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史》2012年第4辑,总01辑
定价:32.00元
作者:裘锡主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705114710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甲骨文所見的商代喪葬制度
6—7世紀中國相關粟特人墓葬出土樂舞圖像研究
神咒與神王——《大灌頂經》中的“神咒”探析
北宋元祐間經義、詩賦進士二科分合問題考論
南宋越刊八行本注疏编纂考
宋代鄉制再議
二十四史修訂研究
《史記》斟議(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史》这本期刊,一直是我的案头常客,它总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历史的脉搏,领略文化的魅力。最近刚拜读了2012年第4辑,虽然我之前并没有完整地接触过《文史》这个品牌,但这次的体验无疑是惊艳的。期刊的装帧设计虽然不是那种华丽的风格,但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学术气息,封面上的文字清晰,纸张的质感也属上乘,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感。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称道。本期收录的文章,涵盖了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社会风俗到思想文化,选题角度新颖,研究方法严谨,既有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也有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解读。 我尤其对其中一篇关于明代江南士人生活变迁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旁征博引,从衣食住行到诗酒唱和,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士人们的喜怒哀乐,体味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文章的语言流畅而不失学术性,既有扎实的考证,又不乏人文关怀,这种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读完之后,我对于明代江南士人的群体画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是一次关于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制度变迁颇感兴趣,《文史》2012年第4辑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本期中关于宋代官僚体系演变的探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深入剖析了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官僚选拔、考核、晋升等制度的细节。文章并非枯燥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揭示了制度设计背后的逻辑与张力。我尤其对文中关于“冗官”现象的讨论感到非常有启发,作者并未简单地批判,而是试图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法,展现了学者们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思维。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视角。过往阅读的许多关于宋代史的著作,似乎都未能如此深入和透彻地触及制度层面的细节。而《文史》的这期内容,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解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这对于我这样一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文字。《文史》2012年第4辑,虽然标题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但其中不少文章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人文情怀。我特别喜欢一篇关于晚清时期文人心境变迁的文章。作者通过梳理几位重要文人的诗词、书信和日记,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命运急转直下的时代背景下,内心的挣扎、迷惘与坚守。文章的语言优美,叙事娓娓道来,既有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也有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 读这篇文章,我仿佛与那些曾经的文人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社会变革时的无奈与忧虑,也能体会到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尊严的执着追求。这种以文学化的笔触来解读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事件和制度,更是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情感。而《文史》能够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实属难得。这期期刊,让我对晚清那段动荡的岁月,有了更感性、更具温度的认识。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文史》2012年第4辑中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的论述,彻底俘获了我的注意力。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浑天仪、简仪等天文观测工具上的辉煌成就,不仅有对这些仪器的结构、原理的清晰阐释,更重要的是,它还追溯了这些成就背后的技术传承和创新过程。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史籍和考古发现,论证严谨,逻辑清晰,让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精湛技艺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古代工匠智慧的赞美,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和技术条件下,制造出如此精密、准确的仪器,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还探讨了这些天文仪器的社会功能,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探索精神。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科技史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这种将科学技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展现了《文史》期刊的多元化视角。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情有独钟的读者,我总是在不断地探索那些深邃的思想宝藏。《文史》2012年第4辑中,有一篇关于宋明理学心性论的辨析,令我受益匪浅。文章作者深入研究了不同理学流派在“心”与“性”问题上的差异与发展,梳理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思想家各自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文章的逻辑性极强,对于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这些经典哲学思想时,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其产生的动因和时代意义。这种研究方法,让枯燥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而有血有肉。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自己对于宋明理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对于“致良知”等核心概念,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这期期刊,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绝佳窗口。它让我明白,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思辨,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