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山录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定价:138.00元
售价:100.7元,便宜37.3元,折扣72
作者:(唐)神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010931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社会、历史等具有 很高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北山录校注》以民国 十年影印行世的本子为底本,对全书做了翔实的注释 ,准确地解决了古籍本身一系列疑难问题,裨益阅读 。
前言
校注凡例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
天地始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八
北山录卷第六
丧服问第九
讥异说第十
北山录卷第七
综名理第十一
报应验第十二
北山录卷第八
论业理第十三
住持行第十四
北山录卷第九
异学第十五
北山录卷第十
外信第十六
后序
北山录後序
附录一 历代主要解题着录
释氏稽古略卷三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
合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二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五
周叔迦释迦艺文提要卷七
北山录跋
附录二 释神清传记资料
宋高僧传卷六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
元昙噩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二三
历代通载卷一五(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师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五着作记第五法华玄笺十卷条
附录三 宋释契嵩撰驳神清文
评北山清公书
传法正宗论卷下驳神清文字
附录四 历代文献徵引北山录文举要
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三引文四条
明方以智药地炮庄卷二引文一条
佩文韵府卷二十七之三引文一条
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最难得的是其结构上的高度清晰和逻辑上的无懈可击。作者显然在写作之前,已经对全部材料进行了彻底的消化和重构,使得全书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的转折都有其明确的指示牌,确保读者不会迷失方向。特别是在处理跨学科的引用时,作者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硬或牵强感,仿佛这些原本分散的知识点,本来就该被组织在一起。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是一个清晰的、经过重新梳理和强化的知识图谱,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笔记和知识碎片。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信息的搜集者,更是知识的架构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个复杂议题的全新、且极其稳固的分析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厚重的古典美学。纸张的选择、字体的排布,都让人在触感上就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阅读体验极佳,字体清晰,注释详实且排版合理,即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也能因为辅助信息的充分,而减少了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可读性”——这里的可读性并非指内容的浅显易懂,而是指作者在处理复杂学术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循序渐进的阐述方式。很多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而这本却像是在品鉴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虽然质地坚硬,但其内蕴的光华和流畅的线条,让人爱不释手。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研究与渴求知识的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学术前沿的风景,却没有被过高的门槛拒之门外。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被那种沉稳、扎实的研究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成果。从目录和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细节的精微把控,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尤其是对于那些早期文献的引用和比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在处理文本考证和义理阐发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拘泥于故纸堆中故作高深,又不失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审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琢磨那些被精心注释过的段落,每一次细读都能带来新的体会。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充当了那个忠实而又睿智的引路人,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深邃而又迷人的知识领域。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对某个具体文本的解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理解经典的有效方法论。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井然有序的叙事结构,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读完这本著作,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某一特定领域知识体系的“补全”意义。它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性空白,提出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大胆推测和审慎论证。在某个章节,作者对某个长期存在争议的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梳理,引用了多方材料,层层剥笋,最终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框架。这种“拨云见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该议题的理解深度。我立刻就想将书中的某些论断应用到我正在阅读的其他相关文本中去检验,这种即时的学术激发感,是衡量一本优秀研究性书籍的重要标准。它不是终点,而是指引我们走向更远方研究的起点。对于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未来引用和讨论中不可绕过的重要参照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行文风格,充满了成熟学者的沉稳与从容。它不追求时髦的“快餐式”传播,而是耐心地铺陈论据,细致地构建逻辑链条。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稍慢,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转折,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作者在论述复杂问题时,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多用“或可视为”“倾向于认为”等审慎的表述,这恰恰体现了对学术严谨性的恪守——承认认知的边界,尊重不同的可能性。这种内敛的力量,远胜于那些夸张的断言。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谦逊的态度去面对知识的浩瀚,如何在既有的成果上谨慎前行。这种学术气质,在这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