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林业局 著
图书标签:
  • 退耕还林
  • 生态效益
  • 监测报告
  • 国家报告
  • 2015年
  • 生态环境
  • 林业
  • 农业
  • 政策评估
  • 环境监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5044
商品编码:298668205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

定价:120.00元

作者:国家林业局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038850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大的生态修复 工程,是中国*大的“强农、惠农”项目,如何量化 体现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工 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系列给予了翔实的回答。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3)》 以6个典型监测省(河北省、辽宁省、湖北省、湖南省 、云南省、甘肃省)为样本,**次从国家层面,系 统、科学地用数字反映出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生态 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2014)》 针对长江、黄河上中游13个省级行政区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效益开展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长江、黄河上中游 流经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显*。
  国家林业局编*的《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监测国家报告》全面评价了我国北方沙化土地1O个省 (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生 态成效。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工作的稳步推进 ,未来我们也会将整个监测工作覆盖到全国25个工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 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系列向读者系统地展 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成效,算清了“绿水青山价 值多少金山银山”这本账,加深了人们对退耕还林工 程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 识,为退耕还林的决策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前言
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连清体系
1.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野外观测连清体系
1.1.1 生态功能监测与评估区划布局
1.1.2 观测站点建设
1.1.3 观测标准体系
1.1.4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
1.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分布式测算评估体系
1.2.1 分布式测算方法
1.2.2 测算评估指标体系
1.2.3 数据源耦合集成
1.2.4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集
1.2.5 贴现率
1.2.6 评估公式与模型包
第二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概况
2.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降水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植被条件
2.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典型生态功能区自然概况
2.2.1 寒温带生态功能区
2.2.2 中温带生态功能区
2.2.3 暖温带生态功能区
2.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区资源概况
2.3.1 沙化土地资源概况
2.3.2 严重沙化土地资源概况
第三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3.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行政区域生态效益
3.1.1 省级区域生态效益
3.1.2 市级区域生态效益
3.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1 风蚀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2 风蚀与水蚀共同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2.3 水蚀主导型生态功能区生态效益
3.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三个林种类型生态效益
3.3.1 生态林生态效益
3.3.2 经济林生态效益
3.3.3 灌木林生态效益
第四章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
4.1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行政区域生态效益
4.1.1 省级区域生态效益
4.1.2 市级区域生态效益
4.2 北方严重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三个林种类型生态效益
4.2.1 生态林生态效益
4.2.2 经济林生态效益
4.2.3 灌木林生态效益
第五章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综合分析
5.1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基本特征
5.2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分析
5.3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成因分析
5.4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前景展望
5.4.1 新常态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的机遇
5.4.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面临的新任务
5.4.3 提高评估结果精准性
5.4.4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名词术语
附表1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
附表2 IPCC推荐使用的生物量转换因子
附表3 各树种组单木生物量模型及参数
附表4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社会公共数据表
附表5 北方沙化土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区自然概况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图书简介 引言 中国自上世纪末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生态建设战略。该工程不仅旨在缓解因过度垦殖导致的耕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严峻环境问题,更着眼于提升国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2015年,作为工程实施的关键时期,对该年度的生态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监测与评估,对于总结经验、优化政策、指引未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对当年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国家级综合性汇报。 本书并非对某个具体项目的个案分析,也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区域的微观研究。相反,它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整合了全国范围内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展、生态效益监测数据,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报告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客观、具有科学依据的平台,用于展示退耕还林工程在2015年度所取得的生态成效,识别其在不同区域、不同生态类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差异,并为国家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报告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的内容围绕“生态效益监测”这一核心展开,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力求从多个维度全面呈现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概况与实施进展 本部分首先对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概述。这包括: 工程覆盖范围与面积统计: 详细列出当年新增退耕还林(草)的土地面积,以及累计完成的工程面积,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展现工程的持续推进态势。 主要实施区域与地域特征: 分析工程在不同省份、不同生态区的分布情况,并简要介绍这些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为理解区域性效益差异奠定基础。 政策执行与保障措施: 回顾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管理、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进展,重点关注国家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所采取的关键举措。 