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点灯的人——南怀瑾先生纪念集
定价:68.00元
作者: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60614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惊悉南怀瑾先生仙逝,东方出版社同仁无比悲痛。承蒙南先生的信任和厚爱,授权,我社陆续推出南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现已出版南先生作品12种和南先生推荐的作品2种)。我们在*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金粟阁网站特设“怀师追思网站”,于数日内即发表广大友朋、读者纪念文章450余篇,另有唁电、留言无数。我社从中选出67篇文章、7则留言,编成《点灯的人——南怀瑾先生纪念集》,表达我们对南先生的怀念和祭奠。
内容提要
南怀瑾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壬辰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宏达先生所说,南先生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
《点灯的人》由代序和正文组成。我们选取刘雨虹老师所撰《东拉西扯说老人、说老师、说老话》的部分内容作为代序。正文包括5部分,其一为“追南师影”,选择了9篇文章,作者分别是与南先生较为亲近的马宏达、周瑞金、林曦、杜忠诰、吕松涛、古国治、闫修篆,或从宏观上概括南先生奇特的人生经历和殚精竭虑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德,或追忆南先生对他们的教导与影响。其二为“忆南师情”,选择了15篇文章,作者们通过追忆与南先生的交往,表达对南先生的崇敬与追思。其三为“感南师铭”,选取了24篇文章,或长或短,或繁或简,作者们虽未与南先生谋面,却因南先生的著作而受到影响,对南先生的逝去深怀悲痛之情。其四为“悟南师境”,包括9篇文章,通过解读南先生的著作,表达了对南先生的崇敬。其五为“祈南师宁”,包括10篇悼词、挽联及留言7则。
目录
追南师影
感言(根据2012年10月12日谈话记录稿修订增补) 宏达
一代宗师的教化——感念南怀瑾先生 周瑞金
南怀瑾致力的事业:重续中国文化之根——彼得圣吉谈南怀瑾先生 钟国兴
南老师的大智慧与奇特机缘——朱清时谈南怀瑾先生 王国平
雷霆雨露一例是春风 林曦
琐忆南师二三事 杜忠诰
南公怀瑾先生辞世的伤痛 古国治
德泽辉光 永照寰宇——微斯人吾谁与归追 思吾师南怀公 闫修篆
让生命破壳而出——迟到的忏悔 吕松涛
忆南师情
南师北斗鹤归去 郑宇民
梦!梦!梦! 枫桥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流年
我与南怀瑾先生的师生情谊 王学信
仰望恩师十六年——记南怀瑾先生 刘方安
梦觉双清忆南老 刘永碧
我永远的老师 李想
永远怀念南公怀瑾太老师 王潞霦
尽心耕耘慰师魂——缅怀桂馨之友南怀瑾老师 樊英
念南师并抒怀 周岳宪
南老师,我思念您 汤超义
临别时要欢欢喜喜的,还会再来——追忆南怀瑾先生 王道馨
“这是我家乡的小老弟”——我与南怀瑾先生 叶旭艳
回忆十四年前拜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姜雪雁
我与南怀瑾先生的文字缘 喻学才
感南师铭
深切缅怀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 六小龄童
正知正觉 杨清林
哀悼先生 彭征波
写给怀师 韩非
感恩老师 秦淑英
永远的怀师 刘峰
点燃心灯,战胜心兵——南怀瑾老师的思想会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柳絮
另一种纪念 千江江豚
纪念南怀瑾老师 耀庚
挽南怀瑾先生 杭之
不灭的明灯——怀念永远的南师 一泓
怀念怀师 怀古
南师,我的启蒙大导师 帅飚
天下好老师:南老师 善智旺
心想事成 普庄
怀念到永远 大山人
写给我敬爱的老师南公怀瑾先生 周俊
梦南 王宏西
平凡做人 高翔
永远的怀师 侯琳琳
我与南怀瑾老先生的缘 茗华
南师,大德之人,永远活在人的心中 凤洪
您是我心灵的老师 李明德
相识何必曾相逢 崔志东
悟南师境
南怀瑾先生的国学体系 陈全林
我观怀师之成就 颜鼎烑
采得百花酿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赵金桂
在天堂门前的圣母湖里飞度 化羽
以不朽之笔 序不朽之书——忆南怀瑾先生为重刊《王十朋全集》谱写前言 王晓泉
法身巍巍 德身无限 孙平
生命的守望者 何克锋
祭如在:怀念南师 南师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读者
世上再无南怀瑾 秋天的沉默
祈南师宁
念忆 袁淑平
悼词 辛源俸
永念吾师 陈知涯 来新国
送怀师 雁平
悼一代宗师南怀瑾 林德培 高琳
悼南公怀瑾先生 尧鹏飞
永远的怀念 王劲峰
圣者的笑与泪——记南老师 善新
大哉南师 孟庆福
跪谢怀师 梦幻空花
留言辑录
作者介绍
追随、仰慕南先生的众生很多,或有幸随侍,或未得亲见,皆福缘所致。我们秉承南先生的意愿,无意分别所谓“上座部”、“大众部”、“新贵部”,更无意分别亲疏贵贱。该书所选文章,皆源自“金粟阁”网站。文章作者广泛,有将近耄耋之年的老朋友,也有90后的大学生;文章长短不齐、质量不等,有数万字的宏篇高论,也有不足千字的感怀臆语。疏漏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和选材,显示出编者对南老先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没有试图去构建一个完美的、神化的圣人形象,而是非常真实地呈现了一位学者的风骨与魅力。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关于先生个人生活侧面的记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反而构筑出其人格的坚实底色。比如他对待一草一木的敬畏之心,对传统节气的坚持,这些无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在他的每一个生活选择中的。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高楼大厦之中,渐渐与自然和传统疏离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触动。我们总想寻找捷径去实现所谓的“开悟”,却忽略了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修行场。这些文字提醒我们,真正的修行,就在于日用平常之间,在于对每一个当下瞬间的全然接纳与专注。整本书读下来,不觉沉重,反倒觉得内心充实,脚下的路也似乎更加稳健了。
