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以義 著
图书标签:
  • 维多利亚时代
  • 科学
  • 文明
  • 中国视角
  • 历史
  • 文化
  • 海客
  • 丛书
  • 西方文化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36883
商品编码:29907624121
包装:平装
开本:32K
页数:18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作者: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副标题: 文明叢書8
出版年: 2002-11-01
定价: NT$ 140
装帧: 平装
丛书: 
ISBN: 9789571436883

内容简介  · · · · · ·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觸。又十年,有幾個讀書人靜因為種種機緣,或出使或遊歷,或避禍或考察,飄洋過海,而在國外逗留了頗長的時間,對西洋作了較為近切的觀察。他們的見聞,或者可以說是中國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們所留下記述這些經驗的文字,因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不同,常見參差;但其中的種種讚嘆種種困惑,卻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觸時的複雜情形。

這本小書即利用這些登陸瀛洲的海客的日記,看看他們對維多利亞科學觀念和技術成就的反應,看看科學技術從一個文化到另一個文化認知結構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過程。主要是描述,間有感慨;雖是談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對今時今地亦有深切的意義。

作者简介  · · · · · ·

吳以義,1948年生,華東師範大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研究。先後於華東師範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書,並在紐約市教育局工作。著有《庫恩》和《牛頓》;另有論文若干篇,散見於Chinese Science、Gest Library Journal、《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雜誌》、《科學》、《大陸雜誌》和《新史學》。


圖書簡介:《[A343]海客述奇:中國人眼中的維多利亞科學-文明叢書8》 --- 書籍主題聚焦: 本書深入探討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界與士大夫階層如何觀察、理解並回應來自西方的維多利亞時代科學知識與技術浪潮。它並非一本單純的科學史著作,而是著重於文化翻譯、知識轉介與思想碰撞的社會史與觀念史研究。 核心論述與內容概述: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理解的鴻溝」與「轉譯的策略」展開。作者細緻梳理了數十位關鍵的中國譯者、學者與官員,如何在清末民初的劇烈變動中,將西方自然科學、實證主義哲學以及以蒸汽機、電報、醫學為代表的應用技術引入中國語境的過程。 第一部:知識的初遇與語彙的建構(約1860-1890年代) 這一部分重點關注傳教士與早期自費留學生帶來的「科學衝擊波」。重點分析了早期漢譯科學術語的艱難性與選擇性。 「格致」與「科學」的源流: 書中詳細考證了「格致」(Physics and Investigation)這一早期術語的興起,以及它如何承載了儒家「格物致知」的既有框架。隨後,探討在嚴復、華蘅芳等人的努力下,「科學」(Science)這一更具現代意涵的詞彙是如何被確立,以及其背後的哲學爭議。 物理世界的重塑: 探討中國知識分子對牛頓力學、熱力學等核心概念的初次接觸。特別是「力」、「物質」、「原子」等在中國傳統「氣」與「理」的框架下所經歷的解構與重組。 技術與器物的文化解讀: 分析火車、電報等「奇技淫巧」在初期如何被視為異域的政治工具而非純粹的知識體現。書中引用了大量當時的日記、書信和翻譯序言,揭示了早期觀察者對西方物質文明的驚奇與戒備心理。 第二部:維多利亞科學的體系化引進與思想滲透(約1890年代-1910年代) 隨著戊戌變法和庚子事變的衝擊,科學知識不再僅僅是技術的輔助,而是被視為救國圖強的根本。本部分聚焦於系統性引進與學術機構的建立。 達爾文的幽靈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本土化: 本書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是維多利亞科學體系中對中國影響最為深遠的概念之一。專章分析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如何被社會精英迅速挪用,成為推動政治改革和民族主義的理論基石。探討了「物競天擇」在中國語境下如何被簡化,甚至異化為一種政治鬥爭的邏輯。 實證精神與中國哲學的反思: 考察了實證主義(Positivism)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它對傳統經學和理學的挑戰。部分學者試圖在中國古代的樸學和考據學中尋找與實證精神相呼應的傳統,以緩解西方思想帶來的文化焦慮。 醫學與衛生觀念的革命: 深入分析了西醫(特別是細菌學和解剖學)的引入,這不僅是醫術的傳播,更是對生命本源、疾病成因以及倫理道德觀念的根本性衝擊。書中比較了早期對「瘟疫」的傳統解釋與現代醫學解釋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第三部:知識精英的再詮釋與中國現代性的建構(清末至民國初期) 在知識體系基本建立後,本書轉向探討中國學者如何「消化」這些外來知識,並嘗試將其融入自身的現代化敘事中。 科學與「國民性」的關係: 許多知識分子將科學的推廣視為重塑「國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核心手段,認為只有普及科學精神,才能消除迷信、建立現代公民意識。 對維多利亞科學局限性的批判: 隨著對西方了解的深入,部分中國學者開始意識到維多利亞科學在某種程度上與帝國主義擴張、技術至上主義的關聯。本書節選並分析了少數學者對純物質主義、機械論的早期反思,這為日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埋下了伏筆。 技術的社會影響: 考察了電力、電話等現代通訊和能源技術在城市中的擴散,以及它們如何重塑了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時間觀念和空間認知。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高度依賴於原始文獻的「細讀」(Close Reading)。作者大量引用了晚清的科技譯著、學術期刊(如《譯叢》)、政府公報、私人信函以及留學生筆記。它採取的是一種「觀念史」的進路,力求還原當時的知識接受者是如何「聽見」和「看見」維多利亞科學的,而非僅僅羅列引進了哪些理論。 結論: 《海客述奇》成功地描繪了一幅複雜的知識遷徙圖景。它表明,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在東方並非被動接受的真理,而是一個充滿拉鋸、誤讀、誤用與創造性轉化的過程。這段歷史對於理解當代中國在科學、技術與文化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本書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思想史、知識傳播史及文化翻譯學的學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 --- 叢書資訊: 本書隸屬於「文明叢書」第八輯,該叢書專注於探討不同文明在近現代背景下的交流、衝擊與調適過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在我看来,非常具有叙事性,它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不同于那种按学科分类的传统历史书,这种以“中国人眼中的”视角切入,天然地就赋予了文本一种独特的观察滤镜。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信息传播缓慢、地域差异巨大的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精英,例如江南的实业家、京城的官员、还是沿海的通商口岸的学者,他们接收到的“维多利亚科学”面貌,是否是同一幅图景?作者是否能够通过不同地方志、私人信件集,勾勒出这种知识接收的地理差异性?例如,蒸汽机技术和达尔文理论的接受度,很可能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知识圈层中有着天壤之别。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避开那种“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展现出一种复杂的、多线程的知识接受图景。那种充满犹豫、误解、但又孕育着变革的生动历史场景,才是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种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段和特定文化视角的学术著作,总是抱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事实的还原,更像是一种对“思想的地理学”的探索。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了“视角”的重要性——当我们脱离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成就时,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利用他们原有的哲学工具箱,去拆解、重构甚至是在某些方面“修正”这些新传入的知识体系的?我希望书中能展示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比如,早期对“时间”和“物质”概念的翻译选择,是如何暗藏了对西方机械论世界观的抵触或采纳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学史,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侧写,充满了张力、矛盾与不屈的求索精神,读完后,应该能让我们对自身的知识谱系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科学与中国视角的书,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跨文化的张力。我一直对那种“他者”如何观察和理解我们自身文明的视角非常感兴趣,特别是19世纪那个西方科学、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去接触、消化乃至批判性地吸收这些新思想的。想象一下,当那些关于进化论、电磁学、乃至现代医学的观念第一次涌入传统儒家思想体系的语境中时,那该是怎样一场知识的碰撞与重塑啊!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对具体文献、私人信件或是早期译著的梳理,那种细节里的真实感,远比宏大的叙事来得震撼。书中是否细致地描绘了早期留学生、传教士、或是本土学者在面对这些“奇技淫巧”背后的科学原理时,内心的挣扎与取舍?是全盘拥抱,还是在保留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这种知识转译和文化适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国近现代史缩影。我对那些早期尝试构建“中西会通”知识体系的先驱们的工作尤其好奇,他们的学术路径和最终的成就,无疑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科技进步观有着深刻的启示。

