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尚平 著
图书标签:
  • 地震史料
  • 云南地震
  • 近代史
  • 历史地理
  • 自然灾害
  • 地震研究
  • 文图选集
  • 地方志
  • 民国史
  • 地震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71843
商品编码:299121371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不包含《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书籍名称:《盛世回响:明代江南士人的文学与社会交往研究》 作者: 陆景和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004-8899-1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明代(1368-1644年)中晚期,尤其是在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士人群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与文化氛围下所形成的复杂文学生态与社会交往网络。研究聚焦于士人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诗社结集、书信往来以及科举竞争等多种途径,构建和维护其社会地位与文化认同。 本书摒弃了传统仅关注文学流派或个体作家创作的单一视角,转而采用社会史与文化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描绘一幅立体的明代江南士人生活画卷。江南地区,因其经济的繁荣和教育的发达,成为明代文人荟萃之地,也孕育出独特的文人群体文化。 第一部分:经济基础与士人阶层的崛起 本部分考察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镇经济的兴盛对文人阶层结构的影响。江南的士人不再仅仅是依附于官僚体系的清贵阶层,部分富裕的商人家庭也积极投入教育,培养子弟以求“耕读传家”的转变。这种经济基础的变化,为士人文学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也使得文学创作的主题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史子学。 我们详细分析了苏州、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中,士人如何通过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如修撰地方志、兴办义学)来巩固其在乡土社会的领导地位。这些活动往往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地方志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文化生产。 第二部分:诗社的兴衰与文学共同体的构建 诗社是明代江南士人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形式之一。本书梳理了从早期较为松散的雅集,到中后期高度组织化的专业性诗社(如后期的“复古社”与“拟古社”)的发展脉络。研究表明,诗社的功能远超文学研习,它是一种维护社交关系、确定圈层身份、甚至相互进行政治庇护的隐秘组织。 通过对大量现存诗社唱和集、题咏集进行文本细读,本书揭示了诗社内部的等级制度、推崇的风格取向,以及对“格调”与“情韵”的争论,实则反映了不同政治派系或地域观念之间的微妙张力。特别是,本书对“竟陵派”的兴起与衰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对公安派文学观的挑战,如何利用诗歌的“性灵”说来对抗僵化的官方文学规范。 第三部分:书信往来中的人际政治学 书信在明代士人社会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文学交流的载体,也是社会资源调配的工具。本书收集了多位重要人物的尺牍真迹与存稿,构建了其社交网络图谱。 我们发现,许多书信的措辞并非单纯的礼节往来,而是精心设计的“人情投资”。士人通过赠送手稿、求取题跋、相互介绍门生或为友人疏通官场关系等方式,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书信中的相互称颂与隐晦的批评,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文人相轻”与“文人相扶”的复杂张力。例如,对于科举放榜前后的书信往来分析,揭示了人情往来在官方选拔体系中的实际效用。 第四部分:士人的文学规训与自我塑造 明代文人面临着来自程朱理学正统、科举体制以及地方舆论的多重规训。本书探讨了士人如何利用“闲适”与“隐逸”的文学主题,来回应体制的压力,并在公共领域与私人情志之间寻求平衡。 研究特别关注了文学批评在士人自我塑造中的作用。从王世贞对前后七子的推崇,到李攀龙对“唐音”的强调,这些批评风潮不仅是文风的转变,更是权力与话语权争夺的体现。士人通过接受或反抗既定的文学标准,来确立自身的道德品格与艺术地位。 总结与展望 《盛世回响》最终总结道,明代江南士人的文学活动是一面透视其社会、政治与经济变迁的棱镜。他们的文学作品与人际交往共同塑造了一种高度精致化、同时也充满内在矛盾的文化景观。本书为理解明代文人阶层的运作机制,提供了一套扎实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对于深入研究中国近世的士绅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本书特色: 档案扎实: 详尽梳理了《明代文征》、《弇山遗稿》、《四友集》等一手文献,结合档案局藏的私人信札进行考证。 视角新颖: 侧重于文学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突破了单纯的文本解读。 图文并茂: 收入大量珍贵的手稿影印件和明代江南士人聚会场景的版画插图,增强阅读体验。 目标读者: 中国明史研究者、文学史研究者、社会史学者,以及对明代文人生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构想,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切入,但又注重细节的真实呈现。选择1900年至1950年这一百年,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云南作为边陲重镇,其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它更容易成为地震灾害的重灾区。因此,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为载体,来展现这一时期的云南,无疑极具研究价值和阅读意义。我设想,书中的史料,可能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文献,比如清末民初的一些地方志,其中可能零散地记录了古代至近代发生的地震信息。又或者是民国时期一些私人撰写的日记、书信,其中可能提及了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迁。更有可能的是,书中会收录一些当时官方的救灾报告,这些报告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后,地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文图选集”的亮点,我想一定在于那些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可能包括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场景,也可能是当时修建的临时避难所,甚至是被摧毁的寺庙和古迹。这些视觉化的记录,将极大地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冲击力。

