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吕思勉讲国学 贰
定价:29.80元
作者:吕思勉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2279569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中生,大学生,白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吕思勉先生,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n
国学大师全面完整的国学经典 n
民国时期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 n
切合今人实际的国学入门读物
内容提要
本书整理汇集了吕思勉先生《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史学与史籍》《国学概论》《吕思勉文史四讲》等经典著作中关于国学的内容,是民国时期指导青年学子阅读国学的开示门径之作,堪称一部全面完整的国学巨著。作者观点,论述严谨,考证精详,实为不可多得的国学入门佳作。
目录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史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与陈寅恪、陈垣、钱穆一同被后人推重为“现代四大史学家”。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文摘
研究历史之目的 n
“现在不能说明现在。” n
历史者, 所以求知社会之所以然, 必注重于文化—不可偏重一二端。 n
“现在不能说明现在。”常称于今世之史学上。夫历史者,为一种社会科学。为世故人情之较深切之常识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经验,恒不能顾及全部,见其大者。必当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为一。人多信任故知,鲜任新交,苟不得已,亦必探求新交之履历。此何故者?盖现在所以为如此之人,非偶然之事,亦非起自现在。其深受过去种种之影响,而为已往历史所规定矣。固不能以现在说明之。任故知,求新交之履历,不外知其过去而已。社会亦如是,研究历史,即研究过去社会之事实,所以求知现社会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此则所以研究之理由也。 n
n
何谓文化 n
文化之定义,研究史学与社会学者,各有不同,大别之可分为二:(1)视文化之范围过狭。仅以学术、文学、美术、宗教等为文化。若文化人、文化事业等名词,颇通行于社会,成文化之通俗意义。实则不然。盖社会之种种,不在狭义文化中者颇多。仅注意学术等一方面,即不能将社会作为整个的研究。(2)视文化之范围过广。凡一切人为之事,概谓之文化现象。其意即谓有意的。然有意之事,不仅人为,一切生物之所为,亦莫不有意。既不闻有动物文化等语,则凡属有意之举动,亦不能谓之文化现象。今依据相当之理由,折中言之,而得以下之文化定义。 n
人的特色,使用工具,故不待机体的进化。其所以能使用工具,由于:(1)手足分工。(2)手之拇指与余指相对。又人之脑特别发达,能构成概念。人之发音器官发达,能造成繁之语言—其扩大者为文字。故人不但能改变自己以适应于环境,且能改变环境使适应于自己,是谓控制环境。又人系一种社群动物A,凡事皆以群力为之。—此为人与猿极重要的区别,几与四手及手足之区别相等,因猿之群居本能,比之于人,殊不足数。 n
文化者,人有特殊之禀赋,能制造使用工具,有良好之交通工具(语言)所造成之控制环境之共业A。因而人之行为纯粹从机体来看,不在文化范围之内。但人之行为之殆全部机体都只供给能力,其以何形式而出现,几全视乎其文化。故文化之范围极广。 n
前人以为天下之事,一动一静,故社会亦一治一乱,为不易之真理。实则其过重视机体,而混机体与纯机体为一。盖整个社会可以此动而彼静,一治一乱,仅能谓之社会之病态。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是炉火纯青,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它的魅力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精准,没有半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选用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但这种精准并非冰冷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通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张力。例如,在论述古代文学思潮的演变时,文字像是流淌的音乐,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完美地烘托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心境。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出来,绝非靠堆砌华丽辞藻来营造的“假繁荣”。它更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不加粉饰,却又美得令人心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享受的,让人忍不住一气呵成,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或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
评分与其他泛泛而谈的国学入门读物不同,这本书在细节的把握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位思想家的生平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据,但奇怪的是,这些详实的资料和数据却从未让人感到枯燥或负担。他懂得如何将这些“硬核”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之中,使其成为丰富故事背景的佐料,而非喧宾夺主的主体。例如,在介绍某一学术流派的形成时,他会细致描绘当时的社会风气、士人的生活状态,乃至气候变化对人们心态的影响,这种全景式的描摹,让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真正“活”了起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全貌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全书的可靠性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有分量的文化读物之一。
评分初读这套书时,我完全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识气息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说教,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在冬日暖阳下,缓缓为你道来那些历史的烟云和文化的精髓。他总能找到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古代智慧,用最贴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和案例展现出来。比如,谈及某个朝代的政治体制,他不会仅仅罗列官职名称,而是会深入剖析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存哲学和道德困境,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如同身临其境,与古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辨析,总是那么鞭辟入里,既不偏袒,也不含糊,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每一种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核心价值,让人读完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将“学问”转化为“智慧”,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思考世界和审视自我的新工具。
评分这套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知识的灌输,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拓荒”。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探索那些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深层价值。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极大地感染了我。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参与历史的思考,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优缺点,保持着一种必要的距离感和清醒度,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或贬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某个观点对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书中的许多论述,仿佛是跨越了千年的回响,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这是一种非常“重”的阅读体验,它要求你投入心神,但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洞察世事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概念是存在畏难情绪的,总觉得它们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大众理解的单元。作者的逻辑构建能力极其强大,他总能预判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提前用最清晰的脉络予以解答。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全书的知识体系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推动着读者不断深入探究。它不是那种只适合象牙塔里学者的著作,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那些对国学有兴趣但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人,也能安全且愉快地航行在知识的海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掌握了一套全新的思维模型,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能力提升,是我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