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录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北山录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神清 著
图书标签:
  • 北山录
  • 校注
  • 社科基金
  • 古籍整理
  • 文献研究
  • 历史文献
  • 中国古代文学
  • 学术著作
  • 版本研究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3117
商品编码:299095548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山录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定价:138.00元

售价:100.7元,便宜37.3元,折扣72

作者:(唐)神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1010931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社会、历史等具有 很高的资料价值,弥足珍贵。《北山录校注》以民国 十年影印行世的本子为底本,对全书做了翔实的注释 ,准确地解决了古籍本身一系列疑难问题,裨益阅读 。

目录

前言
校注凡例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
天地始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八
北山录卷第六
丧服问第九
讥异说第十
北山录卷第七
综名理第十一
报应验第十二
北山录卷第八
论业理第十三
住持行第十四
北山录卷第九
异学第十五
北山录卷第十
外信第十六
后序
北山录後序
附录一 历代主要解题着录
释氏稽古略卷三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
合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二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五
周叔迦释迦艺文提要卷七
北山录跋
附录二 释神清传记资料
宋高僧传卷六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
元昙噩撰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二三
历代通载卷一五(三十一)北山神清法师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五着作记第五法华玄笺十卷条
附录三 宋释契嵩撰驳神清文
评北山清公书
传法正宗论卷下驳神清文字
附录四 历代文献徵引北山录文举要
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三引文四条
明方以智药地炮庄卷二引文一条
佩文韵府卷二十七之三引文一条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北山录校注》:一部宋代文人生活与思想的深度解读 《北山录校注》并非一部讲述宏大历史事件或奇幻故事的书籍,它所呈现的是一幅细腻而生动的宋代文人生活图景,以及隐藏在这幅图景背后更为深邃的思想脉络。本书以宋代文学大家宋祁的笔记体著作《宋景文公北山集》为底本,通过严谨的校勘与细致的注释,力求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可感的北宋士人世界。 溯源与拨正:校勘的价值 《宋景文公北山集》作为宋代笔记文学的重要代表,内容驳杂,涉及宫廷秘闻、士林轶事、文人唱和、风俗见闻,乃至对人生、命运、历史的零星思考。然而,历经岁月流转,原书讹误、脱漏之处在不同版本中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其原貌的呈现与研究的深入。 《北山录校注》的首要任务便是“校”。编著者穷尽所能,搜集、比对了现存的各种《北山集》刻本、抄本,如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等,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梳理比对。这一过程如同考古发掘,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辨析真伪,剔除谬误,考订异文,力求恢复宋祁原著的本来面貌。例如,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版本可能出现细节上的差异,编著者会通过文献考证,结合其他史料,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事实,或者哪个版本可能承载了更早的、更原始的信息。这种“校”的工作,看似枯燥,实则为后续的“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注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注”则是对校勘成果的进一步阐释和延伸。编著者并非简单地解释字词的含义,而是着眼于对原文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挖掘和解读。这包括但不限于: 人物考证:书中提及的众多人物,有的是史书有载的名臣宿将,有的是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士大夫,也有不少籍籍无名的布衣学士。注释不仅会交代其生平事迹、官职爵位,还会深入挖掘其与宋祁的关系,他们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圈中的地位与影响。例如,对于一些官职名称,会详细解释其在宋代官制中的具体职能和层级;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文人,则会搜集其零散的诗文,勾勒其大概的形象。 事件梳理:书中记载的许多事件,如政治斗争的侧影、科举考试的细节、士人间的交往与应酬、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风俗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北山录校注》会结合当时的史籍、文集,对这些事件进行考辨,明确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宋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政治生态。 典故溯源:宋代文人学养深厚,遣词造句常引经据典。《北山录校注》会追溯这些典故的出处,解释其在原文中的含义,以及作者借此所要表达的意图。这不仅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也能展现宋代士人的阅读史和文化传承。 风俗民情:书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宋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如服饰、饮食、节庆、婚丧嫁娶、娱乐活动等。《北山录校注》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尽可能还原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填补史书对此类记载的不足。例如,对于一些特殊的称谓、器物、药物,会考证其来源和用途,使读者对宋代的物质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 思想观念:《北山录》虽非哲学专著,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宋代文人的普遍心态和思考。《北山录校注》会尝试从字句的解读中,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士人对人生价值、功名利禄、仕途坎坷、品格操守等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情感困惑。 走进宋代文人之心:思想的深度 《北山录校注》并非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形”的层面,它更着力于挖掘其“神”——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文人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的时代。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文人所面临的复杂处境:既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仕途荣耀,也有“乌台诗案”般的政治风险;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有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妥协。 通过对《北山录》的深入解读,《北山录校注》试图呈现以下几个层面的思想内涵: 对“达则兼济天下”理想的体认与挣扎:宋代文人普遍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熏陶,将为国效力、匡扶社稷视为人生最高价值。然而,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们的理想往往面临严峻的考验。书中对许多政治事件的记述,以及文人间的交往,都隐约透露出他们对权力斗争的观察、对自身命运的思考,以及在坚持原则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摇摆。 对“经济”与“名节”的权衡:宋代士人身处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科举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但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官场的倾轧。书中对科举制度的细节描绘,对官员升迁贬黜的记录,都反映出文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煎熬与选择。同时,对于“名节”的看重,也体现在他们对待名誉、声望以及个人操守的态度上。 