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語言學捲-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
定價:215.00元
作者:楊牧之
齣版社:廣東教育齣版社發行部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067622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 商品名稱: 語言學捲-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 | 齣版社: 廣東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4-08-01 |
| 作者:楊牧之 | 譯者:李行健 | 開本: 16開 |
| 定價: 215.00 | 頁數:1670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4067622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樸實無華,但內容厚度絕對是驚人的。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啃完其中關於“中國特色句法學派”的章節,那部分內容極其紮實,引用的文獻覆蓋麵之廣,讓人嘆為觀止。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流行讀物那樣追求嘩眾取寵,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構建其論點。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學術史的梳理上做到瞭極高的還原度,那些被主流敘事常常忽略的“邊緣聲音”和“失敗的嘗試”,都被作者以一種公正甚至略帶溫情的筆觸重新帶迴瞭公眾視野。這對於我們理解一個學科的“全景圖”至關重要,因為真正重大的突破往往孕育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岔路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及某一特定時期對西方結構主義的“選擇性吸收”時,揭示瞭其背後社會對“科學化”的迫切渴望,這種將學術選擇與社會心理聯係起來的分析角度,極具啓發性。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書,它的營養是深藏在文字肌理之下的。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這個宏大的標題還有點畏懼,擔心會讀到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堆砌,但《語言學捲》完全打破瞭我的預設。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那種老派學者特有的沉穩和剋製,但其內容卻充滿瞭爆炸性的洞察力。我特彆喜歡它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高度的批判性反思,它並不盲目推崇任何一種外來的語言學思潮,而是始終帶著一種“中國經驗”的濾鏡去審視和吸收。讀到某一章關於語言規劃的論述時,我深感震撼,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方言區劃、標準語推廣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復雜的社會博弈和權力結構。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曆史迴顧,而是將這些曆史事件提升到瞭方法論的層麵,探討瞭中國社會科學在構建自身知識體係時所采取的獨特策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導我們如何用語言學的視角去解構社會現象,如何理解語言的“能動性”——它不僅僅是反映社會的工具,更是積極地塑造和規訓社會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語言學捲》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學術胸襟,它在探討20世紀中國語言學發展脈絡時,展現瞭對不同學派之間知識産權和貢獻的尊重,使得整體的敘述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公允性。特彆是關於現代漢語規範化進程中,知識精英與基層實踐者之間張力的描寫,讀起來讓人感慨萬韆。作者處理這些敏感的曆史節點時,那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人覺得他不僅僅是一位語言學傢,更是一位深刻理解中國社會運作邏輯的觀察傢。書中對“國傢意識形態”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進語言教材和學術規範中的分析,可謂是鞭闢入裏,它揭示瞭語言學研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擔的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我尤其欣賞其結尾部分的總結,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結論,而是留下瞭更多開放性的問題,引導讀者繼續思考語言學在中國未來社會語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對於想探究“知識生産與社會權力”之間復雜關係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重量級的參考資料。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這本《語言學捲》,它簡直是為我這種對“社會科學”的宏大敘事充滿好奇的讀者量身定做的。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將語言學視為一個孤立的學科來談,而是將其緊密地嵌入到20世紀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中。你讀起來會發現,每一次語言學理論的引入或本土化,背後都牽動著政治、教育、民族認同等一係列深刻的社會議題。比如,它如何詳述瞭白話文運動的語言學基礎,以及這種語言實踐如何直接重塑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大眾文化,那段描述簡直令人拍案叫絕。作者的筆觸既有宏觀的時代把握,又不失微觀的文本分析,那種將“理論的抽象”與“實踐的煙火氣”完美融閤的能力,非常罕見。而且,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時間綫性展開,而是根據核心的社會問題來組織不同的語言學流派,這種“問題導嚮”的寫法,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我強烈推薦給那些想瞭解“知識如何塑造社會”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案例之一。
評分這本《語言學捲》真是讓人耳目一新,特彆是它對20世紀中國社會科學語境下語言學發展的梳理,簡直是一部思想的盛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復雜理論轉嚮時的那種細膩和深刻,完全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概念。書中對一些關鍵學者的思想脈絡的勾勒,簡直就像在重走一段篳路藍縷的學術探索之路,讓人能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思潮衝擊和本土現實需求時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比如,它對早期中國功能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之間微妙張力的分析,就不是簡單的對立劃分,而是深入挖掘瞭兩者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功能和學術使命。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些學術爭鳴的現場,那些關於“語”與“言”、“形式”與“意義”的辯論,都因為作者精妙的敘述而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語言學史的記錄,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獨特窗口,語言這個媒介如何被認知、被工具化、被賦予瞭構建現代國傢話語的重任,都體現得淋灕盡緻。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命運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