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研究正版课本9787544430487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修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艺术教育研究正版课本97875444304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修海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
  • 音乐教育
  • 修海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艺术教育
  • 教材
  • 课本
  • 高等教育
  • 音乐史
  • 艺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30487
商品编码:29859849694
页数:262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
丛书名: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号:  9787544430487
出版年份:  2011年9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262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5元
实际重量:   481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新版)》主要内容包括: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夏、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目录章 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结合音乐考古的音乐教育考察第二节 文献记载中反映的音乐教育活动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夏代的音乐教育第二节 商代的音乐教育第三节 西周的音乐教育一、西周礼乐教育制度二、西周乐教的内容三、周公与西周的乐教四、周代乐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意识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官学与私学中的音乐教育行为一、官学中的音乐教育二、“礼崩乐坏”背景下宫廷音乐教育的转型三、私学中的音乐教育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一、春秋时期“心平德和”以及“声和-心和-人和-政和”的音乐教育思想二、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三、孟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四、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汉乐府的音乐教育活动第二节 社会上“歌舞者”的私学传教第三节 汉代的琴学传教活动及其教育思想一、文士阶层的琴学教育二、汉代的琴学教育思想第四节 汉代的音乐教育思想一、《淮南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二、董仲舒的音乐教育思想三、《礼记·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清商乐的音乐传教活动第二节 宫廷雅乐活动中的音乐传教第三节 音乐传播与交流中的传教活动第四节 琴学活动中的音乐传教第五节 音乐教育思想一、嵇康的音乐教育思想二、阮籍的音乐教育思想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教育节 宫廷音乐教育活动一、隋唐宫廷音乐机构的编制与教学管理二、宫廷中各类音乐的传教演习第二节 琴乐活动中的音乐传教第三节 社会音乐教育活动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音乐教育第八章 明时期的音乐教育第九章 清时期的音乐教育附录征引文献再版后记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新版)》主要内容简介:作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的经典,“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为中国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郝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国家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国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的归纳和总结。 
《盛唐乐舞:霓裳羽衣的文化密码》 导言:乐舞的黄金时代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在盛唐时期的辉煌成就及其深远影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的频繁,共同催生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又一次高峰。其中,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以其恢宏的气势、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唐代气象的生动写照。 我们聚焦于“乐舞”这一核心概念,即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统一体,探讨它们如何在宫廷、民间以及宗教活动中扮演角色,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书将从历史背景、音乐理论、舞蹈本体、乐器演变及社会功能等多个维度,对盛唐乐舞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与解读。 第一章:历史的洪流——唐代乐舞的兴起与融合 1.1 隋唐变革下的文化土壤 隋朝统一南北,为唐代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初继承了北朝的健壮之风与南朝的清雅之韵,为新乐舞的诞生准备了素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带来了政治清明和边疆稳定,促使宫廷音乐机构如太常寺的职能得到空前加强。 1.2 燕乐与法曲的并驾齐驱 唐代音乐体系以“燕乐”和“法曲”为两大支柱。燕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飨和士人娱乐,其曲调多来自民间和西域的音律,风格热烈奔放。法曲,则多与佛教仪式相关,旋律庄重肃穆,体现了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两种音乐形态在结构、调式和演奏习惯上的差异与联系。 1.3 西域之风的强劲渗透 唐朝的开明政策使得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大量来自中亚、波斯乃至更远地区的乐工、乐器和乐曲涌入长安。本书将专门开辟章节,研究胡乐、胡舞对唐代乐舞的革新作用,例如龟兹乐、疏勒乐的传入如何丰富了唐代音阶和节奏体系,以及“胡旋舞”等舞蹈形式如何冲击了传统礼乐的审美标准。 第二章:宫廷的华章——升平盛世的音画 2.1 雅乐的复兴与礼制的重塑 尽管燕乐盛行,但作为国家正统的雅乐(礼乐)在唐代依然受到重视。本书将考察唐代对周代以来雅乐制度的继承与修正,分析雅乐在国家祭祀和朝会中的功能,以及其在维护宗法礼制方面的作用。 2.2 乐工制度与梨园的建立 唐代建立了完善的乐工选拔和管理制度,隶属于太常寺,规模空前庞大。其中,唐玄宗亲自设立的“梨园”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音乐艺术学校,标志着音乐教育和艺术实践的专业化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将深入探究梨园的教学内容、学员结构以及其在培养音乐人才方面的历史贡献。 2.3 霓裳羽衣曲的解析 作为盛唐乐舞艺术的巅峰之作,《霓裳羽衣曲》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幅动态的、流动的艺术画卷。本书将结合史料记载和后世推测,尝试重建该乐舞的音乐结构、舞蹈语汇和舞台布景,探讨其如何体现“道家仙境”的审美理想,以及它所蕴含的“尽美尽善”的艺术追求。 第三章:舞蹈的形态与语汇 3.1 健硕与柔美的交织:文武相济的舞蹈风格 唐代舞蹈不再局限于汉魏以来的细腻婉约,而是呈现出“健”与“柔”并存的特点。健美的舞蹈,如健舞,多受胡风影响,动作幅度大,节奏强烈,体现了盛唐的自信与活力;柔美的舞蹈,如软舞,则继承了中原的古典美学,注重意境的表达。 3.2 经典的舞目与技术剖析 本书将重点分析几个代表性舞目,如《剑器舞》(公孙大娘的剑器)、《胡旋舞》、《拓枝舞》等。我们将从舞蹈的造型、手位、步伐、旋转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力求还原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和技术难点。例如,对“胡旋舞”中连续快速旋转的力学基础及其对舞者身体控制的要求进行探讨。 