经费、器材由中国科学院归口,列入国家计划;党政领导、编制定员、人事关系、业务领导以及抓革命、促生产等方面的工作由上海市“革委会”统一领导,地方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需要,向各单位安排其他科研任务。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发展历史的若干方面,但不涉及《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二卷)上下册》的具体内容。 --- 《时代风云中的科研足迹:中国科学院系统单位发展史纲要》 卷首语:探寻中国科技现代化的脉动 本书旨在梳理和呈现中国科学院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院属科研机构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基础科学前沿探索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单位,通过详实的史料、丰富的档案记录和口述回忆,描绘出科研人员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风貌与学术探索历程。 第一编:奠基与初创——新中国科学事业的筚路蓝缕 本编着重回溯了中国科学院体系建立初期,一批早期科研机构如何从无到有,在极为困难的物质条件下,迅速建立起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科研格局。 1. 机构的源起与定位: 详细阐述了在国家“一五”计划的指导下,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设立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基础学科研究所。我们深入探讨了早期领导者,如郭沫若、钱学森等前辈,在机构定位、人才引进和学科布局上所做的战略性决策。这一时期的机构设置,不仅是学科的简单堆砌,更是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战略考量。 2. 早期科研的重大突破: 聚焦于建国初期,少数重点研究所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攻克了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最初的技术支撑。例如,在材料科学、计算技术、以及原子能领域的早期探索。这些突破奠定了后续数十年科研工作的基础。 3. 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这一部分着墨于如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迅速建立起一支具有初步规模和国际视野的科研队伍。详细介绍了第一批留苏归国人员、海外学成归国学者以及国内高校优秀毕业生成为科研骨干的过程,以及他们在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编:改革与探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实践 随着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本编探讨了科研机构如何调整其工作重心,以更紧密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 介绍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适应“三线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部分研究所进行的机构搬迁、合并与专业化调整。分析了这些调整对区域科技进步和地方工业布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2. 科研面向经济的尝试: 重点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科研机构如何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开始探索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作的路径。这一时期,许多研究所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标志着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初步探索。我们审视了早期技术转移中的成功案例与面临的体制性障碍。 3. 基础研究的坚持与强化: 尽管经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但本编也强调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保持和发展中国基础研究体系的执着坚守。阐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建立,如何为保持科研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编:转型与跨越——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重塑 本编聚焦于新世纪以来,科研机构如何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科研院所向现代创新集群的深刻变革。 1. 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与影响: 详尽记录了国家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后,院属单位在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科研方向设置上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分析了研究所如何通过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提升了科研效率和国际合作水平。 2. 学科交叉与前沿布局: 重点分析了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科研机构如何主动打破学科壁垒,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聚焦于人工智能、深空探测、合成生物学、新能源等面向未来的战略性领域。展示了多个研究所联合攻关,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案例。 3. 人才梯队的优化与国际化: 介绍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千人计划”等政策对科研队伍结构带来的显著优化。同时,探讨了科研机构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以及与世界顶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情况。 结语:面向未来的使命与担当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系统单位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科研机构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交织的时代产物。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而又深入的视角,理解这些机构如何承载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 主要特色: 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 既有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分析,也包含了对具体科研项目、重点人物访谈的记录。 强调体制变革: 深入剖析了科研管理体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及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丰富的史料支撑: 基于大量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确保了历史叙述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本书是科研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历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