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
定价:26.00元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4770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活习俗文化展示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古活习俗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介绍了汉武帝、乾隆等名人。
目录
一、古代婚姻
二、百家姓氏
三、福禄寿喜
四、灶神、门神与财神
五、庙会
六、古代礼制文化
作者介绍
徐潜,1957年1月生于北京,1976年高中毕业,在新疆兵团农一师五团六连屯垦戍边。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从事出版20年,现为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
文摘
在距今大约三四万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原始人群之中,两还只是杂乱的关系,此时还没有形成婚姻制度,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每一个男子也同样属于每一个女子。这种杂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古代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随意、杂乱没有固定配偶的婚姻形式。
在远古时期,没有任何规范性的婚姻制度,生活在一起的原始部落,是一个劳动生活单位同时也是繁殖机构。群体内的杂交是猿人繁殖后代的根本方式,部落内成年女子都是成年男子的妻子,反之成年男子也是所有成年女子的丈夫。
因而在当时,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之间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这种杂乱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杂婚。《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远古时候没有君主,民众都生活在一起,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没有亲戚兄弟姐妹、夫妻之间的分别,更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进退让步的礼节。在这种杂婚的风俗之下,很难形成任何家族。由于母系延续着下一代的生命,母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国家,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以及后来的蓝田人、北京人,大致都处于这个阶段。
从原始杂婚进入血缘婚后,已经逐渐排斥不同辈分的杂婚。“血缘婚”是以同胞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结婚为基础的,随着婚姻制度的扩大,才逐渐把旁系兄弟姐妹包括在婚姻范围之内。血缘婚是杂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排斥父女辈、母子辈以同胞兄弟和姐妹之间婚姻作为基础的一种婚俗制。在这里,婚姻群体是按照辈份来划分的,同辈男女之间既是兄弟姐妹,又是夫妻,一群兄弟与姐妹互相共夫或者共妻,子女为群体共有,把男子的长辈作为共同的父亲。一个兄弟有多少直系或者旁系姐妹,就有多少妻子,反过来,一个姐妹有多少个直系或者旁系的兄弟,也就有多少个丈夫。随着这种婚姻群体由直系同胞向所有的旁系同辈扩展开来,便形成了人类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即血缘家族。血缘婚是从杂婚迈向群婚制的一个过渡。祖先与子孙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杂交被排除了,这是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据今约二三十万年的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实行的就是这种婚俗。由于这种婚姻形式是近亲婚配,后代容易有遗传病,随着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步为人类所认识,乱婚制逐步为人类所否定。
血缘婚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就被多偶婚代替了,多偶婚就是摩尔根在《占代社会》中所说的普那路亚家族,这个名称是由夏威夷的普那路亚亲属关系而来的。多偶婚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一群兄弟与另一群妹的通婚,兄弟共妻,女子共夫,女子之间互为“普那路亚”(意思是亲密伙伴);同样,一群姐妹与另一群兄弟通婚,姐妹共夫,兄弟共妻,男子之间互为“普那路亚”。这是一种在排斥血缘婚的基础上而允许其他两组兄弟和姐妹之间的群婚,比血缘婚更进一步。多偶婚是一种过渡性的婚姻制度,它不断排除兄弟姐妹间的任何婚姻关系,同时又保留了很长时期旁系兄弟姐妹通婚的关系。
它还使更远的兄弟姐妹不断加入婚姻关系。氏族组织在社会上普遍形成后,慢慢地,兄弟们不再娶他们的旁系姐妹,姐妹们也不再嫁给她们的旁系兄弟。这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文明的婚姻形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氏族社会的个发展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在那个时候,年龄大、辈分高的女子被推为首领,掌管氏族事务,形成了母权制。因为孩子在母权制的多偶婚下,只知道他的母亲,而不知道她的父亲,所以世系也只能按母亲这方面来确定。我国古代有女子成姓的习惯,而所有古姓,大半以女字为偏旁,例如姬、姜、好等。在实行多偶婚的部落里,每—个家庭都是一半在氏族之内,一半在氏族之外,因为多偶婚要求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多偶婚的遗迹,可以从古代文献对于亲属的称谓制度的记载中看出来。在《尔雅·释亲》中,兄弟的儿子没有专称,一律叫作“昆弟之子”。多偶婚制下,子女为一列兄弟所共有,父亲无法也无须在一群子女中区分哪个是自己的孩子,哪些是自己的“侄儿”“侄女”,自然也没有了那些称谓。多偶婚共妻,姐妹共夫之风在当时非常严重。传说舜以贤孝著称,帝尧将两个女儿即娥皇、女英一起嫁给了他。舜的弟弟象,见嫂子们很漂亮,就想杀掉舜,“二嫂使治朕栖”,把嫂子们占为己有。这次舜就一次娶了两个女子,而象又想娶舜的妻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也是多偶婚的痕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约在五六千年前,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母权制的对偶婚,带来了一个新的迹象,子女确认了自己母亲的同时,也确认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也可以确定与自己有直系关系的血缘子女。
母权制社会的时候,子女只能单独地继承母亲的财产,而不能继承父亲的财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子的地位也在不断地上升,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也更多,他们试图借此来改变当时流行的氏族成员继承制,使子女享有继承权,给以对偶婚和母系氏族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沉重的一击,女性世系必然解体,而男性世系相应地必然会取而代之。慢慢地,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都留在本氏族内,女性成员的子女则再也不属于母亲的氏族,而转到父亲的氏族中去。这样就逐步废除了按母方计算世系的方法,确立了父亲的继承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对偶婚的形式下产生了一夫多妻的现象。由于生产劳动特别是战争对男子的需要,男子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而造成男女两性的不平衡,使女性人口过剩。这种情况的产生以及女性地位的下降,都为男子享有更多的妻子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多偶婚遗风的影响,在一些实行对偶婚的氏族中间实际上维持着对偶的同居形式,多妻的占有制,后来又发展为父权制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家长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保存了对偶婚的一面——男子多妻。这种现象出现在父权制社会的晚期。
