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AutoCAD 2017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9787113231507

中文版AutoCAD 2017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97871132315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AutoCAD
  • 机械设计
  • AutoCAD 2017
  • 中文版
  • 入门
  • 精通
  • CAD
  • 工程制图
  • 机械工程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1507
商品编码:2982948197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文版AutoCAD 2017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 作者 梁盛华;周文斌;彭永安
定价 69.80元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 9787113231507 出版日期 2017-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AutoCAD 2017为平台,详细介绍了如何快速使用AutoCAD绘制各类机械设计图纸的流程、方法和技巧。书中把重点放在各类机械图纸绘制的讲解上,读者快速掌握机械绘图的核心技术。具体内容包括机械工程图的基本知识、AutoCAD 2017入门、机械绘图工具、机械绘图编辑工具、机械绘图辅助工具、图层、文本与表格、图块与图案填充、尺寸标注、常用的机械绘图三维工具等

   作者简介
“从入门到精通”系列图书由中国CAD论坛组织的一批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编写而成。他们中有高校老师,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这些作者都具有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经验和实战经验。

   目录

章 机械工程图的基本知识 1

1.1 图纸幅面及格式 1

1.1.1图纸幅面 1

1.1.2图框格式 1

1.2 标题栏 2

1.3 比例 2

1.4 图线线型及其应用 3

1.4.1图线应用 3

1.4.2图线画法 3

1.5 剖视图 4

1.6 尺寸标注 6

1.6.1基本规定 6

1.6.2尺寸要素 6

第2章 AutoCAD 2017入门 8

2.1 操作界面 8

2.1.1标题栏 8

2.1.2绘图区 9

2.1.3坐标系图标 10

2.1.4菜单栏 11

2.1.5工具栏 12

2.1.6命令行窗口 12

2.1.7状态栏 13

2.1.8快捷菜单 14

2.1.9【功能区】选项板 14

2.2 设置绘图环境 15

2.2.1绘图单位设置 16

2.2.2图形边界设置 17

2.3AutoCAD 2017的基本操作 17

2.3.1输入命令的方式 17

2.3.2实例——使用透明命令 19

2.3.3使用系统变量 20

2.3.4重复命令 20

2.3.5取消操作 20

2.3.6重做命令 20

2.3.7坐标系 21

2.3.8管理图形文件 23

2.4 综合应用——绘制挡圈 27

第3章 机械绘图工具 28

3.1 直线类 28

3.1.1直线段 28

3.1.2实例——导柱 28

3.1.3构造线 29

3.2 圆类图形 30

3.2.1绘制圆 30

3.2.2实例——绘制吊钩 30

3.2.3绘制圆弧 33

3.2.4实例——绘制拨叉轮 34

3.2.5绘制圆环 37

3.2.6实例——绘制墩座 37

3.2.7绘制椭圆 38

3.2.8实例——绘制椭圆弧 38

3.2.9实例——绘制手柄 38

3.3 平面图形 41

3.3.1绘制矩形 41

3.3.2实例——绘制螺杆头部 41

3.3.3绘制正多边形 43

3.3.4实例——绘制螺母 43

3.4 点 46

3.4.1绘制单点或多点 47

3.4.2等分点 47

3.4.3定距等分点 48

3.4.4实例——棘轮 48

3.5 多段线 51

3.5.1绘制多段线 51

3.5.2实例——绘制工字钢 51

3.6 样条曲线 52

3.6.1绘制样条曲线 52

3.6.2实例——绘制槽轮 53

3.6.3编辑样条曲线 56

3.7 综合应用 56

3.7.1绘制法兰 56

3.7.2绘制定位销 60

第4章 机械绘图编辑工具 63

4.1 图形选择对象 63

4.1.1对象选择模式和方法 63

4.1.2快速选择 65

4.1.3实例——快速选择对象 66

4.2 删除及恢复类命令 66

4.2.1删除命令 67

4.2.2恢复命令 67

4.2.3清除命令 67

4.3 对象编辑 67

4.3.1夹点工具 67

4.3.2实例——修改对象特性 69

4.3.3特性匹配 71

4.4 复制类命令 72

4.4.1偏移命令 72

4.4.2实例——拨叉样件 72

4.4.3复制命令 73

4.4.4实例——复制端盖 73

4.4.5镜像命令 74

4.4.6实例——镜像套筒 74

4.4.7阵列命令 75

4.4.8实例——阵列手轮 76

4.5 改变图形位置、角度及大小77

4.5.1移动命令 77

4.5.2旋转命令 78

4.5.3实例——绘制网套叶片 78

4.5.4缩放命令 79

4.5.5实例——缩放曲柄 79

4.6 改变几何特性 80

4.6.1打断命令 80

4.6.2实例——打断轴承座 81

