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谚语辞海 | 作者 | 马建东 温端政 |
| 定价 | 36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7637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
| 作者简介 | |
| 马建东,现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4部,有2部分别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教社科三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温端政,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数十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与汉语语汇学研究,成果丰硕。 |
| 目录 | |
| 前言 凡例 语目首字音序表 正文 语目笔画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购入的,起初我对“辞海”这类工具书抱有一种敬畏心,担心其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像是一本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天书。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其清晰,它似乎深谙普通读者求知的心态,并非简单地罗列条目,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每一个条目下,除了提供核心释义之外,还会追溯其可能的出处、演变的历史背景,甚至会辅以一些相关的经典案例或文学引用。这种多维度的解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故事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典故或者一个被遗忘的俗语的“前世今生”而感到惊喜,它不仅是词典,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民间历史文化史,让我对中华文化中那些流传千年的集体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广度令人咋舌,简直就像一个小型的人类文明的宝库。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只是沉浸在其中关于“时间观念”和“人际交往”的几个章节里。我发现,古人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现象和微妙复杂的人情世故的观察,其精妙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例如,对于“等待”这个简单的概念,书中收录了好几种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每一种都精确地捕捉了那种情绪的微妙差异,从带着希望的期盼,到无可奈何的煎熬,都跃然纸上。更令人称奇的是,很多在现代社会被我们视为“新发现”的心理学规律或管理学原则,早已在几百年前的谚语中就以朴素而深刻的语言被精辟地概括了出来。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无意中丢弃了许多扎根于生活实践的、经过时间沉淀的“常识”和“智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回望”的机会,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真理。
评分阅读完前三分之一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思维模式的启发作用。我们习惯于用长篇大论来表达复杂的观点,而谚语的魅力就在于其极度的凝练和强大的冲击力,它像一句精准的咒语,瞬间击中要害。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学会“如何思考”。例如,面对一个两难的困境时,书中提供的对立面谚语群,能迅速帮你从不同的哲学角度切入问题,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定势。它培养的是一种“横向连接”的能力,让你在日常的交流和决策中,能更迅速地调动起积累的文化储备,用更精炼、更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表达自己。与其说我在读一本辞海,不如说我正在接受一场关于如何与世界有效沟通、如何进行深度观察的训练。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翻阅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绝非一目十行就能功成身退的快消品。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是工具书成功的关键之一。我尝试了用不同的方式去寻找我感兴趣的内容,无论是通过索引、部首,还是通过主题分类,查找过程都非常流畅高效,没有出现那种翻找半天找不到头绪的挫败感。特别是它对于近现代已经被淡忘或仅在特定地域流传的方言俗语的收录,更是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严谨和博学。我曾偶然查到一个我祖辈口中才有的句子,原以为早已失传,没想到竟能在这本“辞海”中找到其规范的记载和详细的解释,那一刻的震撼感无以言表,仿佛找到了失落的家族记忆。这不仅仅是一本收录已知知识的书,更是一项文化抢救工程的成果展示,它确保了那些在时代更迭中岌岌可危的语言碎片得以被妥善保存,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材质,触感温润而高级,深沉的藏青色调与烫金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典雅的气质。拿到手里时,分量感适中,翻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色泽都经过了精心挑选,文字排版疏朗有致,字号大小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尤其值得称道,书脊的缝线紧密而平整,显示出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的体验感是从触觉开始的,而这本《谚语辞海》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极高的享受,仿佛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阅读”这件事重新回归到一种仪式感之中,每次捧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智慧的私密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