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和声通用教程(卷)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祁光路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5537221 |
| 出版年份: | 1998年9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321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54元 |
| 实际重量: | 68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理论作曲学会用书:和声通用教程( 卷)》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序
章绪论
一、旋律与和声
二、单声部音乐与多声部音乐
三、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
四、旋律与和声的意义和作用
五、和声学
六、三度叠置和弦与非三度叠置和弦
七、传统和声、调式和声与近现代和声
习题
第二章四部和声
一、四部和声是多声部写作的基础
二、四部和声的记谱方法
三、和弦音的重复
四、三和弦的旋律位置
五、和弦音的排列法
六、原位三和弦的六种排列方式
习题
第三章和声进行与和弦功能
一、三和弦的标记
二、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
三、不同三和弦之间的关系
四、和弦连接中的声部进行
五、和弦的连接法
六、和弦连接的力度作用
七、和弦的功能体系
八、和声进行的逻辑
九、和声的终止式
习题
第四章用正三和弦为平稳旋律配和声
一、怎样选择和弦
二、和弦连接的要领
课堂练习
三、配四部和声的步骤
课堂练习
习题
第五章同和弦转换
一、同和弦转换的作用
二、同和弦转换的方法
三、同和弦转换的应用
习题
第六章用正三和弦为跳进旋律配和声
一、四五度关系和弦连接中的三音跳迸
课堂练习
一、一度关系和弦连接中的两种跳进
三、终止时的反向八度跳进
课堂练习
习题
第七章为低音配和声
一、为低音构思旋律的可能性
二、为低音配和声的几种方法
习题
第八章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
一、和声写作
二、和声分析
三、和声分析中有关和弦外音的说明
习题
第九章为歌曲配和声(一)
《小星星》
《送别》
习题
第十章正三和弦的转位——六和弦
一、六和弦的特性和作用
二、六和弦的重复与式样
课堂练习
三、六和弦连接的分类
四、同级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
五、不同级三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
课堂练习
习题
六、不同级两个六和弦的连接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一章正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
一、四六和弦的特性与音的重复
二、四六和弦的类型与用法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二章属七和弦
一、属七和弦的结构与特性
二、属七和弦的声部处理
三、属七和弦的排列法与旋律位置
四、属七和弦的解决
课堂练习
五、属七和弦七音的预备和引入
习题
第十三章属七和弦的转位
一、属七和弦转位的名称与特性
二、属七和弦转位的解决
三、属七和弦的转换
四、属七和弦的缓解
五、属七和弦转位七音的预备和引入
六、属三和弦与属七和弦运用综述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四章为歌曲配和声(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课堂练习
<深深的海洋》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五章属九、属十一与属十三和弦
一、属九、属十一与属十三和弦概述
一、属九和弦的应用
三、属十一和弦的应用
四、属十三和弦的应用
五、属九、属十一与属十三和弦综述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六章副三和弦
一、副三和弦的基本概况
一、副三和弦应用的原则
三、中三和弦的应用
四、导三和弦的应用
课堂练习
五、下中三和弦的应用
六、上主三和弦的应用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七章和弦外音
一、弱位外音
经过音
辅助音
课堂练习
先现音
换音
课堂练习
二、强位外音
倚音
留音
课堂练习
三、持续音
习题
第十八章副七和弦
一、副七和弦概述
二、副七和弦的应用
V7—Ⅰ型
V7—Ⅵ型
V7—Ⅳ6型
转换经过型
七和弦连续模进
课堂练习
习题
第十九章副属和弦
一、副属和弦概述
一、重属和弦功能组
三、重属和弦的应用
课堂练习
四、其他各级副属和弦的应用
课堂练习
习题
第二十章近关系转调
一、转调的类型
二、近关系调的特点
三、转调的基本方法
四、近关系转调的实际应用
课堂练习
五、离调的基本方法
六、近关系离调的实际应用
习题
第二十一章为歌曲配和声(三)
一、单段体歌曲的和声布局
二、近关系转调在歌曲中的应用
《下江陵》
课堂练习
《团结就是力量》
《前进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习题
参考书目
附录:和声试卷选辑
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编委会确定本教程卷为“普及卷”,主要内容始于“正三和弦”,结束于“近关系转调”;第二卷为“提高卷”,接续卷内容,结束于“等和弦转调”,并简单介绍近现代和声的知识;第三卷为“键盘和声与织体写作,’卷,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键盘和声公式与织体样式的介绍和训练,下篇着重伴奏织体的应用与写作实践。除外,编委会还对诸如和声学术语、和弦标记等进行了规范性的探讨和统一。
本教程卷、章、节的内容力求精练,博采众长,一般都含有基本教材与补充教材双重构成的因素,同时,蕴有教法的内涵。执教者可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学生的实际水准相应灵活地进行处置,或选讲、略讲,或突出重点、难点。课堂练习与习题部分,亦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或泛选、精选或侧重于写作,或侧重于分析。唯在卷第十五章之前,写作与分析适宜兼顾并重;尔后,前者的要求和比重可以逐渐减弱;后者的要求和比重则可逐渐增强。
真正开始深入研读后,我发现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逻辑递进方式非常清晰且具有说服力。举个例子,在处理到某个和声进行转换的部分时,他并非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首先追溯了其历史渊源,然后才引入现代的规范用法,最后还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处理范例,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远比死记硬背“应该怎么做”来得更有效。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尤其是在需要建立宏观认知框架的阶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觉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知道哪些地方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并提前为你架设好了必要的桥梁。我对这种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深表赞赏。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教材时,我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缺乏足够的练习素材。很多时候,书本只告诉你方法,但没有提供足够的、由浅入深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慷慨。每章节末尾的习题设计得非常有层次感,从基础的辨识练习,到中等的旋律配和声作业,再到最后的开放式创作小任务,覆盖面很广。更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并非是那种机械重复的套路题,它们往往巧妙地融入了不同风格和时期音乐的元素,这迫使你在做题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自己的音乐审美和理解能力。这种全方位的训练,对于形成扎实的技能体系非常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意思,初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沉稳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上的排版布局,虽然不算惊艳四座,但却透露出一种老派的严谨,仿佛每一笔墨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舒服,不是那种刺眼的亮白,读起来对眼睛比较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个人比较看重书籍的物理体验,这本在细节处理上做得相当到位,书脊的装订也很牢固,翻阅起来毫无压力。虽然内容本身才是重头戏,但良好的外部包装无疑为接下来的学习旅程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让人愿意捧起它,沉浸其中。尤其是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参考的教材来说,这种耐用的设计简直是加分项,不用担心用几次就散架了。
评分从整体的学习体验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应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可以陪伴学习者长期成长的参考手册。随着我音乐知识的积累,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重新翻阅早期的章节,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通常是优秀教材的标志。它似乎能随着读者的成熟而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对于那些真正想在音乐理论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且可靠的路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建议,也许是希望后续的修订版能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拓展上提供更多前沿的探讨,但就其核心内容的构建而言,已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严肃对待音乐学习的读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实用性不强。但这本书在难度把控上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足够深入,能够满足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同时又非常“接地气”。在讲解一些技巧性内容时,配图和图示的清晰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别欣赏那些标注了演奏指法或键盘位置的插图,它们极大地缩短了我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多时候,看文字描述千遍不如看一张精确的图示,这本书深谙此道,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相互印证,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趣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