4.6.3圆角命令 81

4.6.4实例——绘制电动机 82

4.6.5倒角命令 84

4.6.6实例——调节螺杆 84

4.6.7拉伸命令 85

4.6.8实例——拉伸多用扳手 85

4.6.9拉长命令 86

4.6.10修剪命令 86

4.6.11实例——绘制三角板 86

4.6.12延伸命令 87

4.6.13实例——绘制螺丝刀 87

4.6.14分解命令 89

4.6.15合并命令 89

4.7 综合应用 90

4.7.1绘制开口销 90

4.7.2绘制齿轮 91

第5章 机械绘图辅助工具 94

5.1 辅助定位命令 94

5.1.1栅格命令 94

5.1.2捕捉命令 95

5.1.3正交命令 96

5.1.4推断约束 96

5.2 草图设置 97

5.2.1捕捉和栅格 98

5.2.2极轴追踪 98

5.2.3对象捕捉 99

5.2.4三维对象捕捉 100

5.2.5动态输入 101

5.2.6快捷菜单 102

5.2.7选择循环 103

5.3 捕捉设置 103

5.3.1自动捕捉和临时捕捉 103

5.3.2自动捕捉设置 104

5.3.3自动追踪 105

5.4 观察图形视图 106

5.4.1缩放视图 106

5.4.2平移视图 107

5.4.3重画和重生成 108

5.5 平铺视口 108

5.5.1平铺视口的特点 108

5.5.2创建平铺视口 109

5.6 辅助绘图查询工具 109

5.6.1查询距离 110

5.6.2实例——运用查询命令查询距离 110

5.6.3查询面积 111

5.6.4实例——查询面积 111

5.6.5查询坐标值 111

5.6.6实例——查询坐标值 112

5.7 快速计算工具 112

5.8 综合应用——绘制连杆113

第6章 图层 115

6.1 认识图层 115

6.1.1图层的概念 115

6.1.2实例——创建新图层 116

6.1.3设置图层的颜色 117

6.1.4实例——设置图层线型 117

6.1.5实例——设置图层线宽 118

6.2 管理图层 119

6.2.1控制图层 119

6.2.2切换当前图层 121

6.2.3实例——重命名当前图层 121

6.2.4删除当前图层 122

6.2.5改变图形所在图层 122

6.3 实例——利用图层绘制零件122

6.4 综合应用 125

6.4.1绘制针阀 125

6.4.2绘制止动垫圈 128

第7章 文本与表格 130

7.1 文字样式 130

7.1.1新建文字样式 130

7.1.2应用文字样式 132

7.1.3重命名文字样式 132

7.1.4删除文字样式 133

7.1.5实例——创建文字样式 134

7.2 输入文本 135

7.2.1输入单行文字 136

7.2.2实例——利用单行文字工具输入文字 136

7.2.3编辑单行文字 136

7.2.4实例——编辑单行文字 137

7.2.5输入多行文字 138

7.2.6编辑多行文字 139

7.2.7输入特殊符号 139

7.2.8实例——利用多行文字工具输入特殊符号 139

7.3 表格 140

7.3.1新建表格样式 140

7.3.2设置表格的数据、标题和表头样式 141

7.3.3实例——创建机械表格 141

7.3.4编辑表格和表格单元 144

7.3.5实例——创建锌模铸合金特性表 146

7.4 综合应用 148

7.4.1绘制机械标题栏1 148

7.4.2绘制机械标题栏2 150

第8章 图块与图案填充 152

8.1 图块概述 152

8.2 图块操作 153

8.2.1创建图块 153

8.2.2实例——创建内部块 154

8.2.3实例——插入机械块对象 155

8.2.4外部图块 156

8.2.5插入外部块 157

8.2.6实例——多重插入块 157

8.2.7删除图块 158

8.2.8实例——重命名图块 159

8.2.9分解图块 159

8.3 定义属性块 160

8.3.1实例——创建带属性的图块 161

8.3.2实例——创建带属性标题栏的图块 163

8.4 编辑块管理 164

8.4.1图块的重新定义 164

8.4.2实例——编辑块属性 165

8.4.3块属性管理器 166

8.4.4实例——块编辑器 166

8.4.5实例——创建动态块 168

8.4.6提取块属性 169

8.5 外部参照 170

8.5.1实例——附着外部参照 170

8.5.2实例——剪裁外部参照 171

8.5.3绑定外部参照 172

8.6 面域 172

8.6.1创建面域 172

8.6.2对面域进行布尔运算 173

8.7 图案填充 174

8.7.1图案填充 174

8.7.2设置孤岛 176

8.7.3变色填充 178

8.7.4实例——对零件填充图案 179

8.8 插入字段 179

8.9 综合应用 180

8.9.1绘制直齿轮 180

8.9.2绘制固定力矩扳手 183

第9章 尺寸标注 185

9.1 机械尺寸标注概念 185

9.1.1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 185

9.1.2尺寸标注的组成 186

9.1.3尺寸标注的类型和操作 186

9.2 编辑标注样式 188

9.2.1设置尺寸标注样式 188

9.2.2设置线样式 190

9.2.3设置箭头样式 191

9.2.4设置文字样式 192

9.2.5设置调整 194

9.2.6主单位设置 196

9.2.


   编辑推荐

?从实战角度介绍AutoCAD在机械设计行业的具体应用。

?采用“软件知识 实战应用(案例) 练习巩固”的形式讲解,简单明了、易学易懂,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赠送超值学习资源,包括书中实例的源文件及演示实例设计过程的语音视频教学文件。讲解AutoCAD基本操作和机械设计实例的语音视频教学文件。