评分

不得不提,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语境时表现出的克制和细腻,是这本书质量的保障。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本身就带着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和种族优越感的烙印。因此,当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这些理论时,他们是如何在“学习技术”和“抵抗思想侵略”之间走钢丝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种微妙的心理斗争,就太成功了。我最关注的是,这种科学引入对中国本土技术传统的冲击究竟有多大?是催生了新的研究领域,还是导致了传统工艺和经验知识的系统性失语?这种“看见”与“被看见”的权力关系,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好的历史研究,不应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那样发生,以及它带来了什么代价”。希望书中能有扎实的论据,来支撑其关于知识主体性构建的论断,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演。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立刻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地谈论“中西科技交流史”的通俗读物,从装帧到引用的注释体系,都透露出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深度。我个人对社会史和思想史交叉领域的探讨情有独钟,所以这本书中对于“科学”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义、被‘中国化’的过程,才是最让我着迷的部分。‘科学’这个词汇本身,在引入初期,它携带的西方霸权色彩和工具理性倾向,与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的认知框架,必然产生巨大的张力。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维多利亚科学’这一限定词的?它指的是纯粹的实验室发现,还是包括了工业实践、帝国扩张背后的技术能力?作者有没有深入分析那些被引入的科学概念,是如何被士大夫阶层重新编码,以适应科举体系对实用知识的传统偏好?这种深层文化结构的互动,远比单纯罗列科学成就来得更有价值,它揭示了一个古老文明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内在的韧性与适应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