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匡林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03246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目前,关于城市与景区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化的研究和实践已司空见惯,而着眼国家旅游形象与品牌化的研究和实践则少之又少。匡林编著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以目的地形象为主题,回顾了外理论成果,创建了便于概念辨析的“相亲之路”模型,将目的地形象与国家形象、品牌化、地方依附感等置于同一研究背景中。本书所提出的“整合的目的地形象分析框架”是对传统目的地形象形成理论的一种扩展研究,对目的地形象研究者有借鉴意义;基于多项市场调研形成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感知现状识别、国家旅游形象提升行为体系及国家旅游品牌化战略构建,对中国国家旅游组织提升国家旅游形象传播理念与营销行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参与国际旅游竞争,有较大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导言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写作框架 本章小结第二章 外研究综述 节 目的地形象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节 目的地品牌化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目的地形象及品牌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目的地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第三章 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第四章 国家旅游形象的感知与提升 节 国家旅游形象提升的现实挑战 第二节 国家旅游形象的感知特征 第三节 国家旅游形象提升的宏观依托 第四节 国家旅游形象提升的路径分析 本章小结第五章 国家旅游品牌化的现状与战略构建 节 国家旅游品牌化现状分析 第二节 目的地品牌化的国际经验 第三节 国家旅游品牌化的战略构建 本章小结第六章 提升国家旅游形象的个案研究——以澳大利亚为例 节 相关背景分析 第二节 现有形象提升行为及理论阐释 第三节 澳大利亚所持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分析 本章小结第七章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关于国家旅游形象构建的著作,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一般宣传口号的窠臼,而是深入剖析了国家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复杂性与微妙之处。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从历史的纵深感去审视文化符号是如何被提炼、包装,并最终投射到全球视野中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化软实力”如何具体转化为旅游吸引力的论述,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提供了许多具体案例的分析框架,比如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张力,如何在国际交流中平衡民族自豪感与世界共通性的需求。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国家形象基因图谱”的解构之旅。那些关于视觉识别系统、媒介叙事策略的探讨,对于任何从事国际传播或品牌战略工作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实操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旅游形象,绝非简单的风景罗列,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涉及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等多维度的复杂博弈。这本书的厚重感,恰恰来自于其对“形象”二字背后深刻内涵的挖掘,而非浮光掠影的介绍。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形象重塑的洞察力非同一般。这不再是过去那种“名胜古迹打卡”式的形象塑造,而是转向了对深度文化沉浸和个体情感共鸣的追求。书中对社交媒体时代下“UGC”(用户生成内容)对国家形象反向建构作用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指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官方形象的努力往往需要与民间自发形成的“网络口碑”进行博弈和整合。例如,对于某些新兴旅游热点城市的分析,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将地方小众文化元素,通过精妙的叙事手法,提升到国家形象的补充层面。这种自下而上的形象建构逻辑,在当前语境下显得尤为迫切和有效。整本书的论证结构严谨,逻辑链条清晰,但语言风格却带着一股锐利的批判精神,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要去验证书中所述的现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老练,行文间流露出深厚的学养和对议题的长期关注。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停留在对现有成就的赞美或对既有问题的简单罗列上,而是致力于探寻国家旅游形象在国际竞争场域中的“底层逻辑”。作者对“国家品牌溢价”的剖析,结合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分析具有极强的时代穿透力。我尤其被其中对于“旅游形象的动态可塑性”的讨论所吸引,它强调形象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持续协商、动态演化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微调和校正。这种动态的、过程性的研究视角,为我们理解当下全球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能够引领思考方向的力作,它不仅是研究旅游形象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国家身份认同和国际叙事的思想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不是单纯地罗列研究成果,而更像是一次结构化的思想实验。我注意到作者在开篇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将国家旅游形象定义为“符号资本”与“情感价值”的交汇点。随后,论述便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层层展开,从国家符号的选择困境,到传播渠道的效能评估,再到目标受众的心理接受机制,每一步都步步为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文化误读”与“文化自信”之间微妙平衡点的探讨。作者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直面了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的张力,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策略,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更具现实指导意义。它迫使读者跳出“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思维定势,转而思考“外部世界如何解读我们”的深层问题,这无疑是提升国家形象认知的关键一步。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高强度训练”。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论非常扎实,大量运用了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社会学、传播学乃至符号学的分析工具,使得对“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解析立体而多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语境的强调,认为当前的旅游形象塑造,必须建立在对过往历史积淀的深刻理解之上,不能搞“去历史化”的空洞宣传。书中关于如何激活“地方性知识”以丰富国家整体形象的章节,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未被充分挖掘的素材分析角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宏观趋势的把握,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旅游宣传”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旅游宣传背后的权力与文化结构”的深度思考录。阅读它,需要耐心,但回报是巨大的认知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