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定价:268.00元
作者:李文华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222539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有责任将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所开展的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既为未来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也从一个侧面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 》全书共分为4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建设的指导原则与理论基础;第2部分为重要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分别讨论了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同时也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第3部分为生态建设实践,分别就中国生态示范区建设实践、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以及典型地区生态建设实践展开讨论;第4部分为生态建设相关问题讨论,分析了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和全球变化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为“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项目图书,同时入选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内容提要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化剧烈的背景下,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经济�采�态�采缁岣春瞎叵担�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一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书基于生态系统保育的相关理论,对我国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建设、相关生态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参考性,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生态学会顾问,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曾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10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理事,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森林生态、自然保护、生态农业与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上世纪 80年代,组织领导了横断山和西南四省(区)资源开发项目,为西南资源开发和国家建设重心的西部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筹建了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试验站,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研究,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树立了样板,被称为生态建设的“千烟洲模式”; 领导开展了“CERP生态学研究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攀登计划课题“青藏高原农牧复合优化模式”、国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国合会项目“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等,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了系统研究;担任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的科学顾问或科技委员,参与指导了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实践工作。
单独和合作出版论著与论文集20余部,单独和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先后获得1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在国内外获得多项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授予“为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用一种柔和的绿色为主色调,点缀着几片飘逸的叶子,隐约还能看到山峦的轮廓。这让我第一眼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话题很关注,总觉得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更加和谐。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生态系统保育与生态建设》恰好触及了我的核心关切,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和实用的方法。特别是“生态建设”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的层面,更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是对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有力回应。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具体实践,是否会涉及一些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否存在一些值得警醒的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对如何更好地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共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中国广袤土地上生态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忧患意识。书中对一些地区的生态退化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例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不禁感到一丝沉重。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问题本身,而是用一种充满建设性的态度,详细阐述了各种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策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植被恢复和湿地保护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论证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书中也提到了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例如遥感技术、基因技术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未来生态修复的希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态建设并非易事,它需要长期的投入、科学的规划以及跨部门的协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也对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著作。作者的论述严谨,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区域性生态建设模式的探讨,作者根据不同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这体现了作者的全局观和前瞻性。例如,在描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时,作者强调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而在描述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态建设时,作者则侧重于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书中对政策法规的解读也十分到位,让我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很高,对于研究中国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政策的人士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只是觉得这个主题比较符合我的兴趣。但没想到,它给我带来了如此大的惊喜。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虽然是在讲述严肃的科学话题,但却一点也不枯燥。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章节,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濒危物种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保护每一个生命的意义。书中也穿插了一些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感悟,这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而不是冰冷的科学理论堆砌。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作者一起在中国的山川河流间漫游的旅程,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也思考着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份宝贵。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生态建设”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以前总觉得生态建设就是种树、治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是一个更加宏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生态廊道、生态补偿、生态旅游等多种生态建设的模式和理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将生态建设上升到了文明的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生态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更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书中提出的许多建议,虽然有些听起来很理想化,但我认为正是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才能推动我们不断前进。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