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争论的十大金律
定价:25.00元
作者:(英)赫林,潘奇凡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9529409
字数:119000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在艰难的辩论中获得的经验写作而成的。在本书中,作者以一种无拘无束的方式告诉读者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应对无法避免的争论,提出了进行争论的十条法则,并以大量的实例讲述了如何应用这些法则。
目录
作者介绍
乔纳森·赫林(JonathanHerring)在牛津大学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和民法学学士学位。他拥有律师资格,曾经是剑桥大学纽霍学院(NewHall)的法学教员和教学主管,以及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ChristChurch)的法学讲师。1999年以来,他一直在埃克塞特大学(ExeterCollege)任教。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于我个人职业生涯的帮助,简直是立竿见影。我目前在一个项目管理岗位上,每天都需要面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大家的诉求和优先级总是冲突的。以前,我处理这些冲突的模式无非是“找领导拍板”或者“折中调和”,结果往往是大家都满意,但项目质量却打了折扣。这本书里关于“设定共同目标”和“区分事实与观点”的章节,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框架,教你如何在争论开始之前,就先确保所有参与者都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进行博弈。我试着在最近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应用了其中的一个原则——“暂停情感反应,只针对论点进行提问”,效果惊人。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降温,大家开始专注于对方论点背后的支撑证据,而不是相互指责对方的态度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人际关系问题”,其实根本上是“结构性思维问题”。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花哨的社交话术,而是给了我一套能够重建沟通结构的方法论,这种实在的工具性价值,是我之前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改变,或许是让我开始拥抱“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在很多争论中,我们都急于求成,希望在三言两语之内就彻底“击败”对手,证明自己绝对正确。这本书打破了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它强调,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对自身知识边界的清晰认知上,以及对他人合理观点的最大程度吸收上。书中关于“承认局限性是强大论证的起点”的论述,对我触动很深。这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在辩论中示弱即是失败”的观念。通过学习如何优雅且有力地表达“我可能错了,但基于现有信息,我的推论如下”,我发现自己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也更容易达成建设性的妥协。这本书的目的,似乎不是教你成为一个永远正确的独裁者,而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能够在复杂信息洪流中,保持心智的清晰度,并引导群体走向更优解的“心智架构师”。这种从个体技巧上升到系统思维层面的提升,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沟通指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偏向于“学术的严谨”和“实战的犀利”的结合体,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用大量的名人轶事来填充篇幅,而是非常聚焦于核心概念的打磨和推演。对于我这种对逻辑推导过程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具吸引力。我尤其欣赏它对“论证有效性”和“说服力”之间界限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把人说服”和“论点站得住脚”这两个概念,前者关乎技巧和情感操纵,后者关乎真理的探求。这本书非常清晰地划清了这条界限,它鼓励的是后一种追求。书中对于如何构建一个“不可攻破的论证结构”的步骤分解,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告诉你“不要怎么做”,更关键的是,它详细描述了“应该怎么做”——从初始命题的精确界定,到证据的层级划分,再到反驳意见的结构化回应,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导方针。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参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争论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讲究,那种沉稳的色调,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畅销书,而是真有点料。我这个人吧,平时跟人讨论问题,特别是那种涉及到利益分配或者价值观冲突的时候,常常会陷入僵局,最后双方都不服气,事情还办砸了。我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沟通技巧的书,很多都是教你怎么“圆滑”地把自己的意思塞给别人,读完感觉就像是吃了糖衣炮弹,甜是甜,但核心问题没解决。这本书的切入点完全不同,它不是教你怎么“赢”,而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有效、有建设性的辩论场域。它把“争论”这个通常被视为负面、破坏性的行为,重新定义成了一种高效的信息交换和认知迭代过程。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逻辑层面上的深入挖掘,它不像很多流行读物那样只是罗列一些华而不实的技巧,而是从溯源的角度,剖析了我们在思维定势和情感驱动下,如何一步步偏离了理性的轨道。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被拓宽了,那种过去觉得“理所当然”的预设,现在都变得需要被审视和论证了。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哲学爱好者,我常常对那些看似无懈可击的“谬误”感到好奇,比如“稻草人谬误”和“诉诸权威”。这些概念在理论书籍里读起来很抽象,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像解剖活物一样,生动地展现在日常的场景中。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理论日常化的魔力。举个例子,书中对于“循环论证”的分析,它不只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模拟了一场关于“某项政策是否合理”的辩论,然后一步步揭示辩论双方如何不自觉地陷入这个逻辑怪圈,直到最后双方都无法自圆其说。阅读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侦探游戏,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去捕捉语言中那些微妙的陷阱和逻辑上的漏洞。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刺激,它不断地挑战我的固有认知,迫使我审视自己过去在非正式场合下交流时,是否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评论和网络争论的眼光都变了,不再轻易被情绪化的表达所裹挟,而是下意识地去寻找支撑论点的前提和论据链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