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徐更光传 |
| 曾用价 | 98.00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出版时间 | 2017年03月 |
开本 | 16 |
作者 | 王民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48 |
字数 | 380 |
ISBN编码 | 9787030521637 |
目录
目录
总序/i
序一/v
序二/vii
序三/xi
引言 (001)
第*章 成长历程(009)
第*节 青少年时期 (011)
第二节 在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的学习生涯(020)
第三节 没想到成了北京工业学院的学生(023)
第四节 留校工作 初露锋芒(029)
第五节 担任西山化学试剂厂厂长(032)
第六节 回校任教 潜心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039)
第二章 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032工程”(045)
第*节 接受一项神圣的工作(047)
第二节 攻坚克难 研制成功(050)
第三节 接受鉴定 节外生枝(056)
第四节 虽失之交臂 却埋下了一颗执着的种子(058)
徐更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传
第三章 辛苦、快乐的家庭和艰难、传奇的岁月(063)
第*节 同事做媒 喜结良缘 (065)
第二节 初为人父 未料世事艰难(069)
第三节 苦中作乐 家庭生活暖意浓(074)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难忘记忆(078)
第五节 艰难的“农转非”与众多的关怀(084)
第六节 爆炸专家主导了驱逐舰爆炸沉没事件的调查方向(093)
第四章 成功研制“8701” 第*次获得国**奖励(103)
第*节 军情紧急 知难而上(105)
第二节 解决关键问题 群策群力(108)
第三节 完成生产定型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3)
第四节 未雨绸缪 二次获奖育得“常青树” (118)
第五章 “8702”的成功和后来的故事(125)
第*节 不速之客 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127)
第二节 灵光乍现 开创了我国第*代高威力含铝炸药的先河(132)
第三节 “捎带脚儿” 运用射流引爆技术解决大问题(138)
第六章 高温石油射孔弹 为民用产品技术开发做出新贡献(145)
第*节 射孔弹早爆 胜利油田遇到大难题(147)
第二节 知己知彼 成竹在胸(149)
第三节 巧妙设计 获得成功(151)
第四节 手握“金砖” 想起了老朋友(155)
第五节 厂校合作 解决系列难题 (164)
第七章 国产催泪弹遇到技术瓶颈 他们找到了爆炸专家(167)
第*节 军方求助(169)
第二节 倾囊相授 合作成功(170)
第八章 重任在肩 爆炸专家又挑起了系主任的担子(175)
第*节 特殊时期 担任系主任(177)
第二节 调整专业结构 重视招生就业问题(180)
第三节 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做好各项工作(187)
第九章 花甲之年 海萨尔炸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5)
第*节 引进“双三五” 关键技术国外不转让(197)
第二节 与152厂签下协议 攻克配方难关(198)
第三节 当年立项当年生产 取得全面成功(208)
第四节 一个项目带活了一个厂 厂校一起报奖(214)
第十章 潜心攻克改性TNT技术(217)
第*节 生产工人的苦难让他触目惊心(219)
第二节 多年的执着与突破(222)
第三节 工人自己的科学家 心里装着对国家的责任(226)
第十一章 德高望重的院士 行业中的一面旗帜(235)
第*节 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37)
第二节 解决“疑难杂症”的高手(241)
第三节 工厂的贴心人 大家的主心骨(255)
第十二章 水中破障技术的突破与爆炸新理论的诞生(267)
第*节 倾心含铝炸药的深层次研究 (269)
第二节 恰逢台海危机 突破水中破障技术(271)
第三节 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影响了全行业(277)
第十三章 改性B炸药及相关技术的突破(281)
第*节 知难而上 改性B炸药配方的诞生(283)
第二节 低比压顺序凝固 世界装药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294)
第三节 严重的膛炸事故让项目濒于绝境(301)
第四节 从配方开始从头再来(307)
第五节 无损检测技术 一次跨学科的创新(315)
第六节 改性B炸药的成功促进了装药质量安全性新理念推广(320)
第十四章 125破甲弹的成功改进(325)