评分这本集子读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讲堂之中,空气里弥漫着檀香和智慧交织的味道。先生的学问,从来不是那种故纸堆里的陈旧之谈,而是能直指人心、洞察世情、解人困厄的活水。尤其是他谈论儒释道三家如何融会贯通时,那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有一次,他讲到“中庸之道”,绝不是和稀泥,而是强调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既不偏激,又不失原则,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代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的指引。书中收录的那些往事点滴,无不展现出先生那份超然物外却又悲悯众生的情怀。他教导我们要“内圣外王”,先修好自己的心性,才能去应对外部的纷扰和世界的变局。读完后,总感觉胸襟开阔了许多,对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困惑,似乎都有了一个更宏大、更慈悲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本书,与其说是纪念文字,不如说是一份份智慧的投影,让人在喧嚣中,还能找到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感,不在于纸张的厚度,而在于思想的密度。它像是一部精神的“使用说明书”,教导我们如何去启动和维护我们自身这部“机器”。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先生如何面对外界的误解和非议时的态度——那种不动声色的定力,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这绝非麻木不仁,而是源于对万事万物规律的了然于胸。他深知,真正的价值不需要靠外界的喧哗来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在学问道路上感到迷茫、在人生成长中遭遇挫折的求道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廉价的安慰剂,而是坚实的精神支柱和明确的方法论。它引导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问题: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些宏大叙事最终都落实到个体生命的实践上,让人在合上书本的刹那,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不辜负之情。这是一份需要慢慢品味,值得反复摩挲的珍贵典藏。
评分翻阅这部纪念集时,我感受到的与其说是对一位已逝长者的缅怀,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重逢”。那些引用的先生早年间的论述,虽然出自数十年前,但其对人性弱点和时代弊病的洞察,至今看来,依旧鞭辟入里,丝毫没有过时。尤其是在谈及中国文化如何自处,如何在世界格局中找到自己定位的问题上,先生的论述提供了极具远见的参照系。他总是鼓励我们要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汲取古人的智慧,而不是盲目追逐外来的光环。这种“自信而又不自大”的文化立场,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先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那些文字带着一种音乐性和画面感,将古典文学的魅力重新拉回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是能够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感悟,如同面对一口深井,越往下打,泉水越清冽甘甜。
评分初翻开这册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沉闷、充满学术腔调的纪念文集,毕竟涉及的领域如此之广博,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思潮,跨度极大。然而,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文字是那样鲜活,充满了生命力和热气。其中穿插的那些先生与友朋、与弟子的对话片段,记录得极其生动,仿佛能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带着浓重乡音的嗓音,一字一句地敲击在心上。那些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犀利点评,没有丝毫的矫饰或迎合,是真正基于深厚学养的真知灼见。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先生强调的“教育是成人之学”,提醒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个体内在的潜能和良知。这种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在当今这个过于注重“有用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它让人深思: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真正的富足和安宁又在哪里?读罢,一股清气直冲脑门,仿佛洗涤了蒙在眼睛上的尘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