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中国古代农业 柏芸 9787504485540

正版 中国古代农业 柏芸 97875044855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芸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史
  • 中国古代史
  • 农业技术
  • 历史文化
  • 柏芸
  • 9787504485540
  • 正版书籍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85540
商品编码:298680271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农业

定价:25.00元

作者:柏芸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4485540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发达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农业,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中国古代农业》将以这八个字为中心,勾画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线索和传统农学的独特体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华夏农耕智慧:古代中国的土地与文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农业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支撑社会运转的基石,更是孕育中华文明独特精神气质的沃土。本书《华夏农耕智慧:古代中国的土地与文明》旨在深度挖掘和梳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独特形态、技术革新、制度演变,以及由此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观念乃至思想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局限于对农事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展现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图景,揭示古代中国人民如何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璀璨的文明。 第一篇:土地的脉搏——古代农业的根基与分布 本篇将从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土地出发,审视古代中国农业的生存环境。我们将考察不同地理区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方丘陵地带、北方草原边缘等)的自然条件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了区域性的农业模式。例如,黄河流域以旱作农业为主,种植粟、黍等耐旱作物,发展出与之配套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而长江流域则以水稻种植为核心,形成精耕细作的水田农业,并孕育出独特的稻作文化。 书中将详细分析古代中国对土地的认识和利用方式。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精细的土地规划、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再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坎儿井等)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效率的提升,我们将勾勒出古代中国人民不断深化对土地认识、并积极改造自然以适应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时,也会探讨土地所有制(如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关系和社会稳定。 第二篇:耕耘的技艺——古代农业的技术体系 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水平。本篇将聚焦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追溯其历史演变和创新。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农具说起,介绍从石斧、木耒耜到铁犁、耧车、曲辕犁等一系列农具的改进和普及过程,分析它们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解放。 灌溉技术是古代农业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包括堤坝、沟渠、水车、筒车等,以及这些设施如何解决旱涝问题,保障作物生长。同时,我们也关注排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如施肥、耕作方法的变化)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 本书还将介绍主要的农作物及其种植技术。我们不仅会关注菽、麦、稻、粟等主要粮食作物,还会涉及油料作物(如芝麻、大豆)、纤维作物(如麻、桑)、蔬菜、果品等经济作物的栽培。对于每一种作物,我们将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其选种、育苗、播种、田间管理(如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关键环节的古代经验和智慧。 第三篇:农政的智慧——古代农业的管理与制度 农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制度保障。本篇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在农业管理方面的智慧与实践。我们将考察历代王朝如何制定和实施农政政策,包括鼓励农桑、推广优良品种、兴修水利、减免赋税、賑济灾民等。例如,商鞅变法中对农耕的重视,汉代“劝课农桑”的政策,以及宋代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商品化农业的发展,都将是重点分析的对象。 本书还将审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赋役制度。从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到秦汉的土地税和劳役,再到唐宋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以及明清的摊丁入亩,我们将梳理这些制度的演变,分析它们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财政收入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民间农业组织的形态,如乡村社区的互助合作、农会、农谚的传播等,以及这些自发形成的组织在维护农业生产秩序、传承农业知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篇:农耕的文化——古代农业的精神意蕴 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物质的再生产,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观念。本篇将从文化、哲学、艺术等角度,探析古代农业所蕴含的精神意蕴。我们将探究“农为国本”、“重农抑商”等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农业的紧密联系将是重点。孔孟之道中对“仁”与“礼”的阐释,如何与农业生产中的勤劳、朴实、和谐观念相结合,以及“君子务本,本固枝荣”等格言所体现的对农业根本性的认同,都将得到深入的剖析。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又如何影响了古代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态度。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农业生产在古代节令、习俗、祭祀活动中的体现。从春耕秋收的农时观念,到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节日(如社日、秋祭),再到祈年、感恩的祭祀仪式,都反映了农业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我们也可能触及农业主题在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如诗经中的农事描写,绘画中的田园风光)中的反映,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农耕文化的影响。 结语:传承与启示 《华夏农耕智慧:古代中国的土地与文明》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梳理和再认识。古代中国在农业领域的伟大成就,不仅支撑了庞大的人口和绵延的文明,也孕育了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考。在当代社会面临资源挑战、环境压力和粮食安全等问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学习古代中国的农耕经验,从中汲取可持续发展的灵感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希望通过对古代中国农业的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农耕画卷,并引发对土地、自然、文明以及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迷上了历史类书籍,总觉得读史能让人更加通透,看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中国古代农业,这个话题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但仔细一想,它可是我们整个文明的根基啊!没有农业,就没有人口的繁衍,就没有城市的兴起,更别说后面的文化艺术、科技发展了。所以,我一直很想找一本能够把这个宏大主题讲得清晰透彻,又能让我读下去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作者柏芸也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从作者和书名来看,我能预感到这本书会涵盖很广的知识面。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农业技术的名词,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古代的耕作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发明创造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我特别期待了解古代农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抗争,又是如何利用自然规律来提高产量的。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中国古代农业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并且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韧性,那真是太有意义了。

评分

我对历史总是抱有一种探究的渴望,总觉得在过去的岁月里,隐藏着无数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中国古代农业,这个话题虽然听起来有些朴实,但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智慧和发展动力。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烟尘,去领略古代农业的方方面面。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包括不同的农作物如何种植,不同的土壤如何耕作,以及古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辅助农业生产。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涉及古代农业在社会经济、国家政策、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比如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农业对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古代中国农业的深厚底蕴,并且能够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勤劳、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那绝对是一本能够让我受益匪浅的佳作。

评分

最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增无减,总觉得那是一种深沉而博大的力量,能够滋养心灵,让人更加平和。在探索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农业的根本意义。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根,就必须了解它的农业。这本书的作者是柏芸,我曾看过一些他/她的文章,对学术的严谨和表达的清晰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农事操作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探讨农业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套适应自然规律的耕作方法。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解决病虫害问题,如何改良土壤,如何提高粮食产量,以支撑庞大的人口和国家的运转。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并且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历史经验,那将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深有体会,总觉得回溯历史,能为当下提供很多镜鉴。中国古代农业,乍一听好像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的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甚至一些思维方式,都和古代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对“节气”的重视,就是古代农业智慧的体现。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农”的深刻内涵,以及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地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古代的农具、灌溉技术、作物种植、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分析这些技术是如何随着时间和地域而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古代农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坚韧不拔。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并且能够引发我对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思考,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沉甸甸的书脊仿佛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一种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智慧,是支撑起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基石。然而,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剖析。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既严谨又通俗,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能够让我真正地走进那个时代,去感受农民的辛勤劳作,去理解他们与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去体会古代农业技术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从书名和作者的知名度来看,我对其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农耕智慧,去了解土地的变迁,技术的革新,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哲学思想。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古代农人的生活图景,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