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2015 | 作者 | 张京成 王国华 |
| 定价 | 89.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82170 | 出版日期 | 2015-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综合研究了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运行与发展情况,梳理分析了重点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部分行业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从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文化消费指数与消费市场培育、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关键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张京成,男。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专家顾问团专家,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软科学研究与咨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是*早研究创意产业的学者之一,从2006年起每年主持编写《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品牌出版物,并策划总编《创意城市蓝皮书》系列,在外重要学术会 议和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研究成果20余本,并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多次发表学术观点。 王国华,男,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大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和而不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动漫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武当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教授,湖北省WTO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旅游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青年报》学术顾问,中国教育报刊社特约专家。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社会学、城市社会学。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实践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和《新闻会客厅》栏目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科技频道、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媒体做过多次专题节目。 蒋金洁,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 包仁艳,女,博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技术转移以及创意农业相关研究。自2006年以来,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课题多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北京市科委课题多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年骨干计划支持;参与编写著作多部。在科研工作中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郭万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 目录 | |
| Ⅰ 综合分析篇 1 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运行分析/001 一 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整体发展概况/001 二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出表现/015 三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25 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展望/029 2 新时期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033 一 新阶段、新起点/033 二 新时期、新形势/039 三 新战略、新发展/042 Ⅱ 区域动态篇 3 西城区:优势叠加,融合创新,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048 4 朝阳区:高端,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建设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056 5 丰台区: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打造文化丰台/064 6 石景山区:高端,创新驱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078 7 门头沟区:重培育,打基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088 8 房山区:挖掘地区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094 9 怀柔区:以影视产业为核心,打造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103 10 延庆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美丽延庆/111 Ⅲ 行业发展篇 11 北京市广播影视业发展报告/122 12 北京市旅游、休闲娱乐业发展报告/142 13 北京市印刷业发展报告/159 Ⅳ 专题研究篇 14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难点与对策研究/167 15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78 16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发展现状研究/189 17 西城区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和探索/200 18 首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10 19 北京文化消费市场培育建设研究/225 20 2014年北京文化消费指数研究报告/248 21 北京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66 22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思考/278 Ⅴ 附 录 23 附录1 北京市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简介/283 24 附录2 首届“首都文化企业30强、30佳”入围企业简介/299 25 参考文献/342 26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创意书系”出版书目/347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对北京城市发展和文化产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关注着这座城市在创意经济领域的探索与突破。2015年这个时间节点,对于北京而言,无疑是充满变革与机遇的一年。报告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希望能从中一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一年里究竟有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尤其是报告中提及的各项数据和案例分析,我希望能看到详实的数据支撑,例如各细分领域的营收增长、就业人数变化、市场规模扩张等,以及具体到每一个案例背后,是如何体现创新思维、商业模式的独特性,又是如何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相融合的。我期待能从中了解到,那些曾经鲜为人知的创意项目,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又为北京带来了怎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我也希望报告能够深入剖析影响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比如政策导向、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等等,并探讨北京在吸引人才、优化环境、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总而言之,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像一位资深的观察者,为我揭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脉搏,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有更清晰、更深入的认知。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北京城市发展的市民,我一直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北京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座产业大门的窗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报告在分析产业发展数据之余,并没有忽略对“人”的关注。例如,报告中是否提及了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吸引、培养和留存策略?这些人才的构成、他们的工作状态以及他们对产业发展的贡献,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在报告中看到更多关于创新创业的故事,了解那些在2015年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人才和团队,他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又是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价值的。报告中对于产业政策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分析了2015年北京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具体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以及它们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哪些实际影响。我希望能够看到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政府在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份报告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让我更加确信这座城市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的出现,填补了我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认知中的许多空白。我尤其关注报告在总结2015年产业发展经验的同时,是如何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的。这份报告是否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更好地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报告中对这些前瞻性的问题的探讨,相信会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我对于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关系的解读非常感兴趣。2015年,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正在被不断地丰富和拓展。这份报告是否能够阐述清楚,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份报告的深度和广度,无疑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让我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初次接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我就被其丰富的内涵和扎实的研究功底所吸引。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2015年所经历的转型与升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报告中对于“新常态”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的探讨,这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时市场变化的重要切入点。报告中是否对新兴业态,例如数字出版、在线演艺、沉浸式体验等进行了重点关注?这些新兴业态在2015年是否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报告中对它们的市场规模、用户增长以及商业模式的分析,对于我了解产业的前沿趋势非常有启发。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报告中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部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报告中对北京在引进国际优质文化资源、输出本土文化品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等方面的论述,我希望能够看到详实的事例和数据支持,这对于我理解北京在全球文化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份报告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了解201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维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座城市在文化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评分读完这本《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5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且系统性的视角来审视北京的文化创意经济。报告的结构安排十分合理,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到微观的企业案例,层层递进,条理清晰。尤其是在梳理2015年整体发展趋势的部分,我感觉作者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错综复杂的市场信息进行提炼和归纳,呈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报告中对不同产业门类的划分,比如设计、出版、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都进行了相对独立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的跨领域读者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了解各个细分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路径。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关于“文化+科技”的讨论,在2015年,这个概念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报告中对这一融合趋势的预判和解读,至今看来仍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此外,报告中对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例如中关村、798艺术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这些具体地点的介绍,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分布和空间格局。这种详实的空间性分析,对于我理解北京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份报告让我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驱动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