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心灵: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苏联的心灵: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伯林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文化
  • 俄国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社会
  • 意识形态
  • 文学
  • 艺术
  • 冷战
  • 苏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1470
商品编码:298845082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苏联的心灵:主义时代的俄国文化

定价:28.00元

作者:(英)伯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447114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以赛亚·伯林关于苏联的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既有对二战后他与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等苏联作家的几次会晤的记叙,也有他呈交给英国外交部的关于斯大林统治下苏联艺术状况的公文;既有对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的肖像描绘,也有他访问苏联后对苏俄文化的印象速写;等等。以赛亚·伯林从身世与文化上都与俄国有着直接的渊源,对俄国知识阶层有深刻的同情与了解,本书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

目录


导言
编者序言
1.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
2.访问列宁格勒
3.一位的俄罗斯作家
4.与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交谈
5.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6.苏联为什么选择隔离自己
7.人为的辩证法:高统帅斯大林与统治术
8.在苏联的四个星期
9.苏俄文化
10.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
人名汇编
进一步阅读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以赛亚·伯林(1909—1997)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

文摘


序言



《心灵的疆域:从革命到解体的俄国文化图景》 这部作品并非对某个特定时期的苏联文化进行片面或断代的梳理,而是力求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更具流动性的俄国文化演进的长卷。它所关注的,并非是孤立的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艺术创作,或是某个具体时期的政治指令如何压制或催生了某些艺术形式。相反,它试图穿透那些表面的政治语境,去探寻植根于俄国深层历史、民族性格与哲学思想中的文化脉搏,以及这些脉搏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浪潮中,以多元而复杂的方式涌动、变形,最终抵达一个时代的终点。 本书的视角是“跨主义”的,它不局限于“主义”的标签,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化地貌。“主义”固然是理解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重要线索,但俄国文化的生命力,远不止于此。它包含着从古老的东正教信仰中汲取的精神深度,从中世纪斯拉夫民族的民间传说里流淌出的质朴情感,从十八、十九世纪贵族阶层对西方文明的憧憬与反思中继承的启蒙思想,再到革命浪潮席卷之下,个体在集体洪流中激荡的迷茫与抗争。这些构成了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俄国文化基因库。 我们并非将“苏维埃时期”视为一个封闭的盒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长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考察。这意味着,我们将审视十月革命为何能在俄国发生,其背后酝酿的文化土壤是什么?革命的理想如何与俄罗斯深层的精神追求发生碰撞与融合?这种碰撞与融合又如何体现在文学、艺术、音乐、电影、哲学乃至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而当“苏维埃”这个概念走向衰落,其曾经塑造或压制的文化力量又以何种方式重新显现,或以何种新形态继续存在? 本书的叙述将是一种“考古学”式的探索。它将深入挖掘被政治叙事所遮蔽或简化的文化遗产,重新审视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和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回避革命的激进与铁腕,但更关注在这种时代洪流中,个体心灵的挣扎、反思与变形。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作者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命运的深刻拷问。那些具有时代印记的画作与音乐,不仅仅是宣传的工具,更是艺术家们对生命之美、苦难之痛、对未知之光的独特感知。 具体的说,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历史的暗流与思想的孢芽: 在“主义”的喧嚣之下,俄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们的心灵并非一片空白。我们将追溯那些在革命前夜就已经萌芽的思想火花,比如对斯拉夫主义与西方主义的持续辩论,对俄国特殊道路的探索,对精神救赎的渴望,这些都为后来的文化变革提供了深层背景。即使在革命的铁蹄之下,那些曾经的思想者,他们的某些观点,以变形或隐喻的方式,依然在文化空间中游弋。我们关注的是,在看似单一的时代指令下,思想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流变、甚至反弹的。 二、艺术的多重奏: 文学无疑是俄国文化最耀眼的明珠。本书将不再仅仅罗列某个时期官方推崇的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学谱系。从革命前夕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的繁荣,到革命后的现实主义的勃兴,再到个人风格的压抑与突破,以及地下文学的潜流。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主题的选择,更是叙事方式的创新,语言的探索,以及作家们如何在看似规范的框架内,注入个体独有的灵魂印记。 在绘画与雕塑领域,我们将看到从前卫艺术的实验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官方风格,再到那些在集体主义叙事背后,个人情感与对美的追求如何以含蓄或象征的方式表达。我们也会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艺术家,他们或许未能跻身主流,但他们的作品却折射出时代真实而多样的文化肌理。 音乐方面,我们将审视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新时代音乐的实验性与功能性。革命的激情如何转化为激昂的旋律,而个体的情感抒发又如何在集体主义的背景下找到出口。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俄国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看到从蒙太奇的革命性探索,到纪录片对现实的直观呈现,再到故事片的意识形态引导与艺术追求的博弈。电影不仅仅是宣传的媒介,更是观察社会心理变迁的绝佳窗口。 三、哲学的回响与精神的求索: 尽管马克思主义成为官方哲学,但俄国的哲学传统并未因此中断。我们将考察在革命浪潮中,一些传统的哲学流派是如何消亡或潜入地下的,以及新的哲学思潮是如何在官方意识形态框架内进行调和或变形的。俄国知识分子对宗教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关注,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这些思潮与本民族的精神特质相结合,构成了复杂而迷人的思想图景。 