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花间集校注 | 作者 | 【后蜀】赵崇祚、杨景龙 校注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4255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花间集》,对后世词坛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花间集》成书于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0),在此后千年的传播史上,出现了较多版本,但迄无一个较为完善的的校注本行世,这对《花间集》的阅读,尤其是对于《花间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花间集校注》包括校勘、笺注、疏解、集评、附录等内容,弥补了词学研究领域的这一缺。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最近沉迷于历史典籍的考据与梳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称得上“严谨”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决了不少研究上的痛点。作者在校注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实在令人敬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争议较大的词句比对,发现其引用的旁证材料之丰富、考证逻辑之缜密,远超我预期的水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异文,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版本产生差异的历史背景、抄写习惯甚至地域音韵变化,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模糊不清的文本细节变得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详尽的注释,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古人在特定语境下精确的思维脉络。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文本底层、探究其流变脉络的学者或者资深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文本,更是一套严谨的治学范本,它教会你如何去‘看’一本书,而不是仅仅‘读’一本书。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对耐心的考验,但这种“考验”却是带着回报的。它要求你慢下来,真正沉浸到古人的世界里去。我发现,当我强迫自己不去急着翻阅注释,而是先在原文中揣摩,然后对照校注者的细致分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内容,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慢食”。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在你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时候,又会用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异文对比,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一些涉及到古代礼仪或典故的解释时,那种细致到位的还原。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校对,更是对一种逝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温柔重建,每一次的研读,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私密的、深刻的对话。
评分从收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单是一册工具书,更像是对特定文化遗产的一次精美“再造”。尤其让我惊喜的是,随书附赠的几篇导读性质的附录,它们没有直接参与到主体文本的校勘中,但却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梳理了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接受情况,以及校注工作本身所面临的挑战与成就。这些附录虽然篇幅不长,但立意高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帮助我们迅速建立起对原著的整体认知框架。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服务于“考证者”,也同样适合“初探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术”的精微,更有“道”的开阔,这种兼顾深度与广度的编辑思路,使得这本书在同类出版物中具有了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廉价纸张,而是带有微微的肌理感,让人忍不住想多翻阅几遍。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是古籍的校注本,但并没有做成那种一板一眼的古董模样,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审美,配色沉稳又不失雅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精品。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辑的专业素养,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字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阅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时,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在版式设计上,校勘记和注释部分的处理非常人性化,既没有喧宾夺主地占据主要阅读区域,又能在需要时方便地查阅,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精细考量,在许多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对于我这样热爱传统文化、又注重阅读实感的读者来说,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高贵的气息,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仿佛预示着一次高质量的文化之旅。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学术性极强的校注本是抱有一丝敬畏甚至畏惧的,担心内容过于艰深,难以亲近。然而,这本书的整体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这大概是它最成功的地方之一。虽然内容涉及专业的文献学知识,但校注者在阐述复杂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是如此的清晰流畅,逻辑衔接自然得像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文化爱好者,也能跨越门槛,领略到原著的精髓和校注的智慧。每当遇到难点,注释总能及时、精准地提供背景信息或者语义解析,绝不卖弄学问,真正做到了“解读者之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挫败感,让我能够保持阅读的兴致,一步步深入到文本的核心魅力之中,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获得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