二、 生态效益监测指标体系与方法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报告详细阐述了所采用的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监测指标的确定: 明确报告中所关注的核心生态效益指标,如: 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 通过遥感影像、地面调查等方法,量化退耕地块的植被恢复情况,评估新增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土壤保持能力: 分析植被的根系固土作用,量化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评估工程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贡献。 水源涵养能力: 评估植被对降水截留、土壤水分渗透以及径流调控的影响,量化其在改善区域水资源状况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 监测退耕地块及周边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变化,评估工程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贡献。 气候效应: 从区域尺度分析植被变化对温度、湿度、蒸发蒸腾等气候要素的影响,初步评估其在缓解极端天气、调节局部气候方面的作用。 监测技术与数据来源: 详细介绍所使用的监测手段,可能包括: 遥感监测技术: 如使用Landsat、Sentinel等卫星影像,结合GIS技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植被变化监测。 地面调查与样地监测: 在典型退耕地块设置固定样地,进行植物种类、生长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等指标的实地测量。 模型模拟与数据集成: 运用生态模型,结合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对生态效益进行综合估算与预测。 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说明: 强调数据来源于国家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基层监测站等,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三、 全国及重点区域生态效益分析 这是报告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生态效益: 全国总体效益评估: 对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在上述各项生态效益指标上进行总体评价,给出量化成果,并与往年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展示工程的整体成效。 区域性差异分析: 针对不同生态区(如黄土高原、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华北等)或不同类型的退耕地(如坡耕地、陡坡地、沙地等),深入剖析其生态效益的具体表现。这部分将详细解释为何某些区域的效益更显著,而另一些区域则可能面临挑战。例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报告会重点关注植被恢复如何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则会强调植被对地表径流的调控作用。 典型案例分析(可能包含): 报告可能会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或地区,进行更为细致的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其成功经验或存在的问题,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四、 工程效益的影响因素与挑战 科学的报告不仅要展示成就,更要剖析原因,识别问题。本部分将探讨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因素,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 造林树种的选择与管理: 不同树种的适应性、生长速度、生态功能差异,以及后期抚育管护水平对植被恢复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退耕后的土地利用模式(如纯粹植树、农林复合、草地恢复等)对生态效益的侧重和影响。 当地自然气候条件: 降水、温度、光照等气候要素对植被生长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制约或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因素: 农民参与度、政策执行的到位程度、技术支持的有效性等,这些非自然因素对工程效益的间接影响。 当前面临的挑战: 部分地区植被恢复缓慢或效果不佳: 原因可能涉及技术不当、管护缺失、气候干旱、后期经济收益不明显等。 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局限性: 纯粹的林分可能导致单一化,难以恢复原有复杂的生态系统结构。 工程效益的长期性与持续性问题: 如何保证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期稳定,避免“翻耕”现象的再次发生。 监测评估体系的完善: 如何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时效性和综合性。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报告的最后部分是对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结果的总结,并基于分析提出的前瞻性结论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总体结论: 综合评价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成效,肯定其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政策建议: 针对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可能包括: 优化树种选择和配置: 推广乡土树种,鼓励乔灌草结合,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系统。 加强后期管护与抚育: 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提高管护质量,确保植被的健康生长。 探索多元化经济补偿与收益模式: 结合退耕还林与生态旅游、特色林产品开发等,提升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强化监测评估体系建设: 运用新技术,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预警能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加强宣传与公众参与: 提升全社会对退耕还林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众参与。 报告的意义与价值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的出版,不仅是对当年工程实施成果的一次全面盘点,更是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科学报告。其价值体现在: 科学决策的基石: 为国家制定和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优化生态建设布局,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经验总结与推广的平台: 总结各地在工程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避免重复犯错。 公众认知与监督的窗口: 向社会公众展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成效,增强公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对工程的监督与参与。 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料: 为生态学、环境科学、林业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促进对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的深入研究。 国际交流的范本: 展示中国在生态恢复领域的努力与成就,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而言之,《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是一部集国家权威性、科学监测性、系统分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报告。它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勾勒出2015年度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画卷,揭示了其在改善国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宏大叙事的史诗感,《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光是这名字,就让人联想到过去十年间,无数双勤劳的手在广袤的大地上播撒希望的种子,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份辛勤付出所带来的回报的细致勘测与评估。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枯燥的数据表格,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曾经荒芜的山峦重新披上绿装,蜿蜒的河流两岸生机盎然,候鸟在重新形成的栖息地里自由翱翔,就连空气都仿佛被洗涤得更加清新。我相信,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性文件,它更像是一部记录中国大地复苏史的史诗,它承载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庄严承诺,也凝聚着科研人员和一线实践者们的心血与智慧。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度、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分析,我更期待的是从中读出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读出那些为了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而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也希望从中能看到未来生态建设的更多可能性和方向。这份报告,应该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反复品读的书籍,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数据,更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深切的关怀和最坚定的守护。