随着财富的增加,权势的扩大,一些氏族的首领逐渐占领了除了日常生活之外的剩余物资成为了奴隶主,他们为了自己的贪欲,不断地进行征伐、战争、掠夺财物,于是原始社会宣告解体,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
序言
一、古代婚姻
二、百家姓氏
三、福禄寿喜
四、灶神、门神与财神
五、庙会
六、古代礼制文化
这本《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和有料。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内容详实、考据严谨的力作。我猜想,书中会涉及中国广袤土地上各种独特的民俗风情,从北方的冰雪节庆到南方的水乡习俗,从内陆的农耕文化到沿海的渔家风情,都可能被一一细致地描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已经逐渐消失或正在演变的古老习俗,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许会有关于婚丧嫁娶的传统仪式,关于生育成年的人生节点,关于祭祀祖先的虔诚信仰,关于农事时节的劳动歌谣,甚至可能还会触及到一些地方性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风俗,更可能是在探讨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它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在过去的岁月中,人们是如何组织生活,如何应对挑战,如何传承文明的。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对“风土人情”这四个字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不再是遥远的标签,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评分当我看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庆祝、如何传承他们的独特文化的。或许,书中会有对那些古老节日背后故事的娓娓道来,例如春节的除夕守岁、元宵的灯会猜谜,端午的龙舟竞渡,以及中秋的月圆人团圆,但更希望能深入挖掘那些更具地方特色、更少为人知的民俗活动。比如,某个山区部落的独特成年礼,某个少数民族的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仪式,或是某个渔村在特定季节进行的捕鱼祈福活动。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这些习俗的表面现象,更能深入探究其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每一项习俗都可能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关于人类在不同环境下,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如何构建自己的社群,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
评分从《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的书名就能看出,这绝对是一本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书籍。我期待它能带领我走进中国各地那些充满魅力的“古活习俗”之中,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或许,书中会详细讲述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那些只有在特定地区才盛行的祭祀活动,那些承载着古老神话传说的节庆仪式,以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表演。我尤其想了解那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习俗,例如,不同地区的婚丧嫁娶的讲究,人们是如何看待生老病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各种仪式来表达情感、维系家庭和社群的。我希望书中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或许是精美的插图,为我展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仿佛亲身经历那些古老的岁月,体会那些淳朴的民风。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单单是对习俗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人类文化传承的梳理和对生活智慧的挖掘,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也能启发我们思考当下,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那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古老习俗充满兴趣,《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这个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丰富,它可能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过去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生活习惯、信仰仪式、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的规矩等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述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古老习俗,比如在某个特定的农耕区域,人们是如何根据节气进行耕作和祭祀的;在某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的婚嫁过程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独特仪式和象征意义;又或者,在某个滨海渔村,人们又是如何通过集体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渔获满仓的。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罗列,更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它们如何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并对那些在时光流转中被保留下来的珍贵传统产生更深的敬意和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色彩运用大胆而和谐,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意境。书名《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古活习俗》更是直接点出了主题,勾起了我探索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活方式的好奇心。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这初步的印象,我就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那里有古老的祭祀仪式,有充满生活气息的节庆活动,有代代相传的手艺绝活,还有那些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那些鲜为人知但却意义非凡的古老习俗,它们或许承载着先民们对自然、对生命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旧闪耀的文化碎片,引发我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思考,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多样性产生由衷的敬意。封面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图腾和纹样,也预示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视觉信息,或许还会搭配精美的插图,让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