第*节 新型坦克炮的大难题(327)
第二节 “8701”立新功(329)
第三节 开创我国高过载后膛炮的先河(335)
第十五章 老有所为 老有所想 老年生活二三事(339)
第*节 第*次脑中风让他结束了40多年的吸烟史(341)
第二节 家人们的悉心照料让他战胜了第二次重病(347)
第三节 老骥伏枥 攀登炸药检测技术的新高峰(350)
第四节 言传身教 对待学生既是严师又是慈父(362)
第五节 接班人的事情让他忧心忡忡(366)
第六节 切、乐观的“老顽童”(368)
第七节 第三次重病与惜别人间 (375)
第十六章 追悼与怀念(379)
第*节 噩耗传出 惊动各界(381)
第二节 隆重悼念(382)
第三节 追思(387)
附录一 徐更光大事年表(391)
附录二 徐更光主要著述目录(403)
后记(412)
在线试读
引言
是2015年6月7日。不知是初夏的燥热,还是我格外地兴奋,此时此刻,我内心澎湃着一种热潮,有一种久违的激动。
到为止,《徐更光传》已经完成了交稿前的zui后一次校对,这部传记的创作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徐更光是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的爆炸理论与炸药应用技术专家。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北京理工大学的第*位院士。为什么由我为他写传呢?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记得那是2013年初春的一个上午,一个新的任务让我迈进了徐更光院士的家门。自从2010年我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兼校史馆馆长以来,挖掘历史,收集学校各个阶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各种材料就成了我责无旁贷的工作。随着对校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慢慢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校史研究的人,不能只着眼于对历史事件的挖掘和文物收集,眼前的一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也应该及时地收集和整理,否则,飞逝的时光马上就会把眼前的一切变为历史。我就是带着这个任务开始收集北京理工大学几位院士的相关材料的,徐更光、毛二可、周立伟等都是我重点收集材料的对象。
那天上午,我如约来到了徐更光院士家。房间并不宽敞,略显杂乱、有些老旧。徐院士一见我进来就略显吃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招呼我坐下,并让老伴儿沈秀芳给我沏茶。我连忙说:“徐老师您别客气,赶快坐吧!”接着我就向徐院士道出了此次拜访的缘由:“徐老师,您是咱们学校第*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学校带来了很大荣誉,您是学校的光荣。所以我们要把您的讲义、笔记等有意义的个人物品收集一些,作为我们校史馆的馆藏,将来有机会可以对外展出。”徐院士一听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对我说:“哦,你是来收我东西的,那可太多了。”说完,他用手指了指茶几上、书架上、沙发旁的书堆,对我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都特别有意义,我不知道什么应该给你。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特别重要,都有很多故事在里边。”
还没等我继续开口,徐院士自己就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60年代,我就参与为核武器提供炸药的研制工作。那时候是丁先生带着我们干的,费了好大的劲儿,zui后干成了,连王淦昌都夸我们做得好。可是后来有人在zui后时刻把我们踢出了门外,我现在想起来心里都有气,你知道我有多着急吗?”我听到这话不禁一愣。虽然我也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了二十多年,也算老人了,对徐院士也并不陌生,但还从没听到过徐院士参加过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我不禁撇开此行的目的和徐院士聊了起来。
这一聊可不要紧,徐院士先是对我讲了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一些精彩片段,然后又讲起了珍宝岛冲突中的火箭筒、“8701”炸药、TNT装药工人的苦难,以及他在减少TNT污染方面做出的贡献。当我听得云遮雾罩的时候,徐院士又和我讲起了他人生中经历的zui严重的一起膛炸事故。徐院士聊得越来越兴奋,虽然大部分我都听不懂,但越听越觉得有意思。