文人之间的雅集与唱和:宋代文人雅集的风气盛行,通过诗词唱和、宴饮游赏,他们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北山录》中关于文人聚会、诗题赠答的记载,不仅是当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文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艺术品鉴以及思想碰撞。编注者会从这些看似闲适的文字中,解读出文人之间微妙的关系网,以及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呈现:除了宏大的叙事,《北山录》更包含许多个体生命经验的细节。例如,对疾病的恐惧、对亲情的眷恋、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在困顿失意时的消沉与反思。这些零散的、看似琐碎的记载,却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得以窥见宋代文人真实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作为个体生命的温度。 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宋代经历了数次北宋与南宋的更迭,加之社会变迁频繁,使得文人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北山录》中偶发的对命运、生死、世事变迁的感慨,都体现了他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思考。编注者会尝试将这些片段性的思考,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如佛、道思想对士人的影响)相结合,进行更全面的解读。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北山录校注》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对宋代文学、历史、社会、思想等多个领域的深度研究和贡献。它不仅为宋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可靠的文本依据,也为理解宋代士人阶层的社会功能、政治参与、文化建构以及思想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视角。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北山录校注》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编注者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条理清晰。通过详实的注释,读者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宋代文人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甚至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当下人也能产生共鸣的思考。 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北宋时期一个精英群体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与时代互动。它不是关于英雄传奇,而是关于一群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阅读《北山录校注》,就像与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促膝而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个遥远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一群鲜活的人物。这本书,是一次深入宋代文人心灵的旅行,一次触摸历史肌理的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最难得的是其结构上的高度清晰和逻辑上的无懈可击。作者显然在写作之前,已经对全部材料进行了彻底的消化和重构,使得全书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步的转折都有其明确的指示牌,确保读者不会迷失方向。特别是在处理跨学科的引用时,作者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生硬或牵强感,仿佛这些原本分散的知识点,本来就该被组织在一起。读完后,合上书本,脑海中留下的是一个清晰的、经过重新梳理和强化的知识图谱,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笔记和知识碎片。这表明作者不仅是信息的搜集者,更是知识的架构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这个复杂议题的全新、且极其稳固的分析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厚重的古典美学。纸张的选择、字体的排布,都让人在触感上就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阅读体验极佳,字体清晰,注释详实且排版合理,即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也能因为辅助信息的充分,而减少了查阅其他工具书的麻烦。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可读性”——这里的可读性并非指内容的浅显易懂,而是指作者在处理复杂学术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和循序渐进的阐述方式。很多学术著作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而这本却像是在品鉴一块经过精心雕琢的玉器,虽然质地坚硬,但其内蕴的光华和流畅的线条,让人爱不释手。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研究与渴求知识的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学术前沿的风景,却没有被过高的门槛拒之门外。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被那种沉稳、扎实的研究气息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的成果。从目录和引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资料时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细节的精微把控,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尤其是对于那些早期文献的引用和比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作者在处理文本考证和义理阐发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拘泥于故纸堆中故作高深,又不失学者应有的严谨与审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反复琢磨那些被精心注释过的段落,每一次细读都能带来新的体会。它更像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充当了那个忠实而又睿智的引路人,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深邃而又迷人的知识领域。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在于对某个具体文本的解读,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理解经典的有效方法论。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井然有序的叙事结构,让人由衷地敬佩。

评分

读完这本著作,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某一特定领域知识体系的“补全”意义。它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性空白,提出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文献基础之上的大胆推测和审慎论证。在某个章节,作者对某个长期存在争议的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梳理,引用了多方材料,层层剥笋,最终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框架。这种“拨云见日”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读者对该议题的理解深度。我立刻就想将书中的某些论断应用到我正在阅读的其他相关文本中去检验,这种即时的学术激发感,是衡量一本优秀研究性书籍的重要标准。它不是终点,而是指引我们走向更远方研究的起点。对于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未来引用和讨论中不可绕过的重要参照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行文风格,充满了成熟学者的沉稳与从容。它不追求时髦的“快餐式”传播,而是耐心地铺陈论据,细致地构建逻辑链条。初读时可能会觉得节奏稍慢,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转折,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作者在论述复杂问题时,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语言,而是多用“或可视为”“倾向于认为”等审慎的表述,这恰恰体现了对学术严谨性的恪守——承认认知的边界,尊重不同的可能性。这种内敛的力量,远胜于那些夸张的断言。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谦逊的态度去面对知识的浩瀚,如何在既有的成果上谨慎前行。这种学术气质,在这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