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
定价:194.00元
作者:许禹生,唐才良 校注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304892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民国成立,识时之士,渐知拳术之为国魂”,武术“大则可强国强种,小则可却病延年”
《太极拳势图解》具有四项*,是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首要著作。
循迹追踪,陈式太极拳第五路全套复原,公开。
体操与武术首度结合为少林十二式进入校园。
《太极拳势图解》具有四项*,是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首要著作。《太极拳势图解》是我国*早的太极拳教材。有些学者认为“《太极拳势图解》其拳势为杨健侯所授,计74势,每一拳势都有图解,从中可以了解杨健侯拳势和练法应用”,而从《太极拳势图解》动作示意图分析,《太极拳势图解》中的拳架,是依照杨澄甫早期拳架为模板手工绘制而成的。总之,《太极拳势图解》的架式是研究杨家太极拳的重要资料,也是本次校注的重点。
《陈式太极拳第五路》的价值,简言之,它是中国武术的一块“活化石”,是研究陈式太极拳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少林十二式”动作简单、姿势正确、便于教授。、纯以心意为主,倘工夫纯熟,再得善拳术者为之讲解,则发着应用,处处胜人,为习拳之成始成终者也。
内容提要
许禹生是中国武术史上杰出的武术实践者、发掘者、推广者。许禹生借助研究社创办体育刊物,开展武术培训、武术宣传和武术研究,使武术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成为学校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本套书包含许禹生在民国期间的重要著作《太极拳势图解》《陈式太极拳第五路》《少林十二势》。《太极拳势图解》是试图用科学分析的眼光,阐述关于太极拳练习的次序,用图来表现这个过程。
《陈式太极拳第五路》是中国武术的一块“活化石”,此次复原,也让大众看到,第五路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多不同,它确实比较刚烈威猛。
《少林十二式》动作简单,便于教授,是武术结合西洋体操,作为初阶入门教材进入学校的探索。
目录
《许禹生武学辑注 : 太极拳势图解》
上编
章绪言
第二章太极拳之意义
第三章十三式名称之由来(附八方图、五步图)
第四章太极拳合于易象之点(附太极图、衍易图)
第五章太极拳之流派
第六章《太极拳经》详注
下编
章太极拳路之顺序及运动部位图(附说明)
第二章太极拳各势图解
第三章论太极拳推手术
第四章推手术八法释名
第五章太极拳应用推手术
节太极拳之桩步
第二节单搭手法
第三节双搭手法
第四节单手平圆推揉法
第五节扌履按推手法
第六节单手立圆推手法
第七节扌履挤推手法
第八节单压推手法
第九节压腕按肘推手法
第十节四正推手法
第十一节四隅推手法
跋
《许禹生武学辑注 : 陈式太极拳图解 少林十二式》
《太极拳》目次《太极拳》绪言
一、预备式
二、金刚献杵式
三、懒扎衣式
四、六封四闭式
五、单鞭式
六、护心拳
七、分水式
八、前蹚拗步
九、十字拳
十、下翼式
一一、卧虎肘
一二、披身锤
一三、颠步连珠炮
一四、指裆锤
一五、转身七星拳
一六、弯弓射虎式
一七、抽身四平拳
一八、回峰雁翅式
一九、回身探马拳
二十、跃步抹眉肱
二一、转身腰拦肘
二二、左右大肱拳
二三、拗步左扇式
二四、拗步右扇式
二五、右埋伏式
二六、左蹬脚
二七、左埋伏式
二八、右蹬脚
二九、颠步连珠炮
三十、掩肘洪拳
三一、收步右分脚
三二、左转摆连腿
三三、雀地龙式
三四、金鸡独立式
三五、丹鸡扑地式
三六、朝天灯式
三七、倒捻肱
三八、白鹤展翅式
三九、拗步斜行式
四十、琵琶式
四一、搧通臂
四二、倒骑龙式
四三、运手
四四、前分手
四五、高探马式
四六、小擒打
四七、回身十字腿
四八、搂膝指裆锤
四九、猿猴献果式
五十、六封四闭式
五一、单鞭式
五二、上步七星式
五三、退步跨虎式
五四、双摆连腿
五五、弯弓射虎式
五六、金刚献杵式
《少林十二式》目次
绪言
式屈臂平托式
第二式两手左右平托式
第三式双手上托式
第四式单臂上托式
第五式双推手式
第六式膝臂左右屈伸式
第七式屈臂抱颚式
第八式掌膝起落式
第九式左右推掌式
第十式扑地伸腰式
第十一式抱首鞠躬式
第十二式伸臂下推式
作者介绍
许禹生(1878—1945年),武术教育家,字靇厚,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许禹生出生于武术世家,6岁起,习练查拳、潭腿等拳术,后拜师河北沧州的刘德宽先生学六合门拳械等。
许禹生在与各派武术行家的交流中,广泛了解了武术各门各派的长处,特别是见识到了太极拳家杨健侯先生的技艺真谛,并拜其为师。经年累月的武术实践为他日后创办武术团体奠定了基础。1912年底,许禹生邀请郭秋坪、钟一峰、岑履信、关伯益、金湘甫、延曼生等武术名家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后改称为北平体育研究社。
唐才良,1944年生于上海。1956年,学八段锦及初级拳技。1962年,由其父指导学太极拳。1975-1976年,两次参加县体委举办的太极拳培训。1981年,向傅钟文老师学85式太极拳。2011年,经太极拳活动家翟金录引荐,拜杨澄甫之子杨振国为师,专心研究杨氏太极拳。
热爱太极拳,求真务实,常在太极拳史领域发表评论,在《中华武术》《武魂》《搏击》《武当》等报刊杂志发表了近百篇太极拳论文。其中一些文章得到杂志主编的好评,被特设专栏介绍。2015年,整理出版了《顾留馨日记——太极拳史解密二编》。
许禹生(1878—1945年),武术教育家,字靇厚,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许禹生出生于武术世家,6岁起,习练查拳、潭腿等拳术,后拜师河北沧州的刘德宽先生学六合门拳械等。
许禹生在与各派武术行家的交流中,广泛了解了武术各门各派的长处,特别是见识到了太极拳家杨健侯先生的技艺真谛,并拜其为师。经年累月的武术实践为他日后创办武术团体奠定了基础。1912年底,许禹生邀请郭秋坪、钟一峰、岑履信、关伯益、金湘甫、延曼生等武术名家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后改称为北平体育研究社。
唐才良,1944年生于上海。1957年
文摘
序言
翻开《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一丝不苟的排版所吸引。许禹生先生的名字,在武学界向来如雷贯耳,而这套辑注,显然汇聚了他多年来对武学精髓的梳理与阐释。第一卷细致地展开了对内家拳法的详尽剖析,从最基础的桩功、步法,到进阶的劲力运用、发劲技巧,无不深入浅出。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意念”与“形体”相结合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生硬地罗列招式,而是通过细致的图文(虽然我还没有具体翻阅到图,但从其叙述的严谨性可以预见)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内家拳理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动作。书中对不同拳种的源流、特点以及内在联系的辨析,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这样虽有多年习武经验,却总觉得“不得其门而入”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武学更深层次的奥秘。它不仅仅是一本武术指导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和体悟武学的哲学著作,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
