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论语 真解
定价:58.00元
售价:49.3元,便宜8.7元,折扣85
作者:丁启阵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6414415
字数:
页码:4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适读人群 :古典文化国学爱好者
1.名家精品,作者对孔子的研究是主要基于《论语》,同时兼顾其他,对孔子的分析真实可信。
n2.历史深度和语言可读性兼顾,本书对孔子和他所处的时代做了生动的再现。
n《论语 真解》是作者基于《论语》并参考其他古典文献,对孔子做了具现代意义的生动分析与介绍,对孔子的喜怒哀乐、生活状态尤其是所处时代做了栩栩如生的描绘。是广大读者理解孔子和古典文化的上佳读物。
n丁启阵,浙江临海人,现居北京。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以读书、教书、写书为业。学术研究,始于绝学——音韵学,而杜甫,而诗词,而文人士大夫生存史,而孔门、《论语》,不断开疆拓土,已出版专著十余种;文艺写作,由杂文,而文史随笔,而时事感慨,而乡村游记,驰骋于新旧媒体二十年,先后于多家报刊网络开设专栏,各门户网名博,作文三千篇,点击量过亿,出版随笔散文集两种。写作看重两点:一是见解新颖,二是文字清新。知者评曰:其为人沉潜敏捷,其作品新意迭出,妙趣横生!
n学而
n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n《论语》开篇句,“学而时习之”,历来的讲解都难以令人信服。朱熹解释为“学(效法)之不已,如鸟数飞”。后人多解释为,学习一样东西,然后时常或定期,去复习,练习,实习。不断重复、原地踏步的学习,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n南怀瑾先生意识到了把“习”字理解为复习、练习、实习的扞格不通,但是,他所提出的“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的解读,也未免太缠绕了些。除了把“学”和“习”的意义搞混乱之外,“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也无法交代。
n孔子不会笨到提倡无效益的原地踏步式的学习、练习或实习;这样的教学理念,肯定是无法招收到弟子的。
n有人企图打擦边球,把“习”讲解为“实践”。这个擦边球,显然是打出界外了。表示实践意思的,古汉语中有“践”,有“行”,“习”字没有这意思。
n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习”字的理解上。前人之所以那么讲,是因为他们的思路都被《说文解字》束缚住了。《说文解字》对“习”字的解释“鸟数飞也”。意思是,小鸟学习飞翔时,不断重复飞起、落下的动作。《说文解字》的这个解释没有错,它说的是“习”字的原始意义。《国语·鲁语下》的“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中,“习”字是“复习”的意思。但是,《论语》中的这个“习”字,或者说,孔子口中的这个“习”字,用的已经不是它的原始意义了。
n《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一个孔子学习鼓琴的故事:“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参考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十天里没有进步。师襄子说:“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答道:“孔丘已经熟悉乐曲了,但还没有掌握节拍。”稍后,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它的节拍,可以往下学了。”孔子说:“孔丘还没有熟悉它的内容。”稍后,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悉它的内容,可以往下学了。”孔子说:“孔丘还没有领悟出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人。”)。
n《孔子家语·辩乐解》也记载了此事,文字略有不同。但是,“学”“习”二字的使用情况,跟《史记》一样。“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已习其数”,“已习其志”。
n由“习”数(节奏)、志(内容),到人(曲子所表现的人物)。后,孔子领悟到,自己学习的琴曲原来是《文王操》,曲子表现的人物是周文王。
n显然,这里的“习”字是掌握、熟悉、领悟之类的意思。“学”是“习”的手段,“习”是“学”的结果。春秋时期,或者说孔子的语言体系里里,“习”字已经有了掌握、熟悉、领悟的意思。
n学习知识或技能的时候,能够按时掌握、熟悉、领悟它,这才是快乐的事情!