3.3 舞蹈与诗歌、绘画的互文性 唐代文人对乐舞的关注度极高,留下了大量描绘舞蹈场景的诗篇和绘画作品。本书将通过分析白居易、杜甫等人的相关诗作,以及莫高窟壁画中乐舞形象的描绘,探究文学与绘画如何共同记录、诠释和升华了唐代的舞蹈艺术。 第四章:乐器的革新与音色的拓展 4.1 丝竹匏土革木金石的完备 唐代的乐器体系达到了空前的完备程度,各种乐器在制作工艺、音域范围和组合方式上都有显著进步。本书将聚焦于几类关键乐器的发展: 弹拨乐器: 琵琶的形制定型(曲项琵琶)及其在合奏中的核心地位。 吹管乐器: 筚篥等乐器如何从军乐中走入宴乐,其音色特性的应用。 击弦乐器: 古琴在文人阶层中的地位保持,以及筝、箜篌等乐器的普及。 4.2 乐器的“胡化”与本土的坚守 在大量西域乐器(如筚篥、箜篌)传入的同时,本土乐器如编钟、编磬在礼仪场合依然保持其权威性。我们将分析乐器在“胡汉”选择中的博弈与融合,探讨这种融合如何拓展了唐代音乐的音色库和表现力。 4.3 鼓吹乐的兴盛 鼓吹乐(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的乐队)在军乐和仪仗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将探讨唐代对鼓的种类和演奏技法的丰富,以及其在营造磅礴气势方面的艺术手法。 第五章:音乐教育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5.1 儒释道的教育理念对音乐的影响 唐代的音乐教育不仅限于宫廷内部,民间和宗教场所也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儒家强调“礼乐教化”,规范音乐的社会功能;佛教则带来了梵呗的唱诵技巧与密宗音乐的神秘色彩;道教则影响了部分乐曲的意境表达。 5.2 理论体系的深化 唐代乐律学家在音律理论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书将简要介绍这一时期在音阶、合律等方面的新探索,以及对传统“五音十二律”的实践性发展。 5.3 盛唐乐舞的审美特征 盛唐乐舞的审美核心是“气象万千”和“雍容大度”。它不再是单纯的感伤抒情,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宏大的场面和极高的技术水准来展现大唐帝国的气度。这种审美取向,深刻影响了后世宋元以来的音乐舞蹈发展方向。 结语:历史的回响 盛唐乐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它以其海纳百川的气魄,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精华熔铸一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本书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力求揭示霓裳羽衣背后所承载的盛世文化密码,为今日的艺术研究与传承提供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的触感,也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要知道,如此专业的学术书籍,往往在出版环节容易打折扣,但上海教育出版社这次的表现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墨色浓郁,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乐谱符号和古代文字引文,也清晰可辨,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在章节安排上的独到匠心。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而是巧妙地将“理论基础”、“实践规范”和“历史演变”这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比如,在讨论到某个朝代的宫廷雅乐制度时,它会立刻回溯到早期经典文献中对“中和之美”的阐述,然后再引出现代学者对此的争议。这种多维度的切入视角,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在其他艺术史著作中从未见过的,关于民间乐教与士大夫音乐修养的对比研究,这无疑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让人感到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内容涉及大量晦涩的古代概念和复杂的乐律学知识,但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它更像是请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先生,在你身边,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为你娓娓道来。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人物,比如孔子、荀子,以及后世的朱熹等人,书中对他们音乐教育思想的解读,既有尊重传统的态度,又不乏现代学术的审视,提供了很多新颖的解读角度。比如书中对“中和位育”思想在宋代琴学中的具体体现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古琴发出的悠扬之音,极大地激发了阅读的乐趣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读完前几章,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它对于古代音乐教育的“目的性”挖掘得非常到位。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阶层在不同年龄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标准,揭示了音乐在古代社会流动性中的微妙作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德音”与“正声”的辩证关系这一部分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古代音乐教育等同于道德说教,而是细腻地描绘了在不同历史阶段,这种“德”与“乐”的平衡点是如何被重新校准的。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深度嵌入,使得理论不再悬浮,而是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土壤之中。对我来说,这本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现象。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悠远的年代。我翻开扉页,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对于音乐史料的梳理,那种严谨和细致,真不是一般的教材能比拟的。作者在引言中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关于礼乐教化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这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先秦时期的雅乐制度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远超出了我以往读过的任何资料。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文献,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音乐来维护和构建其统治秩序的深层逻辑。特别是对不同学派对“和”与“变”的理解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脉络的全面掌握。读起来,完全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的音乐思想家们进行思想的碰撞。

评分

坦率地说,在入手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感觉像是一部尚未完整拼凑起来的拼图。然而,这本教材真正起到了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它将散落的知识点系统地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张完整而有逻辑的知识网络。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从上古到明清的官方音乐教育体制,还特别强调了地方志和家学中非主流教育实践的价值,这在以往的概论性著作中是很少被提及的侧面。通过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古代音乐教育是如何与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伦理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的。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史或者教育史的同仁来说,这本教材无疑是一部具有极高参考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必备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扎实的学术底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