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保罗·亨利·朗文集 |
| 丛书名: | 俄耳甫斯音乐译丛·启末之弦系列 |
| 作者/主编: | 乔治·比洛,马艳艳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84720 |
| 出版年份: | 2017年9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411页 |
| 开本: | 32 |
| 图书定价: | 78元 |
| 实际重量: | 662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的出版将会极大地促进国内音乐史学、音乐表演、音乐批评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美国)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 (美国)阿尔弗雷德·曼(Alfred Mann) (美国)乔治·比洛(George J.Buelow) 译者:马艳艳
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1901—1991),美籍匈牙利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生于布达佩斯,曾就学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后赴海德堡大学和索邦大学攻读哲学、法语文学和音乐史。1933年起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享有“美国首位音乐学教授”之殊荣。其扛鼎之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被誉为“学养”与“文风”上的双重典范。朗是美国音乐学会的奠基人,曾担任音乐学会主席,《纽约先驱论坛报》专栏评论家,《音乐学季刊》主编等职。以其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犀利的笔锋、卓越的文采,更兼近60年辉煌的学术生涯和丰富深远的学术影响,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的领军人物。
乔治·比洛(George J.Buelow)(1929—2009),美国音乐学家。印第安纳大学荣休教授,曾任美国巴赫协会主席。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专家,其研究涉及该时期的表演实践、理论文献和人物传记。代表性著作有《巴洛克音乐史》《晚期巴洛克歌剧》《海尼兴理论中的通奏低音伴奏》《马泰松新论》《许茨读本》等。曾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撰写多位巴洛克音乐家条目。
阿尔弗雷德·曼(Alfred Mann)(1917—2006),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学者型指挥家。生于德国汉堡,先后就读于柏林、米兰、柯蒂斯三所音乐学院,修习中提琴、作曲、指挥和音乐学。“二战”间经历坎坷,战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保罗·亨利·朗)。1947年起执教于罗格斯大学,作为该校音乐系的奠基人,在此任教30余年。1980年退休后受聘于罗切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1987年荣休。曾担任纽约康塔塔歌友会乐团和伯利恒巴赫唱诗班指挥,是美国巴赫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以其学者、理论家和指挥家的多重身份,对巴洛克音乐的本真主义复兴、演奏教学和学术研究有重大影响。
马艳艳(1983—),女,博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英语教师。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英语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厦门大学关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曾参与上海音乐学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并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原版序
编者按
论音乐学
音乐学与关干音乐的文字写作
音乐学与相关学科
音乐与历史
一位编辑的话
音乐的历史与现状:结语
古乐新思
跨越世纪的帕莱斯特里那:回顾
珀塞尔
巴赫:艺术家与诗人
亨德尔研究导论
巴赫与亨德尔:互补的对手
佩尔戈莱西
莫扎特
贝多芬
瓦格纳:“特里斯坦”大师
二十世纪文明中的西方音乐
十二音体系
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和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
巴托克在哥伦此亚大学
向二十世纪中叶的音乐学术致敬
二十世纪中叶的奉神音乐
电影《莫扎特传》
白宫的音乐大师
来自机器的威胁
论表演实践
音乐表演实践序论
论本真性
论声乐的表演实践
论古乐器
论装饰音与即兴演奏
论音乐中的寓意与象征
编后语
文章来源
索引
《音乐学与音乐表演》是汉语文献中继《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之后被翻译引进的第二部保罗·亨利·朗的著作。《音乐学与音乐表演》汇集了朗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撰写的文章29篇,分为“论音乐学”“古乐新思”“20世纪文明中的西方音乐”“论表演实践”四部分。书中不管是论述音乐学学理及音乐史学问题,还是探讨音乐表演实践领域内具有争议的话题,都有意呈现出不同于常规的音乐论文写作风范。该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促进国内音乐史学、音乐表演、音乐批评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文集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和实践者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关键的是,很多理论推导最终都落脚到了对音乐作品“如何理解”和“如何呈现”的具体指导上。例如,作者在分析某段巴赫赋格时,是如何将对位法的结构理解,转化为对演奏力度和乐句处理的具体建议,这个过程的衔接是极其自然的。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音乐学研究绝非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产物,而是必须服务于音乐的再创造。它教导我们,要理解音符背后的历史重量和情感张力,这样才能在舞台上真正地“复活”作品,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前人留下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性。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服,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他们选择的字体和版式,清晰易读,即便需要长时间阅读那些复杂的理论章节,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更多是内容本身,但好的物理载体无疑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尤其是那些引用和图表的排版,逻辑清晰,让原本抽象的音乐学概念变得直观了不少。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他们内页的装帧工艺,这在当今快餐式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的匠心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彰显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物审美上的高标准。
评分初读这套文集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高度。作者对于音乐现象的剖析,绝非停留在表面的技巧罗列,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历史乃至哲学层面去探究其根源。比如,他探讨某一特定时期音乐风格演变时,那种跨学科的论证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记得有一篇关于特定奏鸣曲式分析的文章,他不仅细致地解构了和声进行和结构布局,还巧妙地联系了当时的社会思潮,使得原本枯燥的结构分析瞬间充满了生命力和时代感。这种将音乐视为复杂文化场域中一部分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音乐理解的边界。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总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以往忽略的细节,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我想用“里程碑式”来形容毫不为过。它填补了国内在某一特定音乐学分支研究上的空白,其论述的严密性和论证的充分性,足以让研究者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引以为据。我个人在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时,已经多次从中汲取了关键性的理论支撑。不同于一些观点流于表面的教材,这套文集敢于挑战一些既有的、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详实的数据和逻辑来佐证新的视角。特别是其中对某些西方音乐理论的本土化解读和批判,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避免了简单照搬和生硬套用,这对于提升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原创性和话语权具有重大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它成功地在学术的精准性与文学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许多学术著作为了追求严谨,往往会牺牲掉可读性,读起来晦涩难懂,但在这套文集中,作者的笔触却是如此的优雅而富有节奏感。即便是面对极为复杂的理论推导或历史事件的梳理,他也能使用一种清晰、富有画面感的叙述方式将读者引入情境之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一种被引导、被说服的愉悦感,而非被知识点压迫的负担感。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无疑是吸引更广泛读者群体,尤其是年轻学子接触和爱上深奥音乐学研究的“软着陆”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