n《为政》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人认为是孔子的口述自传,其实也不妨把它看做孔子以十年为期的“学而时习之”。三十岁开始,每十年“习”(修炼)至一个境界。
n“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现在被用在接待远方宾朋的场合,是一句客套话。孔子口中的“朋”,当然不是普通的宾朋。历来有同门、同类、志同道合者、爱慕者、知己等的说法,这些说法当然不能说都是错的,但我认为,均失之宽泛。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弟子,主要指像颜回那样的弟子。
n身为民间办学的先驱人物,无论是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还是作为宣传礼乐治国思想的事业寄托,孔子首先面临的是招生的难题。没有学生,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招生都是孔子焦虑的问题。
n……
这本《论语真解》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留白和庄重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能读完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了壶热茶,才翻开第一页的。坦白说,一开始我对“真解”这两个字是有些保留的,毕竟流传千年的经典,想要“解”出前人未曾道出的新意,难度不小。然而,作者在导读部分就展现了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他没有过度拔高孔子的地位,而是将他还原成一个在乱世中努力思考、实践的“人”。这种处理方式非常亲切,让我很快就进入了阅读状态。尤其是在阐释“仁”的这一章节,作者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将“仁”拆解成了多个可操作的行为准则,比如对待长辈的孝、对待朋友的信,以及在为政时的克己复礼。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功力,让人读起来茅塞顿开,觉得那些原本高悬在庙堂之上的圣贤教诲,突然落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以触摸和实践了。这种细腻的解读,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从装帧和制作工艺的角度来看,《论语真解》也体现了出版方的一份匠心。纸张的选取上,它选用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来说至关重要。装订上采用的是锁线胶装,翻开时书页可以平摊,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读到跨页的图表或引文也能一目了然。另外,书后的索引做得极其详尽,涵盖了关键词、人名和章节编号,方便读者进行快速定位和专题研究,这对于我这种有做笔记习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实体质量配得上其内容的厚重,它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产品。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它提醒着我,在浮躁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清晰、恒久的思想财富等待我们去挖掘和珍视。
评分我通常阅读传统经典时,最怕的就是那种堆砌晦涩文言、让人望而生畏的注释。但《论语真解》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就像一个极其耐心的老学究,但又不是那种令人打瞌睡的类型。作者在翻译原文时,明显下了大功夫去考量词语在两千多年前的语境,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现代汉语的对应词。举个例子,书中对“君子”的定义,摒弃了我们现在习惯性的“有学问的人”的简单理解,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道德操守和对自我修养的要求,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典故来佐证,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理想人格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被塑造和追求的。更值得称道的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正文、注释、作者的阐发,三者之间的留白和排版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强,不会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压迫。我甚至发现,即便是不完全理解某个章节,也可以先跳过深入的分析,只看核心的翻译和作者的总结,然后再回头深挖,这种可选择性的阅读深度,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我觉得体现在它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关照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焦虑感是常态。《论语真解》虽然讲解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但它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安顿内心、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常——却从未过时。作者在解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笔锋一转,谈到了现代人学习的功利性与孔子强调的学习之于心性的滋养之间的矛盾。他提醒读者,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文凭或升职,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和自洽。这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所缺乏的。我读到关于“吾日三省吾身”的部分时,深有触动,反思自己过去一周的言行举止,发现许多小小的过失和不当之处,竟然都能在圣人的教诲中找到修正的方向。这种自我审视的工具性,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面时时警醒自己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真解”之处,还在于它敢于直面传统经典在现代诠释中的争议点。我注意到,作者并未采取一味推崇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而是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批判性继承。比如,在讨论到“礼”的约束性时,作者没有回避古代礼制中可能存在的僵化和等级色彩,而是将其与现代社会契约精神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保留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尊重与秩序感的同时,剔除其束缚个性的糟粕。这种辩证性的论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度的文化自觉。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不同解读角度,甚至会拿这本书与其他版本的《论语》进行对照,发现《论语真解》的论证逻辑更为严密,论据也更加充分。它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既维护了经典的思想价值,又确保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国学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