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语言学卷-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定价:215.00元
作者:杨牧之
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06762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 商品名称: 语言学卷-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 |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8-01 |
| 作者:杨牧之 | 译者:李行健 | 开本: 16开 |
| 定价: 215.00 | 页数:1670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0676223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宏大的标题还有点畏惧,担心会读到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但《语言学卷》完全打破了我的预设。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老派学者特有的沉稳和克制,但其内容却充满了爆炸性的洞察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高度的批判性反思,它并不盲目推崇任何一种外来的语言学思潮,而是始终带着一种“中国经验”的滤镜去审视和吸收。读到某一章关于语言规划的论述时,我深感震撼,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方言区划、标准语推广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社会博弈和权力结构。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历史回顾,而是将这些历史事件提升到了方法论的层面,探讨了中国社会科学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时所采取的独特策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用语言学的视角去解构社会现象,如何理解语言的“能动性”——它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的工具,更是积极地塑造和规训社会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语言学卷》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学术胸襟,它在探讨20世纪中国语言学发展脉络时,展现了对不同学派之间知识产权和贡献的尊重,使得整体的叙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公允性。特别是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化进程中,知识精英与基层实践者之间张力的描写,读起来让人感慨万千。作者处理这些敏感的历史节点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位语言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理解中国社会运作逻辑的观察家。书中对“国家意识形态”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语言教材和学术规范中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里,它揭示了语言学研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担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尤其欣赏其结尾部分的总结,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留下了更多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读者继续思考语言学在中国未来社会语境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对于想探究“知识生产与社会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重量级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这本《语言学卷》,它简直是为我这种对“社会科学”的宏大叙事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语言学视为一个孤立的学科来谈,而是将其紧密地嵌入到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中。你读起来会发现,每一次语言学理论的引入或本土化,背后都牵动着政治、教育、民族认同等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议题。比如,它如何详述了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学基础,以及这种语言实践如何直接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大众文化,那段描述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作者的笔触既有宏观的时代把握,又不失微观的文本分析,那种将“理论的抽象”与“实践的烟火气”完美融合的能力,非常罕见。而且,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按时间线性展开,而是根据核心的社会问题来组织不同的语言学流派,这种“问题导向”的写法,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想了解“知识如何塑造社会”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案例之一。
评分这本《语言学卷》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它对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境下语言学发展的梳理,简直是一部思想的盛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理论转向时的那种细腻和深刻,完全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概念。书中对一些关键学者的思想脉络的勾勒,简直就像在重走一段筚路蓝缕的学术探索之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和本土现实需求时所经历的挣扎与突破。比如,它对早期中国功能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之间微妙张力的分析,就不是简单的对立划分,而是深入挖掘了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功能和学术使命。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学术争鸣的现场,那些关于“语”与“言”、“形式”与“意义”的辩论,都因为作者精妙的叙述而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语言学史的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独特窗口,语言这个媒介如何被认知、被工具化、被赋予了构建现代国家话语的重任,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朴实无华,但内容厚度绝对是惊人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其中关于“中国特色句法学派”的章节,那部分内容极其扎实,引用的文献覆盖面之广,让人叹为观止。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读物那样追求哗众取宠,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构建其论点。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学术史的梳理上做到了极高的还原度,那些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边缘声音”和“失败的尝试”,都被作者以一种公正甚至略带温情的笔触重新带回了公众视野。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学科的“全景图”至关重要,因为真正重大的突破往往孕育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岔路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及某一特定时期对西方结构主义的“选择性吸收”时,揭示了其背后社会对“科学化”的迫切渴望,这种将学术选择与社会心理联系起来的分析角度,极具启发性。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书,它的营养是深藏在文字肌理之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