评分读《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仿佛置身于一个武学宝库之中,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宝藏。第二卷的重点似乎更为广泛,涵盖了许多传统武术中鲜为人知的技击理论和实战应用。作者在论述中,常常引经据典,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武学理解相结合,使得这些古老的技艺在今天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听劲”和“化劲”的阐释,这部分内容在很多武术书籍中都只是浅尝辄止,而许禹生先生却能将其剖析得鞭辟入里,无论是理论上的解释,还是实践上的指导,都显得格外到位。书中对于不同武术流派的比较和融合,也让我对武学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孤立的拳种介绍,而是将它们放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进行审视,揭示了它们之间共通的规律和原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指导学习某一种拳法,更在于它能提升读者的武学认知高度,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武学观。
评分《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传统武学“守旧”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当前许多武术传承似乎停滞不前,甚至走向形式化的时代,许禹生先生以其非凡的洞察力,揭示了武学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瓶颈,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思路。书中关于“创新”与“传承”关系的探讨,让我深受启发。他并没有否定传统的价值,而是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开放的心态,让武学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那些对传统武术抱有疑虑,或者认为武学已经过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会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用扎实的理论和清晰的逻辑,告诉我们,真正的武学,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武学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武学精神的唤醒和重塑。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时,我怀着一份期待,但也被书中展现出的深邃和广博所深深震撼。这套书并非简单的武术招式汇编,而是一次对武学理念的系统性梳理和升华。作者在论述中,将武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乃至方法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精、气、神”三者关系的独到见解,这不仅仅是传统养生理论的复述,而是将其与实战技击紧密结合,阐释了它们在武学修炼中的实际作用。书中对每一个拳种、每一个招式的讲解,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丝毫冗余,却又面面俱到。对于我这样对武学有着浓厚兴趣,但缺乏系统指导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能够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所学的武术,从而找到提升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武学,是内外的统一,是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评分《许禹生武学辑注(全二册)》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所传达的武学思想,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者在书中,以一种极其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武学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阐释。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各种拳法,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拳法背后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我特别被其中关于“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强调,任何一门武学,都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悟性,循序渐进地去学习和领悟,切忌急于求成。这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对于当今社会许多追求速成、浮躁的武术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所倡导的“武德”精神,它提醒我们,武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技击能力的强大,更是品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这套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智者的教诲,让我对武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修炼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