四、日常生活的文化肌理: 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殿堂之上,更弥漫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本书将尝试触及这种更广泛的文化图景,关注教育、体育、节日、民间艺术、甚至大众娱乐形式的演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生动地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集体认同的构建,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适应与反抗。 五、记忆的重塑与文化的反思: 当一个时代落下帷幕,其留下的文化遗产将如何被解读与重塑?本书的结尾部分,将着眼于后苏联时代的文化反思。曾经被压抑的、被遗忘的文化元素如何重新浮现,它们又如何被新的社会语境所审视与利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俄国文化持续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心灵的疆域:从革命到解体的俄国文化图景》并非要绘制一幅被意识形态色彩填满的图谱,而是要描绘一片更为广阔、更为复杂、也更为引人入胜的文化大地。它邀请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走进那个充满矛盾与激情的国度,去倾听那些在时代巨变中,依然跳动着的,属于俄国心灵的、永恒的回响。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更具整体性、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解视角,去感受文化的力量,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用文字调度着历史的镜头,时而聚焦于宏大的社会变革,时而又细腻地描绘个体的微小情绪。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例子所吸引,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理论,而是鲜活的生命轨迹。比如,书中对某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某些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作者对于“主义”的理解,也远超出了我之前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口号或意识形态,而是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甚至是他们的梦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那些精准、有力却又不失诗意的词句,将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俄国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这种共情的力量,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和立体,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我被书中那些充满力量的艺术作品和文学巨著所吸引,它们不再是静止的文本,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回响,传递着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作者对“主义”的解读,也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刻板印象。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深入到人们的骨髓,影响着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社会心理现象的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影响深远的细节,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文化在塑造一个民族精神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许多我习以为常的观念。作者在分析俄国文化的同时,也触及了许多普遍性的哲学命题,比如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书中对于“主义”如何塑造人的精神面貌的论述,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背景不同,但某些内在的逻辑却惊人地相似。我发现,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不仅仅是了解其表面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去探寻其深层的心灵驱动力。作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文化碎片中,抽丝剥茧,找到连接的线索,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的理解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深刻了,它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俄国文化的剖析,更像是一次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探索。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大众心理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画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陷入一种沉思,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幻灭、他们的希望,以及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主义”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书中对特定艺术流派和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之前或许有所耳闻,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思潮、政治语境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被忽视的文化现象的挖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淹没的声音,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森林,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停下脚步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它所引发的思考是绵延不绝的,仿佛在我的脑海中种下了一颗颗种子,等待着时间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作者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严谨,对俄国在“主义”时代的心灵图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元素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情感的凝结。作者对“主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个体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既是枷锁,有时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时的超然态度,他既有深刻的洞察力,又不乏人文关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以及人类精神的演变有了更深的体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