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应急科普丛书:你了解地震吗
定价:6.00元
作者:邹文卫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2379
字数:
页码: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应急科普丛书:你了解地震吗》针对地震灾区民众的实际需要,以问答的形式,解答了公众为关心的抗震救灾11个方面的问题。地震篇共包括11个分册,分别是:《你了解地震吗》《地震避险自救》《震后紧急救援》《震后应急管理》《震后心理康复》《震后骨伤处理》《震后疾病防治》《震后防疫常识》《震后次生灾害》《震后民居重建》《震后农业恢复》。
目录
构造地震是怎么发生的?
造成其他地震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哪些国家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为什么?
什么是断裂带,什么是活动断裂?
我国主要的活动断裂带有哪些?
我国地震频发的地区在哪里?
地震灾害会有多么严重?
地震能够预报吗?
地震会有哪些前兆?
什么是小震、中震、大震和余震?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和等震线?
地震震级与地表烈度是怎样确定的,两者有何相关关系?
地震震级是如何划分的?
何谓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中国有哪些地震研究机构?
我国对地震预报发布有哪些具体规定?
什么是地震观测?
观测地震的仪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什么是地震预警系统?
如何正确识别地震传言?
我国的地震灾害是如何分类的?
我国地震灾情特点有哪些?
地震原生灾害有哪些?
地震次生灾害有哪些?
地震诱发灾害有哪些?
世界上已发生过的大地震是几级?
百年来中国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
20世纪世界范围发生过的大地震有哪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理解过的世界。我一直以为,地震只是电视新闻里偶尔出现的字眼,是遥远的、和我无关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地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就潜藏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随时可能苏醒。书中对地震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板块运动、断层破裂这些复杂的概念。读到地幔对流如何驱动板块漂移,以及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如何积蓄,我才明白,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进行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地壳芭蕾”。作者还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地震,比如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这让我对地震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大地在摇晃”。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地震波的讲解,P波、S波、面波,它们如何传播,又如何被我们感知。这种对微观机制的细致描绘,让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强大的能量如何在地球内部穿梭。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带领我走进地震的世界,让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对这个领域有了基本了解的人。我不再害怕听到“地震”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真的了解我所居住的环境吗?地震,这个我们避无可避的自然灾害,似乎总是以一种不确定的、神秘的方式出现。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地震的发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虽然我们无法精确预测,但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其背后的机制。书中关于地震预测和预警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闪光。虽然目前的预测技术还存在局限性,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地壳形变、地壳应力、地下水变化等多种因素,力图找到蛛丝马迹,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关于地震预警系统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减轻地震灾害中的巨大作用。当警报响起,我们有几秒钟甚至几十秒钟的时间来采取避险措施,这对于生命安全来说至关重要。我了解到,预警系统通过接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的疏散和避险争取时间。这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也更加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来提高我们的防御能力。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对”的转变,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救命指南”,让我从一个面对地震手足无措的普通人,变成了一个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有准备之人”。在书中,我学到了太多太多在紧急情况下至关重要的知识。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作者详细讲解了“趴下、掩护、抓牢”的动作要领,以及如何在室内、室外、学校、商场等不同场景下进行自我保护。我仔细地记下了如何在地震中保护头部,如何躲避掉落物,以及在摇晃停止后如何安全撤离。书中还列举了很多生动具体的案例,比如在地震中,有些人因为惊慌失措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反而让自己身处险境。而那些冷静应对、遵循科学方法的人,则大大增加了生存的几率。这让我明白,知识就是力量,尤其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此外,书中关于地震后的急救知识和避险策略也让我受益匪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如何进行简单的包扎止血,如何在废墟中发出求救信号,这些技能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命。我还学到了如何准备地震应急包,里面应该包含哪些物品,以及如何妥善保存。这本书让我感觉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能够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线生机的“行动者”。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地震本身的科普,更是一种对生命敬畏和责任感的启迪。我一直以为,灾难离我非常遥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灾难的亲历者,也都有责任为减少灾难的影响贡献一份力量。书中关于地震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地震的破坏力远不止于瞬间的摇晃。它可能摧毁家园,改变地貌,甚至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给幸存者带来的心理创伤,也需要长期的关注和疗愈。这让我对那些经历过地震的人们充满了同情和敬意。我开始思考,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如何为防震减灾做出贡献。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支持相关的科研项目,甚至参与志愿者的培训,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防震减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和潜在的行动者。这种责任感的提升,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为我解开关于地震的谜团。从最基础的“什么是地震”,到深入的“地震的科学原理”,再到实用的“如何应对和避险”,每一个章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让我能够轻松地吸收信息,并且逐渐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复杂概念时使用的比喻和类比,比如用“掰饼”来形容板块的碰撞,用“打鼓”来比喻地震波的传播,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而且,书中并没有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科学家的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也让我对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了解到,正是无数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对地震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把我带入了地震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地震不再陌生,也不再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晰的认知和一种主动学习的意愿。我甚至开始主动去关注相关的科学新闻,和身边的朋友分享我学到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