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中国当代二胡演奏家、国家演员。自幼随父学习二胡,1981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安如砺和刘明源教授。1989年参加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获二等奖;同年六月参加首届“ART”杯中国乐器比赛,获青年专业组一等奖;1991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大奖。她先后出访了瑞典、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等地,特别是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等音乐厅的精彩演奏,博得了西方音乐界的高赞誉。自1995年以来,她还多次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一致好评。 她善于吸收古典、民间、西洋音乐的特点,对各家各派的精粹和作品勤于钻研,并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领悟。其演奏注重于作品的情、意、趣,听起来自然流畅、挥洒自如。 1999年宋飞由中央民族乐团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二胡专业教师。
从一个长期学习者,而非仅仅是考级准备者的角度来看待这套材料,我发现它在曲目之外的“文化解读”方面,内容相对薄弱。虽然提到了部分乐曲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但整体的音乐学分析和对不同流派演奏风格的对比,似乎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例如,在处理一些地域性较强的曲目时,期待能看到更深入的对南北派运弓差异的探讨,或者不同地区对同一乐段在速度和装饰音处理上的惯例。 这本书似乎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如何准确无误地通过考核”这一目标上,而对于二胡艺术的广阔天地,它只是提供了一扇门,但并未邀请你深入探索门后的花园。对于那些希望将二胡作为终身爱好,并希望在演奏中融入更多个人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结构,但缺乏“添砖加瓦”的灵感源泉。它为你打好了地基,让你站得稳,但要盖起什么样的艺术大厦,还得靠自己去拓展和摸索。它是一份优秀的“指南针”,精确地指向目标,但不会告诉你沿途的风景有多么绚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还挺朴实的,那种传统的乐谱书风格,带着一丝老派的严谨感。我本来是冲着“全国二胡考级曲目辅导”这几个字去的,毕竟眼下二胡学习资源不少,但能系统性地覆盖到考级要求的,还是需要仔细甄选。拿到手后,首先被它的厚度吸引了,感觉内容量肯定很扎实。 翻开内页,纸张质量摸上去还算可以,至少在翻阅和书写笔记时不会觉得太廉价。不过,我得说,在整体版式布局上,略微有些保守了,对于习惯了现代排版风格的学习者来说,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有点高,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比如,有些指法标记和弓法符号挨得比较近,如果手上功夫还没完全跟上,初看时可能会有些眼花缭乱。我尤其关注了第四级的曲目示范部分,希望能找到一些不同于我现有教材的独到见解,特别是那些技术难点处的图示,是否能提供更直观的辅助。从初步翻阅来看,教材在基础功的理论阐述上是下了功夫的,但对于“示范”二字所承诺的那些现场演奏的细腻处理,单凭静态的文字和谱子,效果终究是打了折扣的,这大概也是附带VCD的初衷吧。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本严谨、内容详实的基础教程,但视觉体验上缺乏一些现代的引导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感觉,带着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追求“网红风”的教本,封面花里胡哨,内容却浅尝辄止。这本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它就是踏踏实实地为专业学习者准备的,它相信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不需要过多的“哄着你学”的引导语。这一点,我很欣赏。它将大量的篇幅用于精确的记谱和详尽的演奏提示,体现出一种对演奏规范的极度维护。 我特别注意了关于“揉弦”和“颤音”处理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写得极其细致,它区分了不同力度和不同速度下揉弦的细微差别,并试图用文字语言去刻画这种听感上的差异。这对于那些追求更高艺术表现力的学习者至关重要。不过,也正是这种过度的严谨性,使得它对于刚接触二胡,或者完全没有老师指导的自学者来说,门槛显得稍高。他们可能会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示压倒,反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它更像是一本“进阶工具书”,而不是“入门启蒙书”,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精髓。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乐器,音频和视频资料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乐谱本身,尤其对于二胡这种对发音控制要求极高的乐器来说。这次购买的套装,其中包含的VCD内容,是我决定入手的主要驱动力。我首先播放了其中一些基础练习曲的示范,对比我自己的录音,立刻就能捕捉到自己声音的干涩感和节奏的不稳定。宋飞老师的演奏,果然名不虚传,那种声音的颗粒感和行腔的圆润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发现VCD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比如,当示范演奏到某个快速的跑动段落时,由于镜头聚焦于整体演奏姿态和指位,对于内弦和外弦的拨弦力度对比,或者弓毛的接触点变化,细节捕捉得不够清晰。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近景特写,比如弓尖或指尖的微小动作,那将是锦上添花。此外,我希望能有可以循环播放或者分段慢速播放的功能,但老式的VCD格式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播放和暂停的体验远不如如今的在线资源便捷。总的来说,视频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但播放介质的陈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在我看来,是完全合理的,考虑到它声称覆盖了考级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且还附带了音视频资料,这无疑为我们这些需要精确听觉参考的业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最看重的是曲目选择的权威性,毕竟考级曲目是官方制定的标准,任何辅导材料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尝试性地对照了我正在练习的一首难度较高的曲子,发现书中的节拍处理和速度要求,与我之前从网络上零散搜集到的信息有细微的出入,这种细微差别在考级中往往是决定性的。 深入研究后发现,对于某些快速的连弓和复杂的换把技巧,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略显单薄,它更侧重于“应该怎么拉”,而不是“如何克服拉不好的那道坎”。这也许是所有纸质教材的通病,毕竟二胡演奏的精髓在于“气韵”和“手感”,那是无法完全被量化的。不过,作为一本系统性的辅导资料,它在乐曲背景介绍和情绪处理的文字引导上,还是做到了相当的深度,能帮助学习者在技术之外,建立起对作品的理解框架。对于那些渴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深度学习者,这本书的文本部分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一份对传统音乐语境的尊重和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