?提供来自CaTICs竞赛题库的练习题,以及讲解练习题的语音视频教学。


   文摘




   序言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理论、规范与实践 ISBN:9787518026187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建华,李明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全过程的专业教材与实践参考手册。它旨在为土木工程、建筑学以及结构工程领域的学生、初级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从结构选型、荷载分析到材料性能、构件设计、施工组织与质量控制的各个关键环节。全书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最新设计规范和标准,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力求在讲解复杂结构原理的同时,提供详尽的可操作性指导。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共分为十六章,系统地覆盖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以及特殊结构的基础知识和深化设计要点。 --- 详细章节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与规范体系 (Chapter 1 - 3) 第一章:建筑结构设计概述与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的本质、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详细阐述了结构工程师在项目中的职责,并对国内外结构设计理念的演变进行了梳理,重点分析了绿色建筑、BIM技术对结构设计带来的变革与挑战。内容包括结构安全、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结构荷载与作用分析 这是结构设计的基础。本章详尽介绍了各类作用在建筑物上的荷载,包括恒载、活荷载、水平地震作用、风荷载等。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各种荷载取值和组合方法,特别是针对不同场地类别和建筑高度下的地震作用计算原理和简化方法。 第三章: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规范体系 本章系统梳理了我国现行的结构设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核心内容围绕《建筑结构设计通用规范》(GB 50009) 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07) 展开。深入解析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区分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如强度、稳定性)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变形、裂缝控制)的设计要求和判据。 第二部分:主要结构类型设计 (Chapter 4 - 9) 第四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本章是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详细讲解了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机理、材料本构关系(应力-应变曲线)。重点阐述了受弯、受拉、受压构件的强度设计,并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抗裂和刚度验算进行了详细的图解和算例分析。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梁、板设计深化 针对结构中最常见的构件,本章提供了详尽的设计步骤。包括单跨、多跨梁的内力分析方法(如系数法、塑性铰法),以及剪力计算与抗剪承载力设计。板类结构设计中,重点解析了现浇板、预制板和无梁楼板的配筋构造与深化计算。 第六章:钢筋混凝土柱与墙的设计 本章聚焦于竖向承重构件。详细讨论了偏心受压柱的强度设计,以及长细比对稳定性的影响。针对剪力墙结构,深入分析了墙体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以及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的构造要求与配筋细节。 第七章:钢结构设计基础与连接 本章引入了钢结构设计体系。讲解了结构钢材的性能、疲劳与脆性断裂问题。核心内容是连接设计,包括焊缝连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的强度与刚度验算。同时,也介绍了型钢的截面选择与稳定性验算。 第八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本章针对大跨度结构中应用广泛的预应力技术进行介绍。区分了先张法和后张法,详细解析了预应力有效损失的计算、结构在考虑预应力后的应力分析,以及锚固系统的设计要点。 第九章:砌体结构设计与抗震 本章涵盖了砖混结构和砌块结构的设计。内容侧重于砌体材料的强度确定、墙体的承载力验算,并特别强调了在我国多地震区,砌体结构如何通过构造措施(如构造柱、圈梁)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第三部分:地基与基础工程 (Chapter 10 - 11) 第十章:土力学基础与地基承载力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复习了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重点分析了地基的变形与稳定问题。详细介绍了不同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方法,以及基底应力的分布规律。 第十一章:基础结构设计与施工控制 本章专注于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计算。包括对基础抗冲切、抗剪、抗弯的验算,以及桩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抗力的设计。强调了地下水位、土质变化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第四部分:结构抗震设计与特殊结构 (Chapter 12 - 14) 第十二章: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章系统讲解了结构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包括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深入解析了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与操作步骤,并对结构阻尼和隔震技术进行了介绍。 