徐院士的思路很清晰,记忆力很好,聊起过去滔滔不绝,充满了激情,有说不完的话。在与他的谈话中,我感到他有那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事业是那么的热爱,对学生是那么的关心,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他又是那么的着急。这真是一个思想活跃、不甘寂寞的老者啊!想到此,我不禁脱口而出:“徐老师,您刚才说得太精彩了!您真应该把这些写下来,一方面是对您一生的回顾,另外也是教育年轻人的zui好教材啊!”徐院士听完以后回答道:“我可写不了,我也没那么多精力。你看,我有这么多的工作要做,我的论文集还差很多东西。可是我没人呀,谁来帮我做这些事啊?”我一听他这么说,没加思索,马上说道:“干脆我来帮您,您把您肚子里的东西都倒给我,我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将来给您写传。”徐院士一听,眼睛一亮,对我说:“那敢情好。我肚子里的东西够你学一辈子,你要是能把它整出来,那就是帮了我一个天大的忙,也为学校做了一个大贡献。”我说:“好,以后我有空儿就多往您这儿跑跑,把您的这些精彩都记录下来,这可是zui鲜活的校史啊!”说完这话我一抬头看表,没想到我在徐院士家里已经坐了近三个小时了。我赶忙起身告辞,离开了徐院士家。临别时徐院士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以后常来,保证让你特过瘾。”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谈话。回来以后,此事我也没多想,只是觉得未来的校史工作又多了一个开发的渠道。至于说将来能走到哪一步,能否真的为徐院士写传,我心里也没底。只是觉得徐院士身上的故事很可贵,先采集下来再说。
此事没过多长时间,徐院士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能否到他家去一次。我放下手头的事径直去了徐院士家。一进门就见徐院士手上拿着一张纸,对我说:“来来来,王馆长,你看这是什么,看来你真有事干了,中国工程院还真让我自己来写传呢!”我一听,有点儿茫然,接过那张纸一看,原来是中国工程院《关于编纂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的通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号召所有院士写传,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以俾后人传承前贤的创业精神和为国家为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还没等我把通知看完,徐院士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我刚接到这份通知,工程院让我自己来写传,我怎么写得了啊?现在我把这个通知给你,你来给我写,人家还等着出版呢!”我一听这话,倒吸了一口凉气。我的天,这真是要写传啊!虽然前几日我答应过徐院士要为他整理材料,可是能整理到什么程度?我能有多大精力?到底何时能够写传?能不能写成?我都没有仔细想过,只想着先收集材料再说。可没想到,中国工程院还真下了这么个通知,让院士们自己写传。那一次没有任何准备的谈话,竟合上了中国工程院工作的节拍。
事已至此,我也没了退路,只得对徐院士说:“以前我是想帮您整理材料,zui好能帮您写个传。但绝没想到这是个硬任务,还要求2014年出版,这我办不到。您别看我是校史馆馆长,可具有校史馆正式编制的就我一个人,外加一个非事业编的助手。平时我还有很多接待参观、校史研究、资料征集等日常工作,只能抽空或业余时间来帮您写。再者说我这个人生来有个习惯,无论干什么事,要么不干,干就一定要把它干好,绝不糊弄。我要是答应给您写传就一定写出一个精品来。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别限制我时间,2014年6月肯定出不来。我会尽量抓紧,争取三年之内完成您的传记。”徐院士一听,脸上笑开了花,对我说:“你要是真能帮我写出来,可算帮了我的大忙,我这里先谢谢你。时间上我保证不催你,工程院那边我去跟他们说。写一个传,哪有那么容易啊?你尽管自己去写,啥时候出来啥时候算。”我说:“好,那就一言为定!”就这样,我对徐院士有了一个正式的承诺。
2013年4月16日上午,我开始了为徐院士写传的第*次正式采访。从那天起一直到2014年7月15日,在长达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一有时间就往徐院士家里跑,和他共同回忆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慢慢地,我成了徐院士的忘年知己。从相识到相知,从旁听者到感情的投入者,从局外人到事业的参与者,一时间我好像已经完全融入了徐院士的生活。我们格外投机,几乎每一次采访时间都超过了两个半小时,有时聊到兴头上该吃午饭了,他也不让我走,自己也不吃饭,非要聊完为止。我记得时间zui长的一次采访,是从早上八点半一直聊到了下午一点半。后来在徐院士老伴儿的万般催促下,徐院士才放我出门。几乎每一次采访,徐院士都是越聊越起劲儿,越聊眼睛越放光,他常说:“和你说话简直太高兴了,比吃什么药都管事儿。”每一次采访我都难以想象面前的这位老者是一位八十多岁而又患过脑
徐更光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