评分

拿到《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吸引。退耕还林,这项自上而下推动的宏大工程,其背后必然涉及海量的调研、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我设想,这份报告的撰写者们,一定是在极其严谨的科学框架下,运用了最前沿的监测技术和统计方法,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海量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和解读。我猜测,报告中会详尽地介绍监测的区域范围、时间跨度、采样方法、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可能采用的遥感影像分析、地面调查、生态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专业性的内容或许有些晦涩,但我相信,通过报告的详细阐述,我们能够窥见中国在生态监测领域的科学实力和技术水平。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的客观呈现,更是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份扎实的科学依据,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它或许会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揭示出工程带来的具体效益,也可能在数据背后,引发我们对生态系统复杂性及其修复难度的深刻思考。

评分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这个书名,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关于“绿色复兴”的壮丽图景。我联想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曾经被过度开发和利用的山地、丘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退耕还林,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它更是一项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旨在恢复土地的自然功能,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我猜想,这份报告中,会详细记录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比如区域差异、气候条件、物种选择、管理模式等等。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够如实地反映工程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水土流失的减少,地表径流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以及森林覆盖率的显著增长。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这份报告会深入分析这些生态效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旅游等。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大地“重生”的百科全书,它记录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我渴望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行动中去。

评分

当我看到《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这个标题时,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极其严肃且重要的文献。退耕还林工程,作为中国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生态建设战略,其成效的评估至关重要。我设想,这份报告的编写,定是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分析。报告中可能涵盖了对植被生长状况的长期跟踪,对土壤侵蚀速率的精确测量,对水文循环变化的细致观察,以及对生物多样性演替规律的深入研究。我推测,报告的叙述风格会偏向学术化和专业化,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和模型,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效果。它或许会揭示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退耕还林区域在生态效益上的差异性,并可能对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对我来说,这份报告不仅是一份工程效益的总结,更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次科学的“体检报告”,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项工程的价值和意义,也为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评分

《2015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绿色发展进程的窗口。退耕还林,这项宏伟的生态工程,其背后蕴含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曾经被耕种而变得贫瘠的土地,如今正逐渐被蓬勃的森林所覆盖。我期待在这份报告中,能够看到关于这项工程带来的具体环境改善的案例分析。或许会提到,哪些地区的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哪些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哪些曾经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因为森林的恢复而重获生机。我相信,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数据和图表的堆砌,它更应该是一份充满希望和启示的文献。它会向我们展示,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我们能够为地球母亲的“伤口”疗愈,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我渴望从这份报告中,学习到关于生态恢复的智慧,也希望它能激发更多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共同书写中国大地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