第十三章:钢筋混凝土抗震细部构造 抗震设计的关键在于“强剪弱弯”和优良的延性。本章聚焦于梁、柱、节点域的抗震构造详图,详细说明了抗震带肋钢筋的间距要求、箍筋加密区长度的确定等实践性内容。 第十四章:大跨度结构与结构动力学初步 针对大型公共建筑中常见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如网架、悬挑结构),本章探讨了其特殊荷载(如雪荷载、吊重)的取值,以及结构动力响应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五部分:施工、检测与工程管理 (Chapter 15 - 16) 第十五章:结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章将理论设计转化为工程实践。详细描述了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的施工工艺流程。重点阐述了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结构垂直度等关键质量控制点及其检测标准。 第十六章:结构检测、评估与既有结构加固 面向既有建筑的安全管理,本章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如回弹法、超声波法)在评估结构性能中的应用。最后,对常见结构损伤(如裂缝、锈蚀)的评估流程以及常用的结构加固技术(如增大截面法、粘贴碳纤维布)进行了专业指导。 --- 本书特色 1. 规范导向性强: 全书所有计算和构造均以最新的国家现行设计规范为依据,具有极强的实战指导价值。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结合了大量工程实例和施工现场的常见问题,确保读者能将抽象的力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措施。 3. 图表丰富直观: 包含数百张结构受力示意图、配筋节点详图和施工工艺流程图,辅助理解复杂的设计概念。 4. 系统性与全面性: 不仅涵盖了主流的混凝土和钢结构设计,也对地基基础和抗震设计进行了深入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工程知识链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是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工作几年了,一直在实际生产线上摸爬滚打,虽然也接触过一些图纸,但真正上手使用 AutoCAD 进行完整的设计,还是觉得力不从心。这次拿到这本《中文版AutoCAD 2017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其实是抱着一种“查漏补缺”的心态,希望能够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本书在基础部分的讲解上,的确做得比较扎实,对于一些我认为自己掌握得比较牢固的命令,它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延伸和拓展,比如在讲解“修剪”命令时,它不仅介绍了常用的修剪方法,还提到了如何结合其他命令来处理复杂的图形交错情况,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特别喜欢的是关于“块”的应用章节,我以前只是零散地知道块是什么,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它在提高设计效率方面的巨大作用。这本书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创建、插入、编辑块,以及块属性的应用,这让我意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规范地使用块能够节省多少宝贵的时间。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更高级的主题,例如参数化设计、约束的应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但这些内容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 AutoCAD 在现代机械设计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于简单的绘图工具。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比较贴近实际,我尝试跟着做一个简单的零件模型,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细节问题,但整体流程的设计逻辑是清晰的,也让我对如何将设计思维转化为 AutoCAD 操作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动机是因为公司要求我们掌握 AutoCAD 2017 的相关技能,用于一些非核心的辅助设计工作,我之前对 CAD 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连鼠标的哪个键是用来旋转视角的都不知道。所以,我抱着一种“救命稻草”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希望能快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把“从入门”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第一部分的内容,讲解得非常非常细致,详细到告诉你如何打开软件,鼠标指针的形状代表什么意思,甚至告诉你如何保存你的工作。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设计软件的人来说,这种极度的耐心和细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极大地降低学习的门槛和挫败感。我跟着它学习了如何绘制简单的矩形、圆形,如何进行偏移和复制,感觉每一步操作都充满了成就感,而且书中的例子都非常简单易懂,可以直接跟着操作,很快就能看到结果。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重点内容会用加粗或者特殊颜色标出,方便记忆。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层面,但仅仅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在这个软件里“动起来”,就已经让我觉得物超所值了。我感觉,如果我能坚持把这本书学完,就算不能成为“精通”的设计师,至少也能胜任一些基础的图纸绘制和修改工作。

