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诗三百首
定价:35.00元
售价:26.3元,便宜8.7元,折扣75
作者: 蘅塘退士;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6386593
字数: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中国诗歌文学的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泉,中华文明的瑰宝
鲁迅: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本版《唐诗三百首》在古本基础上,参考近现代所出版的其他版本,共选入唐代诗人七十七位,共计三百二十一首诗,其中五言古诗三十五首,乐府四十五首,七言古诗二十八首,五言律诗八十首,七言律诗五十三首,五言绝句二十九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诸诗配有注释。作者均加以小传,介绍其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词作风格与特色。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朝是中国诗歌的时期。诗歌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唐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佳作累牍,流传下来的多达五万余首。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可称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它既是中华文明的高度浓缩,同时也是中华儿女的情感寄托。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初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的选诗标准为“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n
五言古诗三十三首 n
张九龄 n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开元名相,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诗薮》评价张九龄“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皆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n
感遇1二首 n
兰叶春葳蕤2,桂华秋皎洁3。 n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4。 n
谁知林栖者5,闻风坐相悦6。 n
草木有本心7,何求美人折8。 n
【注解】1张九龄作《感遇》十二首,本诗。2葳蕤(wēiruí):草木枝叶茂盛下垂的样子。3桂华:“华”通“花”。秋天的桂花呈黄白色,如月光。4自尔:自此,自然地。5林栖者:隐居山林的人。6闻风:闻到风吹来的香气,而生爱慕之心。坐:因而。7本心:天性。8美人:这里比喻有权势的人,如君王。 n
其二1 n
江南有丹橘2,经冬犹绿林。 n
岂伊地气暖3,自有岁寒心4。 n
可以荐嘉客5,奈何阻重深6。 n
运命唯所遇7,循环不可寻8。 n
徒言树桃李9,此木岂无阴10。 n
【注解】1《感遇》之七。2江南:长江以南。唐代江南地区比今天地域广泛。本诗作于作者被贬荆州之时,于今天湖北。丹橘:即红橘。3岂伊:岂,难道。岂伊,意为:难道是因为那儿。4岁寒心:耐寒的品质,这里比喻坚贞的节操。典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可:可以;以:用来。荐:进献。嘉客:高贵的宾客,此暗指君王。《尚书·禹贡》中曾提到江南橘为贡品。6阻重深:道路被重重阻塞。7运命:命运。8循环:命运否泰周而复始。寻:追究。9徒言:徒然。树:种植。10阴:树荫。 n
…… n
这本诗集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全新的感悟。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首描绘边塞风光的篇章,那些气势磅礴的景象,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抵人心。读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句子,我能清晰地想象出那份苍凉而又壮阔的美,让人心胸为之开阔。诗中的意象处理得极为精妙,即便是最寻常的景物,经过诗人的笔触,也焕发出了不一样的生命力。比如那些关于月亮的描写,时而清冷,时而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万千种风情。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触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引导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回那份古典的宁静与诗意。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审美情趣,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其中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选篇眼光极其独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最有名”的诗作,而是精心编排,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唐诗的广博与深度。我注意到其中关于哲理思辨的篇章,它们往往以最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最深刻的命题,读后让人陷入沉思良久。例如,那些关于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虽然带着一丝伤怀,但最终导向的是对当下生命的珍视。这对于当下社会中很多人感到迷茫的状态,提供了一种古老的智慧和慰藉。此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复古”,那种带有淡淡的宣纸质感,让人在触摸时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甚至很少用荧光笔去勾画重点,而是习惯于用铅笔轻轻做记号,生怕破坏了这份古朴的美感。这是一本需要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的书,急功近利地浏览只会错过它真正的精髓。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其强大的情感穿透力。它就像一面多棱镜,无论你现在处于何种人生阶段,都能从其中找到与自己心境相契合的片段。当我少年时读它,更多的是被那些豪迈奔放、意气风发的诗句所吸引,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如今,读到那些描述宦海浮沉、归隐田园的篇章时,则多了一份对人生起伏的理解与释然。这种随着个人生命阅历而不断深化的阅读体验,是其他类型的书籍难以比拟的。书中的人物群像也极其鲜明,从盛唐的自信洋溢到中晚唐的沉郁顿挫,仿佛一部浓缩的社会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我常常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在灞桥折柳送别的友人,或者那个在深宫中感叹春光易逝的女子。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是变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真是一部值得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是流传已久的名篇。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作者在选篇上考虑得非常周到,既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有一些相对清冷却意境深远的篇章。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读起来感觉心都静下来了。比如诗人对春天细微变化的捕捉,那种对自然万物生长的细腻观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敏感和诗心。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读”诗,而是开始“进入”诗中所构建的世界。我甚至会尝试着模仿诗中的语气和节奏,在脑海中为这些画面配上相应的音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枯燥的文字活了起来。这本书的注释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典故都有清晰的解释,这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研究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更顺畅地领略到诗歌的真正魅力,而不是被字面意思困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面性”。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入门教材,也可以把它当作是陶冶性情的精神食粮。我特别喜欢对比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演绎。比如咏叹离别的诗,有的是豪迈洒脱,有的是低回婉转,这折射出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心境差异。这种对比阅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解深度。说实在的,现代的流行文化节奏太快了,很多东西转瞬即逝,但这些诗歌却像是时间凝固的琥珀,每一字每一句都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我甚至会把书带到户外,在山水之间对照着阅读,那种天地人合一的感受,是任何高科技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是永恒的,是植根于我们文化血脉之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