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 作者 | 肖远平 柴立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91806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主题,并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在2015年报告的基础上,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中的其余五类进行了仔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
| 作者简介 | |
| 肖远平,男,1965年生,彝族,贵州大方县人。现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文艺学、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贵州民族大学第九批学科带头人,贵州省委办公厅“服务决策专家智库”成员。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研究。柴立,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贵州省“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获省人民“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先后开发有*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均获20年国家发明。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王伟杰,男,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
| 目录 | |
| Ⅰ 总报告 1 2007~2015年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问题及未来发展展望 【肖远平 柴 立 王伟杰】/001 Ⅱ 专题篇 2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刘 青 刘敬怡】/029 3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王月月 柴 立】/047 4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遵世凯 燕】/063 5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李 任】/077 6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吴文君 柴 立】/093 Ⅲ 民族篇 7 2006~2015年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报告【柴 立 卢 琳】/105 8 2006~2015年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崔 磊】/124 9 浅探新疆塔吉克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乌 云 杨可冰】/141 10 新疆维吾尔族刺绣工艺传承与发展研究【李 群 焦 静】/154 Ⅳ 理论篇 11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与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研究【俞俊峰 李 英】/168 1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生存空间研究【莫 晸】/182 13 遗产地社区小学生传承非遗的研究与服务实践 ——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李 萍】/192 14 文化设施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功用探析【王 文】/205 15 文化资本视域下多语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景观研究 ——以西江苗寨为例【朱燕秋】/215 Ⅴ 案例篇 16 羊楼洞砖茶的源流及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兼论羊楼洞砖茶制作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对策【姚伟钧 刘换云】/231 17 “文化 ”视域下非遗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龚 翔 肖 炜】/243 18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互动研究 ——以鄂西土家族为例【詹一虹 周雨城 陈 瑶】/256 19 黔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发展关系研究【霍晓丽】/267 Ⅵ 多彩贵州篇 20 贵州省高校教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孙 佳】/280 21 道真仡佬族吹打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刘 洋 薛 强 郑勇华】/290 22 贵州布依族舞蹈的原生性保护传承研究【马 帅 邓 娟】/306 23 黔东南百鸟衣苗族古瓢琴文化生态研究【邓 江】/317 Ⅶ 附录 24 2015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李雪南 张米佳】/328 Abstract/339 Contents/342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由贵州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编写,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含了贵州民族大学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科学传承和保护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学者对此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本书以“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为主题,并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中的其余五类进行了仔细统计和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
| 文摘 | |
| 序言 | |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图片,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气息,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古老歌谣,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独特香料味。我一直在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智慧与技艺。从书名中的“整体性保护”就能看出,作者们并非将非遗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这让我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它如何将环境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保护区是如何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它们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技艺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我想知道,这些保护区是否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保护”。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触及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平衡集体利益与个体需求,如何应对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特性。这本书,在我眼中,是对中国独特文化景观的生动写照,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
评分我是一个对民族学和人类学有着濃厚興趣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系统性读物。《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这个书名,尤其是“整体性保护”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些字眼,立刻勾起了我的研究兴趣。我一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仅仅是静态的记录或简单的传承,而是一个动态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过程。这本书所倡导的“整体性保护”,恰恰呼应了我的这种认知。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界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其成效?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保护区在具体执行层面的政策措施,例如如何进行社区参与式规划,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支持,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此外,我也对保护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方面的作用充满好奇,是否能为不同民族的非遗保护提供借鉴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中国智慧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关怀。作为一名对中国多元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往往我们接触到的更多是零散的节日习俗、精美的服饰,或是动听的歌谣,却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如何在当下环境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窗口。书名中“整体性保护”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不仅仅是单个非遗项目的抢救,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去考量,去思考如何通过建立保护区,让这些鲜活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讲述那些在保护区中,少数民族群众如何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以及保护区建设在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创新。我尤其好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平衡传统与发展,如何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也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主体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对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深度探索与珍视。
评分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往往不够深入和全面,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和尊重。当我看到《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资料,帮助我更好地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以及“整体性保护”的重要意义。我尤其关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因为我希望了解这种模式是否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如何与当地的保护区合作,开展一些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清楚,什么是“文化生态”,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区建设,为非遗的传承者和学习者创造更好的环境。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在保护区建设中融入教育元素,让保护与传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培养新一代对民族文化有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的年轻人。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座连接课堂与真实文化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变迁颇为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问题感到忧心。在过去,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呼声,但如何“活化”和“发展”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6: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精准地抓住了我关注的核心。它点出了“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这表明作者们认识到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其生存的环境,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提出,更是为这种整体性保护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践框架。我非常渴望了解,这些保护区是如何在现实中运作的?它们是否真的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让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得以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保护区在吸引年轻人回流、鼓励传统技艺创新、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实践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如何确保保护的成果惠及当地最直接的文化传承者,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异化,以及如何构建更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自信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