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安年,李炬 著
图书标签:
  • 华工
  • 铁路
  • 美国历史
  • 移民史
  • 劳工
  • 历史研究
  • 口述历史
  • 华人
  • 太平洋铁路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06895
商品编码:2990659073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定价:298.0元

作者:黄安年,李炬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3206895

字数:55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探寻华工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足迹,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修路缘由;开路先锋;探寻足迹;缅怀道钉。展现了华工参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困难时期和*艰巨地段的兴建过程,也展现了华工作为完成太平洋铁路基础性工程的主力军的真实生活。
  该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精选具有历史和探询价值和品质好的照片近600幅。本书采用的图片多经作者反复对比考察。作者李炬四次探寻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对照历史老照片进行再拍摄,开创了新旧历史图片对比研究美国铁路华工的新思路。本书兼具可读性、知识性、资料性。

目录


作者介绍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美国史、世界现当代史教学和研究。出版著、编、译作等30多部,如《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中英文版)《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2009)等。2002年4月以来创办学术交流网。2007年3月以来黄安年的1.4万篇,照片10万余张,累计登陆人次超过2300万。
  李炬,自由摄影师,历史影像研究爱好者。2012年10月驾车沿铁路从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到犹他州首府盐湖城,访问沿途与铁路相关的历史博物馆、历史学会,在铁路沿线拍摄了大量照片。
  2013年9月,再次沿铁路从旧金山到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第二次寻觅、拍摄、纪录150年前修建铁路的华工足迹。
  2014年5月,作为志愿者,为铁路华工故乡的《南方日报》记者实地采访做向导,从旧金山驾车到盐湖城,10多天连载报道铁路华工的历史,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了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历史往事。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历史研究著作的详细简介,它与您提到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并无关联: --- 书名:《帝国疆域的重塑: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对中亚地区的战略布局与冲突》 作者: 詹姆斯·哈灵顿 (James Harrington) 出版社: 牛津大学出版社(虚构,用于模仿严谨学术风格) 页数: 约 680 页(含索引与附录) 定价: £45.00 --- 内容简介 《帝国疆域的重塑: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对中亚地区的战略布局与冲突》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维多利亚时代中后期,英国帝国主义扩张野心与地缘政治现实激烈碰撞的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叙事,深入剖析了当时英国如何通过军事威慑、外交渗透、商业拓展乃至文化代理人网络,试图构建起一道抵御俄国沙皇扩张的“有形与无形屏障”——即著名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在南亚次大陆边缘的复杂演进。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中亚地区在1840年至1878年间,并非仅仅是英俄两国角力的“缓冲区”,而是一个充满内部动荡、文化张力与地方权力重组的动态场域。英国的战略部署,从对阿富汗的早期干预(特别是第一次英阿战争的深层教训汲取)到对波斯(伊朗)内部事务的深度参与,其驱动力远超单纯的边境安全考量,而更多地指向了对印度经济命脉的绝对控制权,以及维护其全球贸易霸权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观念的形成与战略视野的拓宽 (1840-1857) 作者首先考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解体前后,英国决策层对“东方威胁”认知的转变。哈灵顿教授细致梳理了情报报告、议会辩论记录以及军方将领的私人通信,揭示了“地缘恐惧”如何被体制化为国家战略。重点分析了早期“侦察者”(Pundits)在喀什米尔、拉达克和兴都库什山脉的秘密测绘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对潜在入侵路线和当地部落政治结构的系统性摸底。这一部分特别关注了印度总督麾下的秘密机构如何首次尝试对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施加间接影响。 第二部分:边境的拉锯与军事干预的困境 (1857-1870) 1857年的印度民族起义对英国的中亚战略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作者指出,这次起义不仅暴露了英属印度内部的脆弱性,也促使伦敦更加依赖“前沿防御”策略。本部分深入研究了英国在普什图边境的“坚实前沿”(Forward Policy)的早期实践,包括对部落联盟的军事惩罚和建立前哨站的尝试。哈灵顿认为,这一时期的军事行动往往陷入“越境惩罚—引发更大反抗—需要更深干预”的恶性循环,凸显了维多利亚时代军事技术优势与复杂山地政治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第三部分:外交的迷宫与经济的渗透 (1870-1878) 本书的下半部分着重于外交手段的运用,特别是英国试图利用波斯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来制衡俄国南下的努力。通过对外交档案的细致解读,作者揭示了英国在德里会议(Delhi Durbar)之后,如何通过向波斯提供“保护性贷款”和关键军事顾问,实质性地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赫拉特(Herat)的独立性或亲英倾向。此外,本书详细分析了苏格兰和印度商会如何利用新兴的电报线路和羊毛贸易,在中亚内陆建立起非官方的经济影响力网络,这些网络有时比正规的军事存在更具韧性和渗透力。 第四部分:文化代理人与知识生产 与其他侧重军事和政治分析的著作不同,本书一个显著的贡献在于对“知识的帝国主义”进行了考察。哈灵顿详细阐述了英国探险家、植物学家、语言学家如何在“大博弈”的背景下,被政府或秘密赞助,收集关于中亚宗教习俗、法律结构乃至水利系统的资料。这些“学术成果”如何被“反向工程”为军事或行政工具,用以理解和操纵当地精英阶层,成为帝国控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论:边界的流动性与历史的重量 本书最终总结道,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对中亚的布局,并非是稳固的“边界建立”,而是一个持续的、充满妥协与失败的“疆域重塑”过程。英国在避免与俄国直接开战的同时,耗费了巨大的资源来维持一个看似受控,实则极度不稳定的战略地带。 本书对任何希望全面理解十九世纪帝国主义本质、非西方地区政治动态以及地缘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提供了关于权力、知识和地理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历史进程的深刻见解。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我真的爱惨了!刚拿到手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惊艳到了,复古的封面,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特别喜欢那种能让我沉浸其中的历史读物,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默默付出却功勋卓著的人物故事。《沉默道钉的足迹》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难以言说的情怀,我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一本能触动心灵的书。拿到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我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你能想象到,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群来自异乡的华人,用他们的汗水、血泪,甚至生命,去铺设一条横跨大陆的铁路。作者没有刻意煽情,但那些字里行间流淌出的艰辛、坚持、甚至一点点对家乡的思念,都足以让一个读者为之动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能听到铁锤敲击道钉的回声,看到他们黝黑的脸庞上闪烁着微弱的希望。这本书让我对“沉默”这两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原来那些没有被大声歌颂的贡献,同样是值得被铭记的丰碑。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那些平凡英雄的敬意。

