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孔子九讲
定价:22.00元
作者: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010611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95kg
编辑推荐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如何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营养,从而使孔子的言行记载得到新的生命,展现新的力量,带来新的启示,学者和媒体都在做着这方面的工作。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一座由专家学者架起的引导广大读者步入孔子思想殿堂的桥梁。这是继《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之后,中华书局推出的一部由儒学专家解读孔子思想的。 全书分为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为官之道、孔子的为师之道、孔子的孝亲之道、孔子的之道、孔子的贫富观、孔子的修养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观九讲,并将讲述孔子和孔子后裔历史地位的“天下**家”一讲附于书后,读者从中可了解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故里的名胜概貌。
内容提要
《孔子九讲》系根据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先生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一,演讲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的风格,讲述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为官之道、孔子的为师之道,孔子的孝亲之道、孔子的之道,孔子的贫富观,孔子的修养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观及孔子后裔“天下家”的历史地位。读者从中可以全面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并汲取宝贵的智慧。
目录
讲——孔子的一生
生于礼坏乐崩的乱世
生命的个转折点——立志求学
职业与追求
如何做到不惑?
做官五年,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
“顺天命”的境界
为“得君行道”而奔波
“天人合德”的信念
既是经师,也是人师
第二讲——孔子的为官之道
孔子的仕途
孔子对学生从政的要求矛期待
从政者的行与止
孔子心目中的楷模
人本治国是高境界
第三讲——孔子的为师之道
从成为好的学生开始
学习贵在真实的内涵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适才适性,造就英才
教育的整体性
教学的高艺术
第四讲——孔子的孝亲之道
孝顺是人性自然的发展
孝顺要怎么做?
父母有过错怎么办?
孝顺的意义是什么?
孝亲的理想
第五讲——孔子的之道
的原则
成为朋友的四个层次
好朋友可以丰富生命的内涵
谨慎戒惕,远离三种坏朋友
友谊贵在久远
第六讲——孔广的贫富观
金钱的正面价值
对财富要有正确认识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乐于道义,谋道不谋食
以适当方式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德行比财富更重要
第七讲——孔子的修养之道
修养的原则
修养的具体方法——自我约束
怡情利于养性
行止合宜的风范
修养身心,先受益的是自己
第八讲——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折衷主义吗?
如何把握中庸之道的“度”?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
第九讲——孔子的公私观
孔子的人本思想
先富后教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君臣、父子观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附讲——天下家
天下家的来历
衍圣公是怎样承袭的?
衍圣公的职责和属官
衍圣公是如何管理孔氏家族的?
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后裔的优待
诗礼传家,英彦辈出
作者介绍
傅佩荣,祖籍上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著作达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近年来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出版《论语》、《孟子》、《》、
文摘
序言
最近沉浸在《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心理侧写》这本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中,收获颇丰。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而是将《金瓶梅》、《红楼梦》等经典作为宏大的社会样本数据库,去分析特定历史阶段下普通民众乃至上层阶级的深层欲望、焦虑与道德困境。作者的功力在于其敏锐的洞察力,他能从那些看似闲笔的日常描写中,精准地提取出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性别关系。例如,书中对宗族制度下“孝”与“欲”的矛盾分析,揭示了在儒家礼教的表皮下,人性中那些难以抑制的张力和冲突。读到此处,我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时代共鸣,因为人性中的某些核心困境,似乎从未随着时间而改变。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扎实,引用的文献和案例相互印证,使得结论极具说服力。它改变了我以往对这些小说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复杂、残酷的社会切片。对于想深入了解明清社会肌理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前段时间迷上了一套关于《宋代文人生活美学》的系列读物,那感觉简直就像是搭乘时光机,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精致的时代。书里详尽地描绘了宋代士大夫们如何将日常生活艺术化、仪式化,那种对“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追求,实在令人神往。它不仅仅是介绍“点茶”、“焚香”、“插花”这些活动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支撑这些活动的深层文化心理——一种在士大夫政治高压下,寻求内心宁静与精神自洽的努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雅集”的描写,那些关于如何选址、如何备席、如何吟诗唱和的细节,都透露出一种对秩序和分寸的极致把握。这种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并非单纯的奢靡,而是一种对抗庸常、确立个体价值的方式。这本书的配图和引文都极其考究,仿佛能闻到宋瓷的清香,听到竹林中的清风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生活中的“效率至上”原则,开始思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失了对“慢”的、对“美”的感知力。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诱惑力的替代性生活范本。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世界河流文明的兴衰密码》的书,简直是打开了地理决定论的全新视角。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宏大,它以尼罗河、两河、印度河、黄河等几条母亲河为线索,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的早期政治形态、经济模式乃至精神信仰。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水管理”与“中央集权”之间关系的论述。作者通过对比古埃及分散式的神权管理与美索不达米亚频繁的泛滥导致的城邦间协作与冲突,清晰地展示了早期国家组织形态的差异是如何根植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之上的。书中的地图绘制精美且信息量巨大,配合着考古发现的最新进展,使得那些遥远的文明图景栩栩如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将历史的偶然性看得过重,而忽略了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由地理和气候所决定的“必然性”力量。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兼具科普的趣味性和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酣畅淋漓,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也让我对不同文明的“路径依赖”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传统哲学史那样堆砌枯燥的理论和人名,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放在了整个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描述得如同精彩的戏剧冲突一般。比如,他对于“名”与“实”的探讨,不是停留在文字游戏层面,而是深入到当时社会秩序重塑的迫切需求中去。我尤其欣赏它对儒家思想内部流变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从孔孟到荀子,再到后世韩愈、朱熹等人如何不断地回应时代挑战、修正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读完之后,感觉对“道”和“德”这两个概念有了更贴合实际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选择。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桥梁,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全书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便是初次接触中国哲学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评分最近阅读了一本关于《后现代艺术中的符号解构》的理论著作,这本书对我理解当代视觉文化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作者没有掉进对具体艺术作品的简单罗列和赞美中去,而是聚焦于“意义”是如何在当代被生产、被消费,以及最终被消解的过程。书中对“原件”与“复制品”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引人深思,它挑战了我们对“真实性”和“原创性”的传统认知。比如,作者分析了诸如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大众符号的机械性重复,来反讽消费主义的狂热,同时也成为了消费主义本身的一部分,这种辩证关系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院派,充满了对理论术语的精确使用,初读时可能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理解了其核心逻辑,看待周围的广告、电影海报乃至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流,都会有一种“拨开迷雾见本质”的清醒感。它教我如何用一种批判性的、多层次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现象,是一本极具思辨价值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