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什么是科学 | 作者 | 吴国盛,博集天卷 出品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8110219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直面现今国人科学概念的误区,即要么把科学等同于技术,等同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要么把科学看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学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是十九世纪以后的现象,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动机。在数理实验科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并无科学。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独特且强大的科学传统。 |
| 作者简介 | |
|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起师从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9年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所著《科学的历程》出版近20年,仍是科普领域的畅销图书。此外还著有《技术哲学讲演录》《现代化之忧思》《反思科学讲演录》《时间的观念》等。 |
| 目录 | |
| 序 一 序 二 自序 章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 两种基本用法 科学:夷之长技 科学:来自日本的西方词汇 科学:替代性的意识形态 小结 第二章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Science 的辞源及其演变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 “科学”作为希腊的“人文” 自由的学术:希腊科学的非实用性与演绎特征 希腊数学作为自由学术的典范 科学与礼学:希腊与中国的天文学 自然的发明与理性科学的诞生 小结 第三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 大学:自由学术的制度保障 经院哲学:中世纪的科学形态 唯名论革命为现代科学开辟道路 第四章 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求力意志:从求真的科学到求力的科学 世界图景化:自然数学化与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第五章 西方另类科学传统:博物学 什么是博物学 西方近代博物学的兴衰 博物学的当代意义 重建科学谱系 第六章 传统中国的科学 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博物学 结 语 |
| 编辑推荐 | |
| 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等于科学技术吗? 无论何种文明都能养育出科学吗?*关键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偶然的错失,还是一种命定?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没有把“自由”作为理想人性进行不懈追求的民族,很难对科学情有独钟、孜孜以求。我们的祖先没有充分重视科学,无关智力水平,无关文字形态,无关统治者的好恶,而关乎人性理想的设置。 北大备受欢迎的科学史课主讲教授、《科学的历程》作者吴国盛重磅新作,为你解析东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揭晓科学的本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气息。书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密集文字压迫阅读体验,同时又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插图和图表,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方式上的考量,他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将一些可能稍显枯燥的科学理论,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富有启发性的类比,变得通俗易懂。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场景:作者可能在娓娓道来,讲述某个科学家如何在一个灵光乍现的瞬间,突破了长久以来的认知障碍;又或者,他会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水滴石穿,来解释科学研究的持之以恒和量变引起质变的重要性。我坚信,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启蒙者,它应该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培养批判性思维,并最终引导我们以一种更积极、更理性的方式去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科学普及领域一定有着深厚的造诣,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直指核心的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科学”这个概念。或许,作者会从哲学的高度,来解析科学的哲学基础,探讨科学观的演变,以及不同时代的科学思想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猜测书中会包含对一些经典科学思想实验的解读,这些思想实验往往能以最简洁的方式,揭示最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那些关于相对论的思考,或者量子力学的奇妙悖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这些复杂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甚至略带诗意的语言展现出来,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火花。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能让我们重新认识科学的魅力,理解科学并非只有冷冰冰的理性,也蕴含着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深邃的蓝色封面上,简洁而充满力量的标题“什么是科学”在明亮的白色字体下格外醒目。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有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里面蕴藏着厚重的知识。我一直对科学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似乎遥不可及,总是在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中迷失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平易近人,甚至带点哲学思辨的方式,来剥开科学神秘的面纱,让我理解其核心的驱动力和背后的逻辑。或许它会从历史的长河中,带我们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思想是如何孕育和演变的,又或者会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发掘科学原理的应用,让我们惊叹于科学无处不在的力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科学精神”的全新解读,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学会如何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毫不怀疑它将是一次令人愉快的智力探险。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清科学概念的书,尤其是那些关于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思考的部分。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阐释科学的定义,以及科学与其他认知方式(如宗教、艺术、哲学)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那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以及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和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或许,书中会探讨科学的社会功能,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将宏大的科学理论与个体经验相结合的著作,它们能够让我们在理解宇宙奥秘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个思想启迪者,让我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评分对于一本探讨“科学”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搬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触及科学的本质,探讨“为什么”科学能够如此强大,又“如何”保持其活力。作者是否能够引导我们思考科学的边界,认识到科学并非万能,它也有其局限性,并且总是在不断地自我修正和发展?我希望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讨论,比如归纳法、演绎法,以及科学理论是如何被检验和证伪的。这些方法论的阐述,对于理解科学的严谨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科学伦理问题感到兴趣。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如何避免科技被滥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议题。一本好的关于科学的书,应该能够让我们在惊叹科学成就的同时,也保持一份审慎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