评分

我必须说,《沉默道钉的足迹》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美国铁路建设历史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这仅仅是一项工程奇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最真实、最动人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华工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包括不公平的待遇、危险的工作环境,甚至是在艰苦条件下发生的悲剧。但他并没有停留在展现苦难,而是着重刻画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互助和对梦想的执着。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细节的挖掘,比如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来解决工程难题,如何在一片艰辛中寻找片刻的慰藉。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亲眼目睹那些画面。作者通过文字,将一段沉寂的历史重新唤醒,让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重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一种精神,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它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发展,也让我对那些为之付出巨大代价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收到《沉默道钉的足迹》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充满好奇,而华工建设美国铁路,无疑是其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之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真正地“看见”了那些沉默的道钉。作者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每一个个体,去捕捉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牺牲。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声不张,却充满了力量。它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在那条漫长的铁路上,每一颗道钉都凝聚着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场景,虽然不乏艰辛和苦难,但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超越苦难的力量,一种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喜欢这种能够让我产生共鸣,并且引发深刻思考的读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华工的赞歌。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沉默道钉的足迹》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吸引住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历史的真正魅力就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被“沉默”了的声音。这本书恰恰就是去挖掘和呈现这样的声音。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考证,为我们展现了华工在美国铁路建设过程中的真实面貌。我特别欣赏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从横跨崎岖山脉到穿越广袤荒野,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历历在目。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那种毅力、那种韧性,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令人震撼的。我喜欢作者在叙述中融入的那些个人化的视角,虽然是基于史料,但却让人感觉像是亲历者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在异国他乡如何寻找归属感的描写,都让我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条铁路的修建,更是关于一个群体的坚韧与付出,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不朽的足迹。

评分

《沉默道钉的足迹》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对那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却往往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群体抱有浓厚的兴趣。华工建设美国铁路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隐忍与奉献的篇章。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史料成为冰冷的文字,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读到那些关于他们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如何在危险的工程中工作,如何在遭受歧视和不公时依然保持尊严的描写,真的很难过,但也充满了敬意。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尤其令人难忘,比如他们在简陋的营地里如何互相扶持,如何用一点点家乡带来的物件来慰藉心灵。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我喜欢作者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叙述风格,不疾不徐,但字字珠玑,将一段被遗忘的伟大工程,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沉默”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