评分

拿到这本《中文版AutoCAD 2017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积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了一跳,心里暗想,这得学到什么时候才能“精通”啊?我之前用过一些比较简略的 AutoCAD 教材,感觉很多东西都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讲解,导致我总是感觉似懂非懂,无法真正应用于实践。这本教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真的非常“全面”。从最基本的界面设置、鼠标操作,到各种二维绘图命令、三维建模指令,再到标注、尺寸、图层管理,以及后期的图纸打印输出,几乎你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它都涵盖了。它的语言风格比较严谨,但又不失条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讲得很清楚,并且在关键的地方都会给出“小贴士”或者“注意事项”,提醒读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我尤其对它在讲解“多线”和“填充”命令时的细致程度印象深刻,以前我总是觉得这两个命令用起来很麻烦,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截图和步骤分解,让我明白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它们来绘制复杂的细节和纹理。它还专门辟出了章节讲解了如何进行“图纸空间”和“模型空间”的切换与应用,这一点对于很多新手来说是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但这本书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理解了如何在这个切换中进行更合理的布局和标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我对“精通”这个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 AutoCAD 的操作技巧,更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设计思维。我一直认为,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画图,更是一种逻辑和结构的思考过程。这本书在讲解各种命令的时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使用”的层面,而是常常会穿插一些“为什么这样用”、“在什么场景下这样用更合适”的解释。比如,在讲解“图层”的使用时,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创建和管理图层,还强调了图层在提高模型可读性、方便后期修改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还给出了不同类型的零件应该分配到哪些图层的建议。这种“为什么”的解释,比单纯的“怎么做”更能帮助我理解命令背后的逻辑,也更能让我思考如何将这些工具运用到实际的设计问题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三维建模”的部分,它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曲面建模,而是先从简单的体量建模入手,一步步教我们如何组合基本图形来构建复杂的实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如何从零件的几何形状和功能需求出发,来拆解和构建模型。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很多样化,涵盖了轴、齿轮、箱体等不同类型的零件,让我看到了 AutoCAD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虽然我还没有完全实现“精通”,但我感觉自己对机械设计的整体流程和 AutoCAD 在其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比单纯学会几个命令要有意义得多。

评分

这本书,坦白说,我对 AutoCAD 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它的名字,以及我的朋友们在工作时经常会提到它。我对机械设计也同样是门外汉,顶多就是在一些模型飞机或者零件组装时,大概知道有这么个流程。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忐忑的。我担心它会充斥着我完全看不懂的专业术语,或者从一开始就陷入枯燥的命令行操作讲解。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开篇就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介绍了 AutoCAD 的基本界面和常用功能,甚至还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概念,比如把绘图区域比作一张巨大的画纸,把图层比作不同颜色和厚度的纸张。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学习一个复杂的软件,更像是在玩一个数字化的积木游戏。一开始的“零基础入门”章节,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如何创建直线、圆、弧线等基本图形,以及如何使用偏移、镜像、阵列等命令进行图形的复制和组合。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对象捕捉”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画的线会“自动对齐”到某个点,原来是有这么一个智能的辅助工具。虽然我还没有真正进入到“机械设计”的领域,但仅仅是学会了基础的绘图操作,我就已经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了。这本书的插图和截图也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对照着书上的例子一步一步地去尝试,即使犯了错误,也很容易找到问题所在。我打算继续深入学习下去,看看它到底能带我领略怎样的机械设计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