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
定价:90.00元
作者:陈尚平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2771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地震灾害重大的国家,而云南省由于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及欧亚地震带的结合部位,又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历来都是发生破坏性地震较多、地震灾害特别频繁和严重的地区。在与地震灾害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将这些如实记录于档案和书刊之中,可对该地区乃至全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可起到借鉴和促进的作用。 本书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目的地进一步深入挖掘尚未展现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各级和地方对于地震灾害的反应,书中选编了20世纪前半叶(1900—1950年)发生在云南省的19次6级及6级以上地震的一些史料,并对每次地震事件中地震的基本参数、破坏性情况、一些具代表性的文献材料要点的摘录、有关文献及灾害实况的照片、图件等。 相信本书可为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历史的借鉴。
目录
1901年2月15日云南邓川61/2级地震
1909年5月11日云南弥勒61/2级地震
1913年12月21日云南峨山7级地震
1917年7月31日云南大关吉里铺71/4级地震
1923年7月1日云南普洱61/2级地震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间7级地震
1925年10月15日云南丽江北6级地震
1927年3月15日云南寻甸6级地震
1930年4月29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1930年5月15日云南巧家新塘6级地震
1930年9月22日云南腾冲北61/2级地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构想,是从历史的宏观视角切入,但又注重细节的真实呈现。选择1900年至1950年这一百年,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而云南作为边陲重镇,其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它更容易成为地震灾害的重灾区。因此,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为载体,来展现这一时期的云南,无疑极具研究价值和阅读意义。我设想,书中的史料,可能包含了各种形式的文献,比如清末民初的一些地方志,其中可能零散地记录了古代至近代发生的地震信息。又或者是民国时期一些私人撰写的日记、书信,其中可能提及了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生活变迁。更有可能的是,书中会收录一些当时官方的救灾报告,这些报告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后,地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文图选集”的亮点,我想一定在于那些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可能包括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场景,也可能是当时修建的临时避难所,甚至是被摧毁的寺庙和古迹。这些视觉化的记录,将极大地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冲击力。
评分这本书在选择研究对象上,就显得十分独特且具有历史眼光。将视角聚焦于“中国近代(1900-1950)”,特别是云南地区,并且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作为切入点,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那个时代别样的窗口。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是,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年代,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书中收录的“史料”,我想可能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除了官方发布的地震报告之外,还可能有当时一些地方报纸的报道,甚至是民间流传的关于地震的故事和传说。而“文图选集”的提法,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期待其中能够看到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例如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的景象,人们在灾区搭建的临时住所,以及当时社会各界组织的救援活动等等。这些直观的影像资料,往往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猜测,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自然灾害与社会变迁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云南人民的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颇具匠心,古朴的字体搭配泛黄的纸张质感,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翻开扉页,那些陈年的墨迹,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历史沧桑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地震灾害的记录方式感到好奇。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如何捕捉并记录下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是依靠地方官府的奏折,还是民间自发的口头传颂?抑或是当时报刊杂志上的零星报道?书名中的“文图选集”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珍贵图像资料充满期待,那些泛黄的照片、手绘的示意图,是否能为我们还原出地震发生时的惨状,以及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救援情况?我设想,或许其中会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个体经历,讲述着人们如何在灾难中互相扶持,重建家园的故事。这种从微观个体视角切入宏大历史事件的研究方法,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厚重。我很想知道,在那个被战争、革命和民族危机笼罩的时代,自然灾害是如何与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云南这片土地的历史面貌。
评分这本《中国近代(1900-1950)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 云南卷》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扇窥探过往,理解命运沉浮的窗口。作者在选题上显然是下了一番功夫,聚焦于1900年至1950这半个世纪,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且充满变革的时期。将目光投向云南,这个地处西南边陲,却又饱经沧桑的地区,其地震史料的选取,必然承载着非凡的意义。我猜测,书中收录的史料,或许包含了一些官方档案,比如清末民初各地官员上报的灾情奏折,记录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烈度,以及造成的具体损失,如房屋倒塌、伤亡人数等。此外,“文图选集”的提法,又让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图文并茂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些当时的照片,无论是官方拍摄的调查记录,还是民间留下的模糊影象,都可能直观地展现地震带来的破坏力。或许还有一些当时的报纸剪报,报道了地震的消息,甚至刊登了生还者的采访。这些零散的史料,经过精心梳理和编排,必将勾勒出云南近代历史上一个不为人知的侧面,即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那段在中国近代史上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岁月。作者选择将目光聚焦于1900年至1950年的云南地区,并以“破坏性地震史料文图选集”为切入点,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我猜想,书中收录的史料,可能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数字和统计,而是包含了大量鲜活的文字记录。比如,那些地震亲历者的口述回忆,他们可能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地震发生时的惊恐瞬间,以及灾难过后,他们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互相帮助的故事。又或者,书中可能收录了当时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关于地震的报道,这些报道或许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灾难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更令人期待的是,“文图选集”的标题暗示了其中可能包含珍贵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无论是官方绘制的灾情图,还是民间拍摄的地震遗迹,都将成为还原历史现场的重要佐证,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