评分

这本书在选择研究对象上,就显得十分独特且具有历史眼光。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1900-1950)”,特别是云南地区,并且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作为切入点,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别样的窗口。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是,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书中收录的“史料”,我想可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除了官方发布的地震报告之外,还可能有当时一些地方报纸的报道,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和传说。而“文图选集”的提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期待其中能够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例如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的景象,人们在灾区搭建的临时住所,以及当时社会各界组织的救援活动等等。这些直观的影像资料,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测,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自然灾害与社会变迁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云南人民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匠心,古朴的字体搭配泛黄的纸张质感,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翻开扉页,那些陈年的墨迹,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沧桑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震灾害的记录方式感到好奇。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捕捉并记录下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是依靠地方官府的奏折,还是民间自发的口头传颂?抑或是当时报刊杂志上的零星报道?书名中的“文图选集”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珍贵图像资料充满期待,那些泛黄的照片、手绘的示意图,是否能为我们还原出地震发生时的惨状,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救援情况?我设想,或许其中会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个体经历,讲述着人们如何在灾难中互相扶持,重建家园的故事。这种从微观个体视角切入宏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方法,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厚重。我很想知道,在那个被战争、革命和民族危机笼罩的时代,自然灾害是如何与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云南这片土地的历史面貌。

评分

这本《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扇窥探过往,理解命运沉浮的窗口。作者在选题上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聚焦于1900年至1950这半个世纪,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且充满变革的时期。将目光投向云南,这个地处西南边陲,却又饱经沧桑的地区,其地震史料的选取,必然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我猜测,书中收录的史料,或许包含了一些官方档案,比如清末民初各地官员上报的灾情奏折,记录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烈度,以及造成的具体损失,如房屋倒塌、伤亡人数等。此外,“文图选集”的提法,又让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图文并茂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些当时的照片,无论是官方拍摄的调查记录,还是民间留下的模糊影象,都可能直观地展现地震带来的破坏力。或许还有一些当时的报纸剪报,报道了地震的消息,甚至刊登了生还者的采访。这些零散的史料,经过精心梳理和编排,必将勾勒出云南近代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即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段在中国近代史上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岁月。作者选择将目光聚焦于1900年至1950年的云南地区,并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为切入点,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我猜想,书中收录的史料,可能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数字和统计,而是包含了大量鲜活的文字记录。比如,那些地震亲历者的口述回忆,他们可能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地震发生时的惊恐瞬间,以及灾难过后,他们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互相帮助的故事。又或者,书中可能收录了当时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关于地震的报道,这些报道或许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灾难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更令人期待的是,“文图选集”的标题暗示了其中可能包含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无论是官方绘制的灾情图,还是民间拍摄的地震遗迹,都将成为还原历史现场的重要佐证,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