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39.00元
作者:周璐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4425784
字数:
页码:1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通过对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城市社会关系的产物,被社会关系支持,又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2)现代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城市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3)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是权力、资本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空间的重要塑造,随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是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成为产物的综合过程。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 外相关研究
2.1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相关研究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3 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2 空间生产理论
3.3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体育
4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过程及机制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前(1860-1949)
4.2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4.3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
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
4.6 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格局
4.7 小结
5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治理机制
5.1 “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背景
5.2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介绍
周璐(1980-),女,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现工作于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城市发展。主持湖北省体育局“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湖北省教育厅教研课题等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科学研究课题;以首作者发表科研论文8篇,主编《高校体育理论教程》等书籍。
文摘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域与数据准备
2 外相关研究
2.1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相关研究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3 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系统论
3.2 空间生产理论
3.3 后现代主义理论与体育
4 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过程及机制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前(1860-1949)
4.2 改革开放前(1949-1978)
4.3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1992-2003)
4.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3-2015)
4.6 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格局
4.7 小结
5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治理机制
5.1 “十三五”时期武汉城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背景
5.2 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治理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读到“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这几个字,我立刻联想到了严谨、深入、前沿这些词汇。这说明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评审,并且代表了当前中国体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作者在研究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时,一定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它涵盖了哪些类型?是大型的体育场馆,还是小型的社区健身设施,抑或是开放的公共绿地?“生产”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是指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还是指在已有空间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和升级?我猜测,作者可能探讨了空间生产中的各种要素,比如土地利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社会需求等。同时,我也好奇,作者是如何评估这些空间“生产”的成效的?是关注使用率、服务质量,还是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城市体育设施发展和管理的全新视角。
评分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城市的“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都折射出其发展理念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追求。武汉,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激荡现代的城市,其体育休闲空间的“生产”过程,必将充满故事。作者的这本研究,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观察者,为我们细致地描绘出这些空间的“诞生”与“演变”。“生产”二字,在此处或许意味着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构建,一种将抽象的社会需求转化为具体物质形态的过程。我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武汉的体育休闲空间是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中被规划、被设计、被建造、被激活的。它是否经历了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高品质体验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市场的力量、以及市民的参与,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读完这本书,我希望我能更深刻地理解,武汉这座城市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活动,来回应市民对健康生活和多元休闲方式的期盼,并进一步认识到体育休闲空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城市“活力”的宏大叙事。武汉,这座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其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绝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和设施的堆砌,而更是承载着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以及健康理念的重要载体。作者的研究,或许就是在试图揭示,在这片土地上,体育休闲空间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又如何被人们所“使用”和“塑造”的。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傍晚时分,江滩边跑步的人们,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年人,或是周末在体育场挥洒汗水的年轻人。这些都是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的生动体现。但“生产”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它是否与城市的功能分区有关?是否受到历史遗留的城市格局影响?又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生产”的产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描绘出一幅关于武汉体育休闲空间演变的立体画卷,并让我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动因。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被其严谨的学术范式所吸引。作者在研究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无疑运用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我猜测,这可能涉及到对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学理论,甚至是经济学模型的交叉运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见。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发展历程,势必与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国家体育政策的调整等宏观因素紧密相连。作者是否深入剖析了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例如,在快速的城市扩张中,哪些区域的体育休闲空间得到了优先发展,而又有哪些可能被边缘化?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个体居民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影响最终的空间形态和功能?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的,是否使用了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武汉市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生产研究/中国体育博士文丛”几个大字,光是这标题,就让我想起了那些年为了完成论文、挤进博士文丛而付出的无数心血。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体育和城市空间都充满热情的学者。武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其体育休闲活动空间的“生产”过程,听起来就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命题。所谓“生产”,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的建造,更可能包含着规划、设计、运营、社会参与等一系列动态的、多维度的过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理解这个“生产”的,是侧重于宏观的政策导向,还是微观的个体体验?又或者,它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读这本书,我期待能窥见武汉这座城市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一个对城市发展和公共空间利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利用城市体育休闲空间的启示,或许还